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供養」排行榜大公開!小沙彌:《四十二章經》第十一章,福報這樣累積最快!》



 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

今天我們來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十一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施飯轉勝」。 「施飯轉勝」,意思就是 布施飲食,對象不同,功德福報也會越來越殊勝。 這一章經文很有意思,它用一連串的比較,告訴我們布施的智慧。

經文是這樣開始的: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師父說, 「飯」在這裡就是指 布施飲食、供養食物。 佛陀說, 你供養一百個作惡的人, 所得到的福報,還不如供養一個行善的好人。 這很直接地點出了, 布施的對象很重要。 與其把資源給那些會拿去做壞事的人,不如幫助那些善良的人。

經文接著說: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供養一千個普通的善人, 福報雖然也很大, 但還不如供養一個 持守五戒的人。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教徒最基本的戒律。 持守戒律的人,身心比較清淨,福田也更殊勝。

接下來,佛陀用一連串 越來越大的數字和越來越高的修行果位 來比較:

  • 「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 (供養一萬個持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位證得初果的須陀洹聖者。)

  •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 (供養一百萬位須陀洹,不如供養一位證得二果的斯陀含聖者。)

  •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 (供養一千萬位斯陀含,不如供養一位證得三果的阿那含聖者。)

  •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 (供養一億位阿那含,不如供養一位證得四果,也就是最高解脫果位的阿羅漢聖者。)

師父說, 這一段經文, 就像在 「升級打怪」 一樣, 布施的對象,從普通的惡人、善人,到持五戒的人,再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人, 福報也跟著節節攀升。 這是在告訴我們, 供養修行境界越高的人,所種的福田越好,得到的福報也越大。 因為這些聖者,他們的心清淨,有智慧,有慈悲,是眾生的福田。

聽到這裡,師兄師姐們可能會想:「哇!那供養阿羅漢的福報就已經非常非常大了!」

但是,佛陀還沒說完呢! 經文繼續說:

  •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 「辟支佛」也叫「獨覺」,他們是在沒有佛出世的時代,自己觀察因緣而覺悟的聖者,他們的智慧和境界又比阿羅漢更高。

  • 「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三世諸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佛。 供養佛陀的功德,那更是無量無邊了!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覺得,供養佛陀,應該就是最大的福報了吧?

然而,佛陀接下來的話,才是這一章經文最最核心、最最令人震撼的重點!

經文最後說: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師父解釋說, 就算你供養了千億尊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 所得到的福報, 竟然還不如供養一位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 的人!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是什麼樣的境界呢?

  • 「無念」 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 沒有妄念,心念清淨,不被念頭所轉

  • 「無住」 是 心不執著於任何事物,不黏著、不掛礙

  • 「無修」 是 超越了刻意修行的階段,修行已經融入生活,自然而然

  • 「無證」 是 超越了對「證悟」這個目標的執著,因為本自具足,無所謂證與不證

師父說, 這種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 的境界, 其實就是 回歸了我們清淨的「自性」, 是 最究竟、最圓滿的狀態, 是 與「道」合一 的境界。 這樣的人,他的心與法界相應,是 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福田

所以,《四十二章經》第十一章「施飯轉勝」, 佛陀透過這一連串的比較, 其實是要告訴我們:

  • 布施的對象確實會影響福報的大小,我們要選擇好的福田去耕耘。

  • 但更重要的是,布施的「心」和布施的「境界」。

  • 最高的布施,不是布施給外在的某個對象,而是供養那顆「清淨無染、不執著、與道相應的真心」。 換句話說, 當我們自己能夠達到「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境界,那才是最大的福報,也是布施的最高意義。

師父說, 這章經文也提醒我們, 我們在行布施的時候, 不要只看重物質上的給予, 更要 修養自己的內心。 如果我們能用一顆 清淨心、平等心、無所求的心 去布施, 即使只是布施一點點東西, 功德也會非常巨大。 而最終極的,是 開發我們自己內在的「無念、無住」的智慧,那才是真正的「大福田」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對布施有更深的理解。 願我們都能學習佛陀的教導,不僅樂於布施,更要努力修行,清淨自心,開發內在的無上福田!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廣種福田,福慧增長!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

