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你的「購物車」滿了嗎?小沙彌:《四十二章經》教你清空「慾望購物車」!


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三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割愛去貪」。 「割愛」、「去貪」,聽起來好像就是要我們把喜歡的東西割捨掉,把想要的心去掉? 感覺有點難做到,對不對? 別急,讓小沙彌跟大家分享師父是怎麼解釋這一章的。

經文一開始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

師父說,這是在描述早期修行人的生活方式。 「剃除鬚髮」成為「沙門」,就是出家修行的意思。 這些修行人,為了專心學習佛法(受道法者),他們會 「去世資財」,就是 放下世間的財物和家產。 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 「乞求取足」,就是靠著乞食維生,只要夠吃就好,不多求。 「日中一食」,一天只在中午吃一餐。 「樹下一宿」,晚上就在樹下打坐或休息。 「慎勿再矣」,意思是對於這些簡單的飲食和住宿,也要小心, 不要產生貪戀和執著,不要覺得「這棵樹下好舒服,明天還要再來」,要隨遇而安。

哇! 聽到這裡,師兄師姐們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生活也太清苦了吧! 為什麼修行要這麼做呢? 難道佛陀要我們都過得這麼辛苦嗎?

其實不是的! 師父說,佛陀描述這種生活方式,並不是要每個人都完全照做,而是要透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 非常重要的道理,也就是這一章最後一句話: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這句話就是 關鍵 了! 師父說,「愚蔽」就是 愚癡、被蒙蔽 的意思。 是什麼東西讓我們變得愚癡,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被蒙蔽了智慧呢? 佛陀說,就是 「愛」 和 「欲」 這兩個東西!

這裡的 「愛」,指的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情愛,而是 更廣泛的「貪愛」和「執著」。 像是我們對親人的愛,如果太過執著,就會變成罣礙和煩惱;我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愛,如果緊抓不放,失去時就會痛苦萬分;我們對自己想法的愛,如果太過固執,就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而 「欲」,就是 「慾望」。 我們有食慾、睡慾、色慾,還有對金錢、名聲、權力的慾望。 這些慾望就像一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得到了一點,就想要更多,永無止境。

師父說,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常常被這些「愛」和「欲」牽著鼻子走?

  • 看到別人有新手機、新包包,心裡就癢癢的,也 想要擁有,這就是「欲」。

  • 吃到好吃的東西,就 捨不得停下來,一直吃一直吃,這也是「欲」。

  • 非常 害怕失去 自己擁有的東西,像是財富、健康、甚至是親人,這就是「愛」的執著。

  • 別人批評我們一句,心裡就 很不舒服,一定要辯解回去,這也是對「自我」的「愛」。

師父說,就是這些 「貪愛」 和 「慾望」,像 烏雲一樣遮蔽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讓我們的心不得安寧,煩惱不斷。 就像我們的眼睛如果蒙上了一層灰塵,看什麼都是模糊不清的。

所以,《四十二章經》第三章「割愛去擔」,佛陀透過描述早期修行人放下資財、簡樸生活的方式,最終是要告訴我們: 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割捨」對世間的「貪愛」和「執著」,「去除」內心不斷生起的「慾望」

當然,我們在家修行,不一定要像經文裡描述的那樣,只吃一餐、睡在樹下。 但我們可以學習那種 「精神」

  • 練習「少欲知足」: 分辨什麼是生活「必需」,什麼只是「想要」。 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要懂得珍惜和滿足,不要盲目追求更多。

  • 練習「放下執著」: 學習放下對人、事、物的過度執著。 明白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 放下執著,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 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時常反省自己,看看是不是又起了貪心? 是不是又為了慾望而煩惱? 覺察到自己的「愛」和「欲」,才能慢慢地轉化它們。

師父說,當我們能 慢慢減少內心的貪愛和慾望, 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清淨, 智慧的光明才能夠顯現出來, 這樣才能真正 「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走上解脫之路。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更明白「割愛去貪」的重要性。 願我們都能在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努力減少貪愛和慾望,讓心靈更加清淨自在!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法喜充滿,身心安康!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

想改運?先從這裡開始!小沙彌:《四十二章經》的「止惡行善」基礎課!



 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四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善惡並明」。 「善惡並明」,意思就是 清清楚楚地說明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這可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喔! 就像我們要開車上路,得先知道交通規則,哪個是紅燈要停,哪個是綠燈能走,才不會出意外,對吧?

經文一開始就說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佛陀告訴我們, 我們眾生的行為,可以歸納成 十件善事 和 十件惡事。 做這十件事就是行善,反過來做就是造惡。

師父說, 這「十事」是從我們的 「身、口、意」 三個方面來看的。 也就是我們的 身體行為、言語表達、和內心想法。 這三方面都會造業,影響我們的未來。

經文接著問 「何等為十?」 到底是哪十件事呢? 佛陀接著解釋: 「身三、口四、意三。」 就是說,身體方面有三種惡行,口頭言語方面有四種惡行,內心意念方面有三種惡行。 加起來總共十種惡行。

我們先來看看 「身三者:殺、盜、淫。」

  • 「殺」 就是 殺害生命。 不只是殺人,殺害動物也是殺生。 師父說,佛教講慈悲,尊重一切生命,所以殺生是第一大惡。

  • 「盜」 就是 偷盜。 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同意就拿走,就是偷盜。 不管是偷大錢小物,還是佔別人便宜,都算。

