2015/04/29

了解痛苦與駕馭心念(梭巴仁波切)

(網路轉載)
開示佛法的目的,在於指出人行為上的錯誤,並且教導他們解決生活裏所發生問題的方法。這就是你們到此地來聽我演講的原因。但是,唯有老師自己是開示內容的活見證,講說的佛法才會真正有效。很不幸的是,我自己完全不合格。我吃、喝、拉屎、睡覺,卻一點也不懂佛法。但是,因為我曾經跟隨幾位證量很高的上師學習,或許,我可以把他們的經驗報告給你們聽。我說的對你們是否有任何益處,是另一回事。


我們必須清楚明白佛法的目的是什麽,這很重要。我們為何要禪修?為何要走修行的道路,或是過宗教生活?我們所做的這些努力,一定要和平日的活動有所不同,否則,我們就不需要做這些辛苦事了。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哲學,與倫理思想等,名稱各不相同,教導的方法也相當不同。但是,主要的目的,一定是一樣的。如果這些思想有價值,一定是教導一些方法,減輕所有生命在身心兩方面所受的痛苦。必須對於苦,這個舉世一同的問題,提供治本的解決方法,因為,所有治表的方法,在這方面都已經宣告無效。

自從地球上開始有生命,許多個人及團體有貢獻力量,改善我們居住的環境。目前,幾乎所有國家中都有許多組織,積極從事改善人類居住的這塊土地。但是,不論參與者的目標多麽確定,大家多麽努力,這個世界比起往日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並沒有更接近和平。事實上,有許多理由使人相信,這個時代愈來愈衰敗了。為什麽物質發展所激發的希望,竟是如此不圓滿,令人失望?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發生在外境,存在外界,和我不相幹。因此,我們所想出來的解決辦法也完全是外在的,雖然,這種解決方法可以暫時消除特定的問題,可是,另一個問題總是取而代之。所以,我們的努力雖然能夠治表,對於解決潛在的問題本身卻沒有什麽功效。

事實上,有許多經過精心設計的解決辦法,實際上只是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有一個例子,就是原子能的發現。不論科學家與工程師發展、運用原子能的初衷是什麽,核能發展,對於人類保存自然能源、保護環境,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等事項,確實造成一些嚴重、不可預測的危機。為什麽我們不斷祈求世界和平而不可得?為什麽我們渴求止息苦難與困惑,這份希望卻一再被剝奪?當然,為了促進和諧並消除爭端,不乏真誠的人道主義者與不同的教義。但是,其間一定有些事情,我們未曾完全了解,或者沒有運用得當。因為,不論我們多麽努力,希望利益自己與他人,似乎都沒有任何重大的成效。

偉大人道主義者的計劃與我們日常活動中所欠缺的,是達成目標的有效辦法。所謂有效的辦法,必須能夠解決問題潛在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僅僅需要外在的方法,更需要內在的方法。為什麽有效的辦法必須同時是內在又是外在的?因為,我們想要消除的苦,不只是外在的。如果我們相信所有問題的來源,都只存在於身外的事物上面,就會想消除、改變,或是對抗外境。但是,這些努力最後註定要失敗,因為所有的苦,毫無例外,都存在我們內心。

事實顯示,外境——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人、事,以及環境等,並不是帶來不滿足與苦的主因。譬如,旅行者發現了一個非常使人愉悅的國家,就想要在那兒住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另一些人,即使和這些旅行者來自相似的背景,卻可能覺得這個國家完全不對胃口。他們訪問這個國家時,經驗到的不適感,一直是問題。但是,這不能完全怪罪外在的情況,如果外在的環境是造成問題的唯一因素,那麽,沒有任何人會喜歡來到這個國家。同樣的,在一個家庭中,有些人喜歡某些食物,通常還有另一些人連碰都不肯碰它一下。同樣的食物,怎麽會有如此不同呢?從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到更確切的例證。如果有一個人是我們的朋友,自然認為他非常好、非常可愛。每當他出現時,心中就會產生溫暖的感覺。但是,同樣的人出現,卻可能在另一個人心中,引起完全相反的情緒。或許,他在另一個人的心目中,非常兇惡、殘酷,連看見他都難以忍受。