《別再「佛系追劇」式學佛!小沙彌:佛陀教你「返本會道」的真正捷徑!》



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

今天我們來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九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返本會道」。 「返本會道」,意思就是 回歸根本,才能契合大道。 這一章經文雖然只有短短兩句話,但卻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觀念。

經文是這樣說的: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我們先來看前半句: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

師父說, 「博聞」就是 聽聞很多、學習很多知識道理。 「愛道」就是 喜愛佛法、喜歡聽聞道理。 聽起來好像是好事啊,多聽多學,不是很棒嗎? 為什麼佛陀卻說,如果只是這樣,就「道必難會」呢? 意思是說, 反而很難真正地契合大道、體悟真理

師父打了個比方,小沙彌覺得很有意思:

就像我們想要挖一口井取水喝。 如果我們東挖一點,西挖一點,聽說這裡可能有水,就跑去挖幾下;又聽說那裡可能有水,又跑去挖幾下。 雖然看起來很努力,好像學了很多,這就像經文裡說的「博聞」;我們也很想找到水,這就是「愛道」的心情。 但是,因為沒有專注在一個地方深入地挖下去,結果可能一口井都挖不成功,始終喝不到清涼的井水,這就是所謂的「道必難會」啊。

師父說, 同樣的道理, 如果我們學佛, 只是喜歡到處聽經聞法,蒐集很多佛學知識,覺得這個法門好,那個法師講得也不錯,心裡很歡喜,覺得自己學了很多,就像是「博聞愛道」的樣子。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把聽聞到的道理,真正地落實在自己的心行上,沒有專注在一個法門上深入地實踐,那麼,這些知識道理可能就只是停留在頭腦的理解層面,像過眼雲煙一樣,很快就忘記了,或者變成了增長我慢的工具,覺得自己懂得很多,反而障礙了真正的修行。 這樣,想要真正地契入佛法、體證大道,就會變得很困難,真的是「道必難會」了。

師父說, 這就像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就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資訊和知識。 網路上有很多法師講經,有很多佛學文章。 我們很容易做到「博聞」,也可能因為好奇而「愛道」。 但如果我們只是像追劇一樣,看過就算了,沒有深入思考,沒有實際去做,那這些資訊對我們的生命改變,可能就很有限了。

那麼, 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地「會道」呢? 經文的後半句給了我們答案: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師父說, 「守志」就是 堅守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奉道」就是 信奉、遵行佛陀的教導,老實修行

「守志」, 指的是我們要確立修行的目標和方向,並且堅定不移。 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佛? 想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然後就要專心致志,不輕易動搖。
「奉道」, 指的是我們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然後老老實實地去實踐。 把聽聞到的佛法,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用在待人處事上,用在修正自己的煩惱習氣上。 要「信、願、行」具足,不只是停留在「知道」,更要「做到」。

師父說, 當我們能夠「守志奉道」,也就是目標明確、信念堅定、老實修行的時候,那麼「其道甚大」,意思是說,我們所修行的這個「道」,它的力量和作用就會非常巨大,非常殊勝,我們就一定能夠契入大道,體證真理。

再回到挖井的比喻。 如果我們選定了一個地方,就專心致志地一直挖下去,這就是「守志」;用正確的方法努力地挖,這就是「奉道」。 即使一開始可能看不到水,但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總有一天,一定能挖到清泉,喝到甘甜的井水,這份「道」的力量就非常巨大了。

所以,《四十二章經》第九章「返本會道」, 佛陀是在提醒我們:

  • 學佛聞法,貴在專精,而不是貪多。 不要只是追求知識的廣博,更要注重深入的實踐。

  • 修行要有堅定的志向和決心。 確立目標,然後勇往直前,不輕易放棄。

  • 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老實修行。 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受益。

師父說, 「返本會道」的「本」, 就是我們的 「真心」, 我們的 「自性」。 修行就是要 回歸我們清淨的本心。 如果我們只是向外馳求,追求表面的知識,而忽略了內心的修持,那就離「道」越來越遠了。 只有 專心致志,腳踏實地,從心地下功夫, 才能真正地「返本會道」。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明白「守志奉道」的重要性。 願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道路,專心致志,勇猛精進,早日契入佛道!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專精辦道,道業增長!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

