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5

宗薩欽哲仁波切講授《七世聞解脫--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七世聞解脫--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宗薩欽哲仁波切講授

資料來源:顯密文庫



七世聞解脫--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吙!
法界輪涅諸幻相,一根二道成二果,覺與無明所變現,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一切于法界宮,現前證得佛陀位,真如體性本無為,法爾廣大不可思,
輪回涅盤名原無,明瞭法爾即佛陀,眾生無明輪回轉,普願三界有情眾,
斷惑圓證真實義,我普賢王如實說,真如實際離因緣,空性圓具本覺智,
內外增減過犯無,失念黑暗心垢離,體性明空無過染,本覺清淨原安住,
三界毀壞亦無畏,不著貪欲五濁塵,自顯無別自然智,本淨無色無五毒,
自性明照未嘗礙,清淨自性即五智,于此五智成熟中,生起五方原始佛,
智慧增廣進詣時,生起文佛四十二,由顯五智威光力,生起五八飲血尊,
本體元明未嘗迷,我是原始本初佛,由佛所發大願力,三界輪回有情眾,
了知自然本覺智,增廣無上大智慧,無間相續我變現,俱胝等流應化身,
應由有求善調伏,由我慈悲祈禱願,三界輪回有情眾,六道苦處悉解脫,
迷諸惑幻無始眾,由不正知失本明,由失正念住黑暗,彼即無知顛倒因,
從彼驚恐悶絕中,念動蘇醒生怖畏,自他貪嗔起執持,習氣薰染漸增長,
隨行習性逐生死,五陰熾盛苦惱逼,滋生無間五毒業,成為眾生惑幻因,
即不正知與失念,由佛所發大願力,皆自了知明覺性,俱生無明蔽本覺,
生起失念散亂心,分別無明逐塵境,分立自他二執取,俱生分別二無明,
即是眾生顛倒因,由佛所發大願力,令諸輪回有情眾,消除失念黑暗坑,
清淨能所二妄執,了知本具自明性,心著二執起猶豫,形成微細貪著心,
習氣薰染漸增長,于衣食伴侶財處,以及五欲親眷等,貪著欲樂熾熱惱,
彼令世間惑幻生,由是二取業無盡,貪嗜果報成熟時,生貪欲惱餓鬼中,
常受難忍饑渴苦,由佛所發大願力,普令貪欲諸有情,不舍外來貪欲境,
不取內生貪著根,自心覺了寬坦住,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妙觀察智道,
外境所顯諸幻相,念動微細怖畏生,從此增長嗔習氣,忿起怨敵殺害心,
嗔恚果報成熟時,長受地獄苦煎熬,由佛所發大願力,令趣六道諸眾生,
嗔恚猛烈生長時,自心放鬆莫取捨,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大圓鏡智道,
由於自心高舉起,於他生起驕慢心,如是猛烈勝驕慢,自他欺淩而苦惱,
彼業果報成熟時,暫生天道報盡墮,由佛所發大願力,令驕慢心諸眾生,
覺了自心寬坦住,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平等性智道,由二執薰染習氣,
自贊毀他痛苦業,增長鬥爭疑妒心,投生殺戮非天處,果墮泥黎地獄中,
由佛所發大願力,嫉妒鬥爭生起時,莫起怨敵心松坦,任持安住自明覺,
轉成成所作智道,不正念舍及散亂,有藏昏沉和妄念,昏睡懈怠愚癡者,
果感畜生無依怙,由佛所發大願力,令心愚癡黑暗者,髮露淨心住正念,
轉成法界體性智,三界所有諸眾生,真如體性與佛等,失念故成顛倒因,
無間造詣無義業,猶如夢幻趣六道,我是最初普賢佛,化身調伏六道眾,
我普賢王廣大願,令諸眾生一無餘,無盡法界成正覺。
阿吙!
具慈瑜伽大力者,了智自明離惑幻,已發如是廣大願,聞持此願諸眾生,
于三生內必成佛,或於日月蝕時日,風暴雷發地動變,或於冬夏至年節,
發心自修為普賢,與眾虔敬誦此願,令諸三界有情眾,由彼瑜伽行者願,
滅苦解脫生死海,獲證究竟佛陀位。 