因此,當一個人在我們心中引發愛的感覺時,在另一個人的心中所引發的,可能除了恨之外,什麽感覺也沒有。我們並不需要把自己的感覺和其他人的經驗相比,才能夠了解各人的感覺,差異多麽大。只要回想一下,自己對過去所認識的人的感覺。起初,只是一個陌生人,我們可能完全忽視他。但是,不久之後,變成親密的朋友,經過更密切的接觸後,發現他真是太美好了,已經不記得他曾經不是親密的同伴。心中一點也不懷疑,他和善、有愛心,具有一切美德。由於對他的愛執如此強烈,我們真心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不久之後,情況改變了。或許,他說的什麽話我們不同意,或是做了令人不愉快的行為,不論是什麽原因,或許只是很微不足道,現在,他看起來卻是完全不同的人。他的話不中聽,態度無禮,甚至面容看起來也很殘酷。再也不是以前那個人了,昔日對他的愛執,現在完全被仇恨取代。見到他,便生起忿恨或其他惡念,因而體驗到巨大的痛苦。

因此,顯然我們受苦並不在於外界的改變,而是因為自己的態度改變了。用不同的心態,即使看到相同的事物,觀感也會不同。一般而言,我們整個生命,正是一直經驗這種態度的波動。這種態度的改變通常非常迅速。有時候,我們對某人正要開始生氣,忽然間,腦海裏浮現他昔日所做的善事,記起他曾經在我們極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或者表現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不自私態度。剎那之間,這份記憶的閃現,驅除了忿怒的暗影,我們又視他如同最親愛的朋友。這種經驗,一定曾經發生在所有人身上,它使我們覺知,意念經常改變,如果能夠稍加控制這種過程,我們就會比較快樂。

對自己心念的運作狀況保持警覺,就可以在消極的意念使我們受苦之前,打斷它。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從正面去看一個人,就像我們有同樣多的理由去仇視他一樣。如果我們能夠修心,並且充分了解自己內心的變化,就沒有理由不能只表達些可以為眾人以及自己帶來快樂的意念。或許,全世界都反對我們,但是,只要我們已經發展出駕禦心念的能力,仍然可以把每個人當做朋友,不會因恐懼與仇恨而畏縮。一旦能夠運用這種自覺的方法駕禦心念,會何其安詳啊!我們將不再困惑,也不再為自己或他人制造問題。這種深入的安寧感覺,是修習佛法後必然得到的結果,凡是有堅定的毅力,在修行道路上探索內心的人,都可以獲得。

應付困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駕禦心念,解決問題,這也是最容易、無害的方法不但不威脅任何人的安寧,且能獲得心靈真正的安詳。如此,找們不但使自己快樂,也能為他人帶來安詳。如果我們堅持認為,煩惱來自外界,必須消滅世界上所有可能的敵人才安全。其實,即使我們運用這種笨拙的方法,應付煩惱,心靈仍然不平靜。由於我們缺少內在清除心理上困惑的方法,即使沒有外在的敵人,還是繼續受苦。想要有效對付問題,首先一定要發現並且認識苦因來自內心。

我們對付問題的方法,應該像醫生為人治病一樣。如果醫生不明白病人的毛病,便不能治愈病人。所以,首先要盡量弄清楚病人的問題所在,才能夠給予治療,消除病因。同樣,我們想運用心地法門,解決問題,首先一定要完全明白,究竟是什麽因素困擾我們?不要像一般人那樣諱疾忌醫,一定要面對問題。唯有這樣,才能消除煩惱。讓我們用胎兒與新生兒的經驗,簡短的討論受苦的各種不同的情形。我們通常不會想到懷孕與誕生所帶來的痛苦,其實,這種痛苦十分真實。因為,母親的心與胎兒的心不同,即使是母親,也無法完全體會子宮裏的生命心情不安寧,胚胎的心理與生理都不舒適。

這個小生命,覺得自己被拘困在一個窄小的地方,擁擠得幾乎沒有生間。母親突然間做的任何動作,都會帶給它很大的痛苦。太熱、太冷或是太多調味料的食物也會使它難受。它被局限在惡臭的排泄物近處,並且被母親的消化與呼吸器官不可預測的運作所騷擾。這些痛苦或許對大部分人來說,沒有明顯到能夠察覺的地步;但是誕生所帶來的震驚,這種經驗卻是很容易知道的。當嬰兒從子宮裏面被驅逐出來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當它緩慢地經過產道時,覺得自己好像被兩塊石頭擠壓。生產結束後,這種強烈的痛苦並沒有停止,它的皮膚非常敏感,即使是接生室裏由溫暖的空氣,也使它覺得寒冷、難受。這個嬰兒或許被包裹在最好質料的毛毯裏面,還是覺得被刺刮著似的。

