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二章,這章經文的題目叫做 「斷欲絕求」。 「斷欲絕求」… 聽起來好像有點難懂,對不對? 就是要我們把所有的慾望都斷掉,什麼都不去追求嗎? 別擔心! 今天小沙彌就來試著用簡單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這章經文到底在說些什麼。
經文一開始就說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 師父說,這裡講的「出家沙門」,其實是指 真心想要修行、追求真理的人。 那什麼是「斷欲去愛」呢? 就是要 斷除心中的慾望,去除對世間的貪愛。
師兄師姐們想想看,我們每天有多少慾望在心裡跑來跑去? 像是肚子餓了想吃美食,看到漂亮的衣服就想買,手機出了新款就想換,玩遊戲就想破關,看到俊男美女… 這些都是慾望。 還有「愛」,這裡指的不是單純的喜歡,而是 更深層的執著和貪愛。 像是對家人的愛,放不下;對名利的愛,追求不停;對自己的想法的愛,總覺得自己是對的… 這些「愛」如果太過強烈,就會變成一種執著,讓我們的心不清淨,產生煩惱。
師父說,「斷欲去愛」不是要我們變成沒有感情的木頭人,而是要我們 看清楚這些慾望和貪愛的本質。 它們就像是海浪一樣,一波接著一波,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 如果我們的心一直被這些慾望牽著走,就會像在波浪中載浮載沉的小船,永遠無法靠岸,找到真正的平靜。
經文接著說 「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師父說,這是在告訴我們 斷欲絕求的目的。 「識自心源」,就是要 認識自己心的本源,明白這些慾望是從哪裡來的,煩惱的根源是什麼。 就像我們的手機一直跳出通知,耗電很快,我們要找到是哪個App在背後偷偷運作一樣。
當我們 認識了自己的心,就能 「達佛深理」, 理解佛陀所說的道理,明白人生的真相。 就像我們了解了手機運作的原理,就能更有效率地使用它。 而真正理解佛法之後,就能 「悟無為法」, 領悟那種不造作、自然而然的真理,達到內心真正的平靜和自在,就像手機系統自動更新到最佳狀態,不需要我們刻意去操作。
經文又繼續往下說,描述了修行到更高境界的樣子: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這段話聽起來可能更深奧了,但 師父說,其實是在描述一種 完全自在、解脫的境界。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是指內心 不再追求任何東西,外在也 沒有任何想要渴求的事物。 就像我們真正滿足的時候,內心是安靜的,不會一直想著要得到什麼。 「心不繫道,亦不結業」,是指心 連修行的方法都不執著, 也不再造作新的業力。 就像我們學會開車之後,就不會一直想著要怎麼換檔踩油門,而是自然而然地開車,也不會因為開車而製造新的麻煩。
「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是指達到 超越念頭與意識、超越造作、超越修行、超越證悟 的境界, 不需要刻意去修,也不需要刻意去證, 更不用經歷什麼修行階段。 這是一種 自然而然、渾然天成的狀態,就像手機本身就有強大的功能,不需要我們額外去安裝什麼外掛程式。 達到這種境界, 「而自崇最」, 自然而然就成為最崇高的, 「名之為道」, 這就是真正的「道」。
師父說, 「斷欲絕求」 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要, 而是要我們 放下對外在慾望和追求的執著, 回歸內心,認識自己心的本源, 最終達到那種無求而自得,清淨自在的境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對《四十二章經》第二章「斷欲絕求」 有初步的了解。 也願大家都能在生活中, 學習 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慾望和追求, 讓心更清淨,更自在, 慢慢體會到那種 內心真正富足的快樂。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