宗薩欽哲仁波切傳講


今天晚上我要教的是普賢王如來祈禱文,這是由無上瑜珈密裡面選出來的。我這次來做五天的演講,裡面對慈悲心還有有關佛陀的種種功德、性質談的不多,但是今天的祈禱文裡面,會對所有佛法實相有很深的解釋,還有怎麼樣一切法由實相生起來,這方面也有很深的說明。今天的教學頗難,但是也許也不太難。如果要修學金剛乘,最重要的是要瞭解中觀。在講修波切道裡面到十地,由十地達到最後的開悟,最後這一點修就是金剛乘。最後由十地之末到最後接近覺悟,最後是金剛乘,達到開悟。

首先,談到今天的祈禱文以前,講大乘和金剛乘的道理。因為有不少人批評金剛乘佛法不是佛親口說的,事實上過去在印度,金剛乘的修法都是秘密在修。我們不能說金剛乘佛法不是佛說的,因為一切修金剛乘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要解脫眾生,令眾生得到快樂。因為在金剛乘裡面最高的見,究竟的見就是中觀。當然在金剛乘裡面有很多善巧方便是在大乘裡沒有的。

在印度過去有很多大成就者,他的行為都很奇特,像他吃很髒的東西,或是穿得不好,破破爛爛,而且遠離了社會自己獨居,許多小乘的學者就批評當時金剛乘的修行者。譬如毗如巴這個人,他是印度最有名的金剛乘大師之一,還有那洛巴。毗如巴和那洛巴當時都是那爛陀大學的活佛和主持。後來毗如巴離開了那爛陀大學,他後來甚至喝酒,到街上遊蕩,乃至於不穿衣服,很多種怪異的行為。那洛巴也是這樣子。看起來好像發瘋了一樣,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發瘋,因為他們真正見到諸法實相,所以他們的行動使得我們看起來會覺得很怪。因為他們從來不做作,假裝自己是很好。因為我們一般的學者會故意把自己外表假裝得很好,他們完全拋棄遠離了虛偽造作的世界。當你已經覺悟諸法實相了,那麼那些所謂戒律、教條就不那麼重要。

在歷史上,因劄菩提這個國王曾經要求釋迦牟尼說法,佛就教給他許多經典還有戒律。釋迦牟尼佛教給他這些經典戒律之後,他就跟釋迦牟尼說,我不喜歡這些教法,因為我不想拋棄我的皇后、宮女、大臣等種種享受,這些我都不想拋棄。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得到開悟。他說你既然成佛了,你是無所不知的,那麼你一定知道一個方法。我不拋棄這些世間的種種享受、榮華富貴還能夠開悟,你一定知道有這種方法,請你把它教給我。於是釋迦牟尼佛就開始教他密續。

但是金剛乘的形成有時候也有些錯誤,因為金剛乘的修法是很珍貴,但是很秘密的。它是為了使你得到開悟,也是為了使一切眾生得到開悟。金剛乘的這些物質、用具等等,不能用來傷害眾生,它一定要利於眾生。在世界有些地方,也許我們這裡只是用金剛乘的修法來設法控制對方、降伏對方。他用這種方法做這種享福,而且他把秘密金剛這些法物,展示給這些沒有得到灌頂的人看。

我站在一個金剛乘行者的地位,堅決反對這樣。今天所講的祈禱詞也是金剛乘的教法之一,這裡面談到飲血尊還有父佛、母佛。因為我們大家都對金剛乘有信心,金剛乘裡面有關飲血尊、父佛、母佛這種道理我們一定要瞭解。因為我們往往會誤會,誤會我們看了外形,而誤會它。因為它的意義是超過了我們世間的外形這種認識。因為我們有些觀念是正的、負的,所以我們有觀念認為有男的、女的,這是相對的。如果在絕對的實相裡面我們什麼都不需要,經典、一片紙等等這些東西,我們都不需要。對於究竟達到實相的人,這些東西都不需要,但是對於接引一個初級的人,又有無量的善巧方便,怎麼樣把他接引到佛教裡面。實際上父佛和母佛就分別代表了智慧和方便。它並不是表示身體上、外形的意義。父佛和母佛結合,表示方便和智慧的結合,這個道理很重要,應該瞭解。