除了這些身體上明顯的苦痛,它經常還看見一些幻相,就像是死亡時所看到的幻相一般恐怖。因此,當我們看見新生嬰兒時,不要認為它的哭泣沒有理由。大部分的人並不記得出生時所經驗的痛苦。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在子宮裏面很享受,出生時,不覺得難受,我們只是把這些經驗忘記了。就像我們不記得許多事情,或是沒有任何知覺。我們無明的心,制造了許多內外在的汙染,使我們對真相的了解,被濃厚的曲解蒙蔽。如果在不久以前發生的一些不愉快經驗,都會從腦中消失,那麽,把最早經驗到的事情忘掉,也就不足為奇了。出生之後不久,衰老的痛苦就開始了。身體經過許多使人不愉快的改變,譬如,童年時代的疾病,以及年老時更加嚴重的苦難,都是自然的過程。不必要生一場病,來經驗病痛的不快,光是對疾病的擔憂與恐懼,也會造成非常真實的痛苦。

如果我們活得長久,便會經驗到年老的痛苦,其間所經歷的改變尤其可悲。體力、目力和聽力都衰退了,不可能再從事兒童時代的活動。喪失體力已經夠糟了,更甚的是,在心理上覺察到自己變得如此老朽又無助。

這一切痛苦,只是我們即將經驗死亡痛苦的前奏曲。每個人內心,都對死亡懷有恐懼感,一旦死亡真正逼近,這種恐懼便會更擴大。即使不希望離開我們的身體、財產,與所愛的人,還是一定要把所珍愛的一切都留在身後。而且,我們不確定死亡後會發生什麽事情,也不知道意識到何處去。對死亡的無知,使我們陷入更大的煩惱。臨終時,床邊可能圍繞著醫術高明的醫生,以及關心的親人,但是,呼喊他們無濟於事。當我們的身與心必須分離時,沒有任何一樣事情,是任何人能夠幫得上忙的。

所有的人都會死亡,毫無選擇的余地。在有生之年,我們嬌養自己的身體,給予最好的照顧。但是,面臨最後的危難時,身體殘余的力量,不能使我們多活一分鐘。我們無法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這是最大的痛苦之一。因此,我們帶著充滿恐懼與憂慮的心識,進入不可知的世界。所有人都已經驗過誕生的痛苦,有些人也經驗到一些與老相關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也正在等待我們。然後,這一世的生命就結束了,結束得與我們出生時一樣悲慘。

一生中,除了生、老、病、死之外,還經驗到其他難受的事情。譬如,我們總是希望獲得想要的事物。這其中包括好吃的食物,質料好的衣服,吸引人的伴侶等。我們不停追尋這些事物,卻得不到,確實是很大的痛苦。一旦得到了,又感到不滿足,這是更大的痛苦。不滿足的痛苦,是最嚴重的苦惱之一。因為它使我們不斷追逐不同的東西,希望能夠得到永恒的快樂,卻是徒勞無功。這種追逐把我們的時間全部用光了,使我們沒有機會尋求精神生活、禪修或修習佛法。因此,我們無法超脫苦況。我們不但遭受求不得的苦,而且還要與自己所討厭的事情相遇。和仇敵、不好的食物,以及不愉快的情況接觸,造成我們在心理與身體上許多苦,在一生之中,這種苦造成很大的困惑。

不安與不滿足的心,使我們得不到任何安寧。不管擁有多少,我們還是希望得到更多。我們工作、計劃、設想獲得事物的新方法,仿佛自己永遠不會面臨死亡,至少還要活個幾百年。想想看,僅只為了照顧自己這個身體,就做了多少的事情。我們花費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時間讀書,藉以得到一份工作;我們工作賺錢,然後又為了投資賺取更多的金錢而傷腦筋。我們最多只能活到50歲、60歲或是70歲,然而,這些年歲都被拿來從事這種狂熱的活動,但是,又為了什麽目的呢?