  • 「淫」 主要指的是 不正當的性行為。 在家修行的人,要遵守夫妻倫理; 出家修行的人,則要完全斷除淫欲。

這三種是 身體行為 上的惡業。

接著來看 「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這四種是 言語表達 上的惡業。

  • 「兩舌」 就是 挑撥離間、搬弄是非。 在兩個人中間說壞話,破壞別人的關係。

  • 「惡口」 就是 說粗話、罵人、惡毒的話。 用難聽的話語傷害別人。

  • 「妄言」 就是 說謊話、不真實的話。 欺騙別人,說不實在的話。

  • 「綺語」 就是 說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話、沒有意義的廢話。 說些引誘別人起邪念,或者浪費時間的話。

最後來看 「意三者:嫉、恚、癡。」 這三種是 內心意念 上的惡業。

  • 「嫉」 就是 嫉妒。 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心裡不高興,甚至希望別人不好。

  • 「恚」 (讀音:慧) 就是 嗔恚、怨恨、生氣。 對別人或事情心懷不滿,產生憤怒和怨恨。

  • 「癡」 就是 愚癡、不明白道理。 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對因果報應不相信,不明事理。

師父說, 這 「身三、口四、意三」, 合起來就是 「十惡行」。 為什麼說是「惡行」呢? 經文說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 因為這十種行為, 不符合聖賢的道理,會障礙我們修行解脫, 所以叫做「十惡行」。 造作這些惡業,未來會感召痛苦的果報。

那麼,什麼是 「十善行」 呢? 其實很簡單! 經文最後說 「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意思是說, 只要我們 停止不做這十種惡事, 反過來做, 那就是 「十善行」 了!

  • 不殺生,反過來要愛護生命、放生;

  • 不偷盜,反過來要布施助人;

  • 不邪淫,反過來要遵守禮節、清淨梵行;

  • 不兩舌,反過來要說和合語、促進團結;

  • 不惡口,反過來要說柔軟語、讚歎他人;

  • 不妄言,反過來要說誠實語、真誠待人;

  • 不綺語,反過來要說正直語、有意義的話;

  • 不嫉妒,反過來要隨喜功德、見賢思齊;

  • 不嗔恚,反過來要修慈悲心、寬容待人;

  • 不愚癡,反過來要學習智慧、明白道理。

師父說, 這「十善業」是 做人的根本, 也是 修行的基礎。 常常奉行十善, 不僅能讓我們的 生活更平安順利, 還能 累積福德資糧, 幫助我們 走上解脫之路

所以,《四十二章經》第四章「善惡並明」, 就像是佛陀給我們畫了一張 清晰的「地圖」, 告訴我們哪條路是通往 「光明和安樂」 (十善), 哪條路是通往 「黑暗和痛苦」 (十惡)。 我們要時時刻刻 觀照自己的身口意, 努力地「止惡行善」, 才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更清楚地了解善惡的標準。 願我們都能以「十善業」作為行為準則,淨化身口意,累積福慧資糧!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

《四十二章經 第一章》「出家」才能解脫?小沙彌:師父說《四十二章經》第一章的智慧在家也能用


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

今天我們來聊聊《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一章 「出家證果」。先來看看經文。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很多師兄師姐可能會問,我們沒辦法真的剃度出家,那這章經文對我們還有意義嗎?

小沙彌之前也這麼想過,就跑去請教師父。 師父笑著跟我說:「智無光啊,『出家』這兩個字,關鍵在於『內心的出家』 !」 師父說,就算我們身在紅塵,有工作有家庭,但只要我們的心,願意 「出離煩惱的家」,放下對世間的貪戀執著,發心學習佛法求解脫,那就算是一種「出家」了!

那麼,在家要怎麼實踐「出家證果」的教導呢? 師父給了幾個方向:

第一,要學習「辭別內心的煩惱之家」。 師父說,就是要練習 「放下執著」。 放下對名利、感情、甚至自己想法的過度追求。 同時也要 「減少不必要的慾望」,練習知足常樂,分辨「需要」和「想要」。 比如買東西前多想一下,是真的需要嗎? 試著 「簡化生活」,把時間精力用在更有意義的事上。 當心不再被煩惱慾望綁住,就是 「內心出家」 的開始。

第二,要「在生活中觀照自心」。 師父說,不一定要閉關。 我們可以每天抽點時間 「靜坐」,觀察自己的念頭; 在日常走路、吃飯、工作中 「保持正念覺察」,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什麼; 睡前也可以 「反省思維」,看看自己是不是常有負面思考或偏見。 這樣就能慢慢 「認識自己的心」,找到讓心平靜的方法。

第三,要「體悟無常無我的智慧」。 師父說,這就是經文講的 「解無為法」。 我們在家可以透過 「聽經聞法」 了解佛陀教導; 「思維法義」,把道理和生活結合; 在生活中 「觀察體驗」 無常和執著帶來的苦。 當我們對佛法理解更深,看事情角度不同,心量開闊了,煩惱自然就少了。

最後,師父提醒我們,在家也要 「以戒為師」,比如受持五戒,規範言行。 修行 「不必強求達到哪個果位」,更重要是 「把握當下,踏實修行」。 按照自己的法門精進, 「一點點改掉壞習氣」,減少煩惱。 同時也要 「發菩提心」,不只為自己,也為幫助眾生。 經文說斷除愛欲要像「砍斷手腳」一樣徹底,就是要我們 「下定決心去對治內心的貪愛執著」

所以,師兄師姐們, 師父說,真正的「出家」是 「出離煩惱之家」;真正的「證果」是 「證得內心的清淨與智慧」。 只要我們發起真誠的修行之心,在生活中努力實踐佛法,學習放下執著、觀照自心、增長智慧、持守戒律、斷除煩惱,那麼,即使身在家中,一樣可以走在趨向解脫、趨向證果的光明大道上!

阿彌陀佛,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願我們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精進修行,同證菩提!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