今天的祈禱詞,這個祈禱者就是普賢如來。“滾度”是藏文,滾度的意思就是一切的時間、一切的地點,表示好的、清淨的,換句話說就是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清淨、完美的,梵文就是普賢佛。為了表示普賢,就有一張圖,就是佛的像,佛是藍色的。昨天講的,他是法身佛,身上沒有裝飾。普賢佛表示的很多法、很多事。他本身表示一尊佛,他同時也表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所以,這篇祈禱詞可以說是普賢佛的祈禱詞,也可以說這個祈禱詞是由寫這個祈禱詞的人所來祈禱的。因為普賢佛就是表示我們一切眾生的本性,這篇祈禱詞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本身本性的祈禱。

當我們讀祈禱詞,做祈禱的時候,一定不要對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產生了混淆。因為講到究竟的教法的時候,會講到很多空性的道理。但是你不能在那兒休息,什麼都不修,就說這就是空。因為你並沒有瞭解有所謂相對的真理,你必須要依這個相對的真理修。你不依相對真理去修,永遠不會正到絕對真理。

有一個講法,當你已經把相對的真理圓滿了以後,你達到的境界就是絕對的境界。



第一個字(吙)就是一個感歎的聲音。當我們真正進到實相的時候,我們都會很驚訝、興奮,就會產生這樣的聲音。比如我們觀察一個物件,在我們一般凡人的境界裡,看一個物件,這時候我們的感覺是有主體和客體的分別。當我們見到實相以後,我們就會領悟到被我們觀察的客體就是我們的心,是心的光明性。當你這樣覺悟了之後,你就會曉得,不但是你這個主觀者在觀察你,這個客體也在觀察你,或者說那個客體就是你。那時候,就會有這樣一個感歎的聲音。這個祈禱詞在金剛乘的教法裡是最重要的,要解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今天不是來真正教祈禱詞,因為時間根本不夠,我只是想把它傳授給你們。因為我自己也修得不夠好,沒有辦法教這麼深的東西,第二,時間根本不夠。

生死涅盤法,一因二道果,明無明所變,
今以普賢願,令于法界宮,一切成正覺。


宇宙間一切的現象,不論是輪回、涅盤,都包含在《如來藏》裡。換句話說,一切法都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如來藏》。由這個《如來藏》分出兩條路,就是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或者說是光明性和空性。由於這兩條路,就有兩個結果,屬於法身和有形象的身。所謂智慧,就是法身的一種表現。我希望以這個祈禱詞,令一切眾生達到究竟的覺悟,安住在神聖的法界裡。希望一切的眾生回到本來應該安住的地方,安住在那裡。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他最本然的基礎,就是《如來藏》。什麼是《如來藏》呢?
根元本無為,自然不可說,無世出世名,了此即成佛,
無明而流轉,願三界有情,皆了無說義。

一切法、一切現象的基礎是什麼呢?是不生的。不生不被製造出來,但是它會自然地生起,不可思議,不可以用意識或者是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很奇怪,今天晚上我設法用意識語言表達,你們設法用意識語言接受。因為在佛性裡,根本連所謂涅盤、輪回的名字都沒有。如果你瞭解了這樣的佛性,那就叫覺悟了。如果你不瞭解,這個狀態就是輪回。我祈禱一切眾生都能夠理解這種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如來藏》。

我是大普賢,無因緣因義,了此自然悟,無內外增長,

第三段,意義有一點類似普賢如來講自己的成功。普賢如來說,《如來藏》的基礎是沒有因和任何條件。但是在《如來藏》中,很自然地生起具生的智慧,而沒有產生所謂二元性的想法,所謂的內外,沒有這種想法。普賢如來自己說,我沒有在《如來藏》裡給予任何事物、任何標記、任何名字。