我們把能量花費在許多方面,為保持身體免受饑餓、寒冷、疾病、攻擊,甚至為最後的死亡而擔憂。一生為了免於危難不斷掙紮。事實上,我們把自己販賣成奴隸,來達到這種目標。我們可能不願意面對這個真相,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了解這些活動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為了獲得安全感,我們工作多年,不過,只要生活中發生了一些小改變,我們就會病倒,或是經歷其他的不幸。得到保障很困難,陷入悲慘的情況卻很容易。即使我們幸運的獲得使生活更舒適、有報償的事物,往往只是痛苦的另一個來源。譬如,我們可能儲蓄了足夠的金錢去度假,卻碰上了一個可怕的意外災難。或者,我們到一家昂貴的餐廳吃飯,卻食物中毒。在這種情況下,痛苦的來臨無法選擇。

如果我們把所遭受不同的苦列出來,會得到一長串的清單。在此所說的,只是一小部分。然而,每種可能的痛苦,都可以歸到以下三類:痛苦的苦(苦苦)、變化的苦(壞苦〉,以及遍行的苦(行苦),解釋如下:

顯然,有一些經驗只會使我們痛苦。譬如,生病、憂慮、疼痛、恐懼等,都使人不愉快。亦即,凡是明顯的帶來不適意的,都被歸類為苦苦。

還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譬如美食、好衣服等,確實能帶來某種程度的快樂。但是,深入的加以了解,就會發現這些也應該被歸類為苦的一種形式。因為,這種享樂只是暫時的,不能持久。譬如美食,大部分人認為和苦完全無關,純粹是享樂。如果這是實情,亦即美食能夠帶來真正的快樂,那麽,吃得愈多,應該愈快樂。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吃飽了再繼續吃,這種快樂的經驗立刻就轉變成痛苦了。

所以,世俗的快樂被歸類為壞苦。如果我們坐了很久,對坐姿已經感到疲倦,或許想要站起來走一走,這時候,輕松的感覺使我們覺得快樂。事實上,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快樂。我們把它歸類為快樂,只是因為當我們站起來時,坐姿所帶來的痛苦就消失了,我們卻真正相信這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即使它在不久之後又會改變。最後,當我們走路感到疲倦了,先前所認為的快樂,現在又變成痛苦。因此,不論抱著什麽想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找不出任何一件真實不虛的快樂。所有這一類的經驗都是無常的,很快就變成痛苦與不滿足。

第三種苦是行苦,它潛伏於前兩種痛苦之中。這種痛苦,是跟著我們的身心而來,因為身心招引痛苦,就像吸鐵一樣。譬如,胃痛很明顯是屬於苦苦,當我們服用藥物之後,所得到的暫時舒解與愉快,屬於壞苦。但是,胃本身的運作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即是行苦的一個例子。

即使是動物,也能夠認知什麽是苦苦,因此,當我們說,一個人修行得力,主要是由於對“苦”的了解,不過,這裏指的苦,並不是苦苦。唯有當我們明白世俗的享樂只是苦的另一種形式,而且,我們所擁有的這個汙染的身心,正是所有苦的來源,才能真正了悟苦的本質。清楚的認識壞苦及行苦兩種苦,尤其是行苦,才算明白了苦諦。每一種苦都得自我們擁有的身心,本身就容易受苦,造成身心汙染的內在因素,稱為煩惱。佛法心理學的經文中,提到了八萬四千種煩惱障,基礎都是六種根本煩惱:貪婪、驕慢、瞋恨、疑、邪見與無明。

在這些根本煩惱中,邪見是指相信不真實的事、以及不相信真實的事。後者的例子包括:否認我及所有現象只是隨俗存在,否認苦諦、滅諦、連系一世生命和另一世生命的相續,以及因果律。

前五種根本煩惱,每一種心理的困惱與一切苦,都是由於昧於事物存在真相的無明而產生。因此,無明被稱為“輪回的根源”,輪回是由每個人自己所創造的苦境,是一種不自主的循環,被迫出生、死亡與重生,充滿了悲慘。我們都在其中輪轉,直到消除內心的無明障為止。嫉妒、貪婪、傲慢與惡意,這些只是少數出於無明的煩惱,是障蔽了自性清凈心的一些惡念。我們為何認為以上這些是惡心呢?因為,出於業與煩惱的影響所做的行為,會造成苦。凡是抱著惡心的人,終將經驗到自己所造下的不快樂。苦的循環與六道輪回,就是根據這種方式產生的。因此,所有導致這種結果的行為,以及激發這種行為的煩惱,都稱為惡業。如果想要得到真正恒久的安寧,完全止息痛苦,一定要從心中凈除所有惡業,這是唯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譬如,我們被不潔凈的地方煩擾,與其破壞這個地方,還不如把它弄幹凈,就可以好好地享用。美麗的公園不會永遠存在,它所在的地區,以前可能非常不可愛。