《點讚分享也能積功德?小沙彌:佛陀教你「一念隨喜」,福報無限大!》



 今天我們來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十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喜施獲福」。 「喜施獲福」,意思就是 歡喜地布施,就能獲得很大的福報。 這一章的重點,不只在於自己布施,更在於 看到別人布施時,我們的心態

經文是這樣開始的: 「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師父說, 「覩」就是看見的意思。 「施道」可以理解為 布施行善,或者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行為。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 當我們 看見別人在做布施、行善事,或者在弘揚佛法的時候, 如果我們能 發自內心地去幫助他們,並且為他們的善行感到歡喜, 那麼,我們所獲得的 福報會非常巨大

師兄師姐們, 這個教導是不是很棒? 意思是說, 即使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做很大的布施或善行, 但只要我們 看到別人在做,心生歡喜,並且盡自己所能去支持、去讚歎, 我們也能得到很大的福報!

師父說, 這就像什麼呢?

  • 比如,看到有人 捐款幫助災民,我們雖然可能沒有那麼多錢,但我們可以 在心裡默默地讚歎他的善心, 祝福災民早日脫離困境, 這就是「助之歡喜」。

  • 又比如,看到有人 發心印經書、弘揚佛法,我們可能不懂經文,但我們可以 幫忙搬運、整理,或者隨口讚歎一句「真好啊!」, 這也是「助之歡喜」。

  • 現在網路上,看到別人 分享正能量的文章、做公益活動,我們 按個讚、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這也是一種「助之歡喜」。

師父說, 「助之歡喜」的關鍵在於 「真心」。 不是表面的敷衍,而是 發自內心的隨喜和讚歎。 當我們看到別人行善,心裡沒有嫉妒,沒有比較,而是純粹地為他人的善行感到高興,這種清淨的善念,就能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福報。

這時候,經文裡記載,有一位沙門就問佛陀了: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這位出家人問:「佛陀啊,像這樣隨喜他人行善所獲得的福報,會有用完的一天嗎?」

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好,對不對? 我們做了好事,得到的福報,會不會像銀行存款一樣,越用越少呢?

佛陀是怎麼回答的呢? 經文說: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師父解釋說, 佛陀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比喻來回答。 佛陀說:「就好像有一支點燃的火把。 有成千上百的人, 各自拿著自己的火把,都來從這支點燃的火把上分取火焰。」

大家想想看, 這些人分取了火焰之後,可以用來煮熟食物,也可以用來驅除黑暗,照亮周圍。 每個人都從這支火把上得到了幫助。

那麼,問題來了, 原本那支被大家分取火焰的火把, 會因為火焰被分出去了,就熄滅了嗎? 或者亮度就減弱了嗎?

佛陀說,原本那支火把,光明依舊,一點都沒有減少!

最後,佛陀總結說,隨喜他人行善所獲得的福報,也是同樣的道理啊!

師父說, 這個比喻真是太有智慧了! 它告訴我們:

  • 善行和福報,就像火把的光明一樣,是可以分享和傳遞的。

  • 我們隨喜讚歎他人的善行,就像從光明的火把上分取火焰一樣,我們自己也得到了光明和溫暖,也就是福報。

  • 更重要的是,原本那支火把,也就是行善的人,他的光明,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隨喜而減少,反而可能因為更多人的參與和支持,讓這份光明更加熾盛!

  • 福報是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少的,反而會因為隨喜和助成而增長。

所以,《四十二章經》第十章「喜施獲福」, 教導我們一個非常簡單,但卻能獲得巨大福報的方法,那就是 「隨喜功德」

師父說, 在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刻刻培養一顆 「隨喜的心」

  • 看到同事工作努力得到肯定,要真心為他高興,而不是嫉妒。

  • 看到朋友家庭幸福美滿,要由衷地祝福他們,而不是比較。

  • 看到陌生人做了一件小小的善事,比如扶老人過馬路,也要在心裡默默地讚歎。

當我們的心充滿了對他人善行的歡喜和讚歎, 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光明和正能量, 自然就能感召善緣,獲得無量的福報。 這就像點亮自己的心燈,也照亮了周圍的世界。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明白「隨喜功德」的殊勝。 願我們都能常常心懷歡喜,隨喜他人的善行,讓自己和世界的福報都像那不滅的火炬一樣,越來越光明,越來越廣大!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隨喜讚歎,福慧圓滿!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