無念無暗垢,故自無過染,自證原安住,世壞亦無畏,
不著五濁塵,無別自然智,無色無五毒,明瞭未嘗滅,


我也從來不曾被意念的錯誤迷惑。普賢如來說,所以我的觀念、見地裡沒有錯誤。就是因為我的覺性經常在本來的位置上,沒有動搖,即使三千世界都毀滅了,我也不會懼怕。這好像是在講他自己的成就。就是因為他的覺性經常在本來的位置上,所以他對於種種物欲沒有欲望。因為這種智慧不是基於意識而起的智慧,是一種具生的智慧,所以所謂物質的形象和五毒等等,都不存在,所以,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礙這種智慧的光芒。現在講的這些東西,是屬於佛教裡最高的見,飛到外太空去,這是很高的見,普通的人沒有辦法搭乘這種飛機。

一性有五智,于五智成熟,出初佛五部,于此智漸廣,
生四十二佛,由運五智力,生六十雄猛,


剛才解釋的佛性本質裡,包含五種智慧。由於這五種智慧的成熟,於是顯現了五金剛佛。五金剛佛就是佛性五種性質的反射,所以五金剛佛跟佛性沒有什麼差別。由於超越了智慧上的界限,於是乎另外42尊佛就生起了。由於這五種智慧光明的緣故,或者是力量像放射的光明一樣,於是產生了60尊的飲血尊。現在解釋一下飲血尊。

血代表愚癡,有些學者認為,真正的佛應該是憤怒相的佛。特別講起來,真正由法身化現出來的佛,應該是憤怒相。因為這種佛的威力的確比寂靜相的佛要大。意義上類似是這樣的,工作的能力比較大。為什麼這樣講呢?這個意義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講,就像我們要馴服一個比較乖的小孩,如果能馴服好當然很好。但是總比馴服調皮搗蛋的小孩好。馴服調皮搗蛋的小孩是比較難的。這種憤怒像的佛就是要馴服比較難馴服的。說起來,我們大家都比較憤怒相,因為我們都是比較愚癡,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憤怒相,比較愚癡。所以,寂靜尊只有42尊,而憤怒尊有60尊。

根本明無迷,故為本初佛,由我發此願,
三界諸有情,了知自然覺,大智得增上。


所以,這種智慧的根本,或者是覺性的本質,是從來不被染汙的。因為我是所謂的本初佛,就是普賢佛,由於我的祈禱,我希望三千世界的眾生都由輪回的痛苦中得到解脫,能夠了達俱生智,達到最後所謂大智慧的境界。這個祈禱詞裡面的主講--祈禱的人,可以說是普賢佛,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

我化身無間,分化百俱胝,如應種種現,由我悲願力,
三界諸有情,解脫六趣處。


下一段,我以無量的化身,永遠不會間斷的化身,化為無量、不可數的化身,不可思議這麼多的化身。然後以一切可能的教法來教化、調服適合這種教法的眾生,令在輪回中的三千世界的所有眾生,能夠由六道中解脫。

最初眾生迷,由不了(悟)本明,無知昏暗住,此即無明因,
從此悶絕中,忽起恐懼想,生自他貪嗔,習氣漸增長,遂流轉生死,


從下面一段開始,要講意識的心是怎麼樣演化出來的。如果你要問為什麼第一念無明會產生,這個問題要解答的話非常困難。這只有靠自己去做禪修,達到覺悟,才能夠理解。在內心染汙的眾生心裡,他的根本智慧是不會生起的。對於這種眾生來講,在他們的心裡有所謂失念,心不能警覺,這種失念就葬送了他們的感官。因為這個原因,於是造成了所謂的不覺和染汙。這就是所謂的無明。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感覺很吃驚的心,這種心漸漸擴大,變成一種恐懼。於是乎,由於這樣的作用,眾生以後就會感到恐懼。由於這樣的關係,我們以後就有你、我、彼此之分,就有所謂的親疏、敵友之分。有這樣的分別以後,更多的習氣渲染發生了,於是就造成了輪回。