但是,因為適當的清潔、修飾與美化,便能夠享用。我們應該以完全相同的方法,對待心念。思想會導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並不是解決的辦法。我們可以運用善巧的心地法門,消除所有出於無明的惡念。如果我們這麽努力,就能夠得到真正的安詳,遠超過一般短暫的事樂。如前所述,短暫的享樂只是比較微細的苦,真正的安詳,要完全止息根本的苦才能得到。只要斷除苦的根源,悲慘的情況就不可能再發生。我們便會經驗到真正恒久的安詳,一種無可比擬的快樂。現在,我們可以了解,不先根除煩惱,不可能得到永恒的快樂。只要心被無明及其他的煩惱遮蔽,我們所經驗到的快樂,都瞬間即逝。惡業使我們無法主宰、調伏自己的心,這本身就是苦的例證。心念滋生出來的東西,必然具有苦的本質。

譬如,花園中長著有毒的植物,要消除這種危險,修剪枝葉或剪斷枝幹還不夠。要確保這棵植物不再長出有毒的幹莖、樹葉與果實,唯有把它根除。一定要挖掘到深處,毀掉長出毒素的根部。我們要運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心念,以便從生存的苦況中解脫出來。如果探索的不夠深入,最多只能暫時減輕某一項痛苦。要徹底解脫輪回,一定要消除苦因,它的根源在於無明。只有智慧能夠消除無明,這是深刻了知所有事物存在真相的智慧。我們通常昧於事情的真相,就像前面討論過的苦況,我們經常被愚弄,把苦的來源當作是快樂的來源。我們不能辨認無明與煩惱,甚至不能辨認自己受苦的真相。

我們盲從無知的衝動,聽命於它,好像把它們當作我們的師長與向導一樣。被煩惱系縛的心,總是把無明的願望投射在真相上,我們盲目地隨從這種願望,把它當作真相。學習禪修與佛法的目標必須是對治無明,才能用來有效解決我們的困難。修行之道要能夠帶領我們消滅苦的根源,才稱得上是宗教的道路。尤其我們必須運用智慧面對並消除一種特別的無明,也就是 “我執”,或“自我意識”。當下如果能夠檢驗自己的內心,便能夠清楚發現,自我意識強烈地影響著我們。因為不具備明辨、正知的智慧,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心念受到這種根本煩惱的影響有多嚴重。自我意識的意義如下:

無論我們做什麽事情,譬如,現在正在聽開示,我們對於這個“我”、“我是誰”以及“我什麽樣的人”,都有著某種感受。“我”的感覺強烈又直覺,我們覺得的“我”,和其他所有東西分隔,獨立存在。我們不會停下來想:這個“我”是依身、心或是其他東西才存在。相反的,這個“我”看來巨大、實在、獨立。這種感覺一直跟隨著我們,我們盡力執著這個觀念。於是,“我”變得比其他所有東西都更重要。這種把“我”的本質扭曲的傾向,形成主要的無明,使我們陷在痛苦之中。

聽到不友善的話,所引起的反應,顯示自我意識帶來的傷害效果。也許有人指出我們的錯誤,責備、侮辱或批評我們。聽見這種話,我們立刻變得沮喪或生氣。惡心立刻升起,覺得非常不舒服。當下這個“我見”,堅實得像艾弗勒斯山一般龐大強硬。盤踞在心中巨大的“我”,生出許多惡念,全部會引生痛苦。就這樣,把自己當作獨立個體的無明,形成一切問題的來源。

我們用基本上同樣扭曲的方式,看待、觀察一切的人事物。我們抱著“我執”與“自我意識”看待自己,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下,對這個“我”非常執著。我們認為“我的”身體,“我的”心靈,以及“我的”財產都是獨立的、本來存在,所以執著它們,許多惡業也由而滋生。同樣,我們視所有現象是獨立、本來存在,所以認為有些事物非常美麗可愛,心中產生強烈的占有欲。不滿足與不安全感,促使我們追逐那些被假設是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我們的苦有增無減。

不但是貪著,根本無明還產生瞋恨、傲慢以及其他的煩惱與痛苦。我們認為自己、外界的事物以及其他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便以侵略、防備或是封閉的態度對待一切人、事、物。我們貪著那些增加舒適的事物,而對打擾我們的事物感到不愉快,而忽視那些既不提供幫助也不妨礙的人、事、物。我們把每個人都歸類成 “朋友”、“敵人”或是“陌生人”,並且認為這些歸類是真實存在。因此,內心產生黨派的大妄心。我們的態度被惡念所染,使我們的身、口、意行為,導致了不好的業果,把我們更深陷在輪回苦之中。我們再度清楚地看見,所有苦厄的根源來自對事物存在真相的無明。

不管是采用禪修或是其他修行方法,任何宗教紀律的價值,都在幫助我們消除根本無明,使我們解脫煩惱的痛苦。不論我們追隨那一種宗教或哲學,只要能夠對無明提供藥方,就是真正完美的宗教,真正的法。歷史上有許多大師指出消除無明與止息痛苦的道路。只要我們的修行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根本無明,就可以肯定自己所依循的教法是純正的佛法,不論它叫什麽名稱。

梵語的“佛法”有“執持”的意義,就像是我們握住一個瓶子,不讓它摔破一樣。真正的修行,使我們不會陷入導致痛苦的險境和邪見之中。因此,不論我們禪修或是處理日常生活,只要這個修行方法能夠對治煩惱,就是實在的法門。這種方法不一定是某種傳統的儀式,追隨者是回教徒、猶太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佛教徒、不可知論者,不管是誰都沒有關,只要修行方法能夠對治煩惱,並且根除痛苦,就是必要的修行方法,稱得上是佛法。

由於有不同層次的煩惱,所以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來解除這些煩惱。所有能夠幫助修行的方法,都包括在佛法之中。真誠、有計劃地運用這些方法,就能驅除心中所有的妄見、二元的心態以及惡念,得到完全的覺悟。我們的心被煩惱蒙蔽,但是,心與煩惱並不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能夠證悟。心只是暫時被煩惱障蔽,就像一個舊瓶子只是在表面上沾染了汙垢。由於垢與瓶子並不是一體的,所以,汙垢可以被消除幹凈。同理,心的本體是清凈的,所以我們可以消除暫時蒙蔽的煩惱。

止息痛苦與獲得證悟是極珍貴的成就,值得我們付出大量精力,依循有效的修行道路。修行與理解,必須透過聽聞和審查教理,所以學習省思也是修道上非常重要的一面。盡可能修學心地法門,把它與外在活動整合起來,生命會很有意義,對自己與他人都非常有益處。

依循完整的修行道路,便不會有浪費生命的苦惱。而且,面臨死亡時,不致被恐懼與憂慮擊敗。一旦發展出可靠的內在法門,就能控制心識的運作,以鎮定、尊嚴與安詳的心來面對死亡。由於確知已經把生命做了最好的發揮,就有信心會得到安詳與快樂。

這裏所描述的所有事情,都是過去與現在的禪修家與修學佛法者的經驗。其中有多人已經徹底證悟,成就圓滿清凈心的究竟目標。他們的心中已經沒有絲毫妄見或惡心,我們也能做到像他們一樣。當我們的心發展到這種程度,同樣能夠利益許多其他人,幫助他們開悟。我們將擁有無我的意識,知道如何依照最適合他人資質的方法,引導他們脫離痛苦。人生沒有比這個更崇高的目的了。

總之,遭遇難題時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應付方式。心念不調伏,遇見挫折,便會經驗很大的痛苦。然而,如果我們懂得如何調伏內心,把修行佛法和日常生活整合起來,即使在困境中,內心還是保持快樂、安詳。雖然對於佛法可能不具備最深的灼見,對修習法門也只有皮毛的認識,還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很大的益處。因為佛法關懷的是所有的生命,甚至包括最小的昆蟲在內,使大家都獲得真正的快樂並且脫離痛苦。因此,非常值得我們盡全力依循佛法。非常謝謝你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