五毒惑熾盛,五毒業無間,故眾生迷基,
即無知無明,由佛發願力,皆自知自心。


在這個輪回裡,產生了所謂的五毒。所謂的五毒,實際上不只是五毒,它是無量的,無量的煩惱就生起了。因此,我們經過上面的推理,我們曉得一切輪回眾生的迷惑是怎麼樣產生的,就是由於最初一念的不覺。所以由於這個祈禱詞,我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覺悟他們根本的、光明的智慧。

其俱生無明,是無知險處,其分別無明,即自他二執,
俱別二無明,俱眾生迷基,由佛發願力,生死諸有情,
無知黑暗消,二執妄識淨,了悟自心性,


下面講根本無明。無明有兩種,第一種是根本無明,這種根本無明就是一念不覺和內心感覺動搖的,這種最初的一念動搖,就是根本無明。另外一種,就是由根本無明引發出來的無明。這種演變出來的無明,我們叫後得的無明。這種後得的無明,就是一種執著於你我相對之間的無明。這兩種無明,就是造成所有輪回眾生的根本原因。希望經由我的祈禱詞,希望一切眾生的染汙,內心不覺的染汙、黑暗,統統被清除、清淨,而且把相對的二元性的觀念也統統清除。然後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到自己本來光明的智慧。

談到這兒,我開始講所謂的二元。二元性的特性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疑和疑心。怎麼講呢?所謂二元性的心,比如我們看到山、桌子、水、茶杯種種的境界,只要我們有分別感覺的時候,這裡就包含有疑的性質在裡面。因為,我前天講到見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物件的時候,有某種見,這種見的意思就是某種的認同或者你去考核它。

二執心猶豫,略起貪著時,習氣漸增長,於衣食財處,五欲及親眷,
發生悅意貪,此令世間迷,二取(能所)業無盡,由貪果成熟,
生於餓鬼中,常受饑渴苦,


面一句,由於相對的心,二元之見,於是發生了疑。由於相對的二元的心,產生了對欲望的追求。這種對欲望的追求的習慣越來越大以後,於是我們對於食物、財富、衣服、房屋、朋友、愛人還有種種感官上的五欲,產生很強的追求,於是我們就受苦了。於是,這個世界就被我們誤解了,我們拼命在執著、追尋物質的物件。當這種追求物欲的果報成熟了以後,你就會被轉世到餓鬼道裡去,所謂的餓鬼道也就是你的貪欲。我們的貪欲、貪求就是餓鬼。當然,你有了二元的心,又開始追求種種的物欲,這個果報成熟,你會墮落到餓鬼道。餓道的眾生受到很大的痛苦。

由佛發願力,令貪心有情,欲念不須斷,貪著亦勿取,
內心自舒緩,任持覺悟地,轉分別成智。


由普賢王如來的祈禱詞,我祈禱一切有貪欲的眾生,既不要壓制貪欲,或者是特別做作地拋棄貪欲,即是不要去接受這種貪欲,不拒也不取。你所要做的就是安置在本來的地方。如果你安在本來的地方,你會見到心的真相。如果能看到的話,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恢復到心的本然,然後智慧能夠再自然地生起,最後都能夠得到妙觀察智。

若于諸境顯,生微細怖畏,即長嗔習氣,起殺害等心,
嗔果成熟時,地獄煎熬苦,由佛發願力,六趣諸眾生,
嗔恚猛生時,放緩莫取捨,若能持自心(悟),即得明瞭智。


當我們看到有外境和對待的外境存在的時候,首先會產生很輕微的懼怕感。當這種懼怕感由於習氣的執著漸漸長大,這時候就產生了敵人的觀念。有了敵人以後就開始鬥爭了,當所謂憎恨、鬥爭行為的果報成熟了以後,就會墮落到地獄道受苦。所以說我們的憤怒,我們的瞋心就是地獄。當然因為這種憤怒、瞋心,使很多眾生墮落到地獄道裡。由普賢如來的祈禱詞,希望所有具瞋心的眾生,既不要拋棄瞋,也不要瞋,不取不舍,安置在原來的位置上,希望他們能夠見到實相。最後希望他們都得到大光明的智慧。

由自心高舉,於他心謗毀,由起猛慢心,自他欺淩苦,
業果成熟時,死墜天生中,


另外一個煩惱,當我們的心變得很傲慢的時候,傲慢的心經常有和別人競爭的意向。你總想和別人競爭、比賽,當這種競爭的心生起、漸漸長大,於是產生了傲慢,於是又開始爭鬥,有了這種煩惱以後,我們總希望比別人好,於是開始了爭鬥。當鬥爭、嫉妒心的果報成熟了以後,我執、自我傲慢的果報成熟了以後,於是你轉世在天道,在那兒受苦。他們的確是有一點很大的力量。天道的毛病,因為天道的環境很快樂、娛樂,因此他享受著快樂,沒有警覺自己的危險。當他臨死七天以前,他會看到他下一世要轉世的地方。當他看到下一世要轉世投胎的地方時,他會感覺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要比地獄的苦大七倍。

由佛發願力,令慢心有情,自心自然住,任持覺悟地,平等原智得
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所有具傲慢心的眾生,既不取也不舍傲慢,安住在本來的地方,希望他們都能正到實相,證到平等性智。

由二取習氣,自贊毀他苦,增鬥爭較心,殺戮非天生,
果墜泥犁處,由佛發願力,令鬥爭有情,不起怨仇心,
任持覺悟地,得無礙業智。


還是從剛才講的二元性相對的心,由這種心生起自贊毀他的做法。有了這種想法,於是產生了嫉妒,又開始鬥爭,於是你又希望你比別人都要好。當這種心、煩惱的果報成熟以後,你就會墮落到阿修羅道,最後還是墮落到地獄道。因為阿修羅道的眾生充滿了嫉妒,因此他經常和天道在鬥爭。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有嫉妒心的眾生,安住在智慧的本然,讓他本然的智慧再生起,希望他們都證得成熟。

無知舍散亂,覆惛及忘念,喪失菩提心,悶絕懈怠癡,
果感旁生中,由佛發願力,令諸癡暗者,現了明瞭念,
得無分別智。


失念、心散亂、不能集中、心不注意,一種心很黑暗的狀態,失念、妄念,一種很懈怠、懶惰,很愚癡、愚笨,當這一類的思想成熟了以後,就會轉世到畜生道。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這些被愚癡所覆蓋的眾生,能夠被不失念心的光明所覺醒,最後都能證到法身智。

三界諸有情,根本與佛等,由無知迷亂,造諸無義業,
六業如作夢,我是最初佛,為教化六趣,以普賢大願,
令一切有情,于法界成佛。


最後一段,在三界裡輪回的一切眾生和普賢如來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忘失了自己的本性,沉入迷惑之中,毫無目標的徘徊、遊蕩。這六種業都好像是夢幻一樣,我是所謂的本初佛,第一尊佛,因為一切眾生都要經由普賢佛的化身來調伏、救度。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證得法身。

阿吙
茲以瑜珈力,無明(勿迷)心自明,由發此大願,聞持諸眾生,
三生即成佛,或於日月蝕,或于地動時,冬夏至年節,
自修為普賢,於眾誦此願,三界諸有情,由我行者願,
其苦自減少,究竟得成佛。


如果我們讀誦這個祈禱詞,會產生很大的威力。當我們以一種很清淨沒有染的心來讀誦的時候,一切眾生都會得到覺悟。在西藏,這個祈禱詞是使你不得不開悟的祈禱詞。在所謂日月食或者是春秋分這種特殊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做這種祈禱。
祈禱一切眾生,逐漸由痛苦解脫,最後成佛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