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
今天我們來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九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返本會道」。 「返本會道」,意思就是 回歸根本,才能契合大道。 這一章經文雖然只有短短兩句話,但卻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觀念。
經文是這樣說的: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我們先來看前半句: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
師父說, 「博聞」就是 聽聞很多、學習很多知識道理。 「愛道」就是 喜愛佛法、喜歡聽聞道理。 聽起來好像是好事啊,多聽多學,不是很棒嗎? 為什麼佛陀卻說,如果只是這樣,就「道必難會」呢? 意思是說, 反而很難真正地契合大道、體悟真理。
師父打了個比方,小沙彌覺得很有意思:
就像我們想要挖一口井取水喝。 如果我們東挖一點,西挖一點,聽說這裡可能有水,就跑去挖幾下;又聽說那裡可能有水,又跑去挖幾下。 雖然看起來很努力,好像學了很多,這就像經文裡說的「博聞」;我們也很想找到水,這就是「愛道」的心情。 但是,因為沒有專注在一個地方深入地挖下去,結果可能一口井都挖不成功,始終喝不到清涼的井水,這就是所謂的「道必難會」啊。
師父說, 同樣的道理, 如果我們學佛, 只是喜歡到處聽經聞法,蒐集很多佛學知識,覺得這個法門好,那個法師講得也不錯,心裡很歡喜,覺得自己學了很多,就像是「博聞愛道」的樣子。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把聽聞到的道理,真正地落實在自己的心行上,沒有專注在一個法門上深入地實踐,那麼,這些知識道理可能就只是停留在頭腦的理解層面,像過眼雲煙一樣,很快就忘記了,或者變成了增長我慢的工具,覺得自己懂得很多,反而障礙了真正的修行。 這樣,想要真正地契入佛法、體證大道,就會變得很困難,真的是「道必難會」了。
師父說, 這就像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就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資訊和知識。 網路上有很多法師講經,有很多佛學文章。 我們很容易做到「博聞」,也可能因為好奇而「愛道」。 但如果我們只是像追劇一樣,看過就算了,沒有深入思考,沒有實際去做,那這些資訊對我們的生命改變,可能就很有限了。
那麼, 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地「會道」呢? 經文的後半句給了我們答案: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師父說, 「守志」就是 堅守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奉道」就是 信奉、遵行佛陀的教導,老實修行。
「守志」, 指的是我們要確立修行的目標和方向,並且堅定不移。 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佛? 想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然後就要專心致志,不輕易動搖。
「奉道」, 指的是我們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然後老老實實地去實踐。 把聽聞到的佛法,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用在待人處事上,用在修正自己的煩惱習氣上。 要「信、願、行」具足,不只是停留在「知道」,更要「做到」。
師父說, 當我們能夠「守志奉道」,也就是目標明確、信念堅定、老實修行的時候,那麼「其道甚大」,意思是說,我們所修行的這個「道」,它的力量和作用就會非常巨大,非常殊勝,我們就一定能夠契入大道,體證真理。
再回到挖井的比喻。 如果我們選定了一個地方,就專心致志地一直挖下去,這就是「守志」;用正確的方法努力地挖,這就是「奉道」。 即使一開始可能看不到水,但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總有一天,一定能挖到清泉,喝到甘甜的井水,這份「道」的力量就非常巨大了。
所以,《四十二章經》第九章「返本會道」, 佛陀是在提醒我們:
學佛聞法,貴在專精,而不是貪多。 不要只是追求知識的廣博,更要注重深入的實踐。
修行要有堅定的志向和決心。 確立目標,然後勇往直前,不輕易放棄。
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老實修行。 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受益。
師父說, 「返本會道」的「本」, 就是我們的 「真心」, 我們的 「自性」。 修行就是要 回歸我們清淨的本心。 如果我們只是向外馳求,追求表面的知識,而忽略了內心的修持,那就離「道」越來越遠了。 只有 專心致志,腳踏實地,從心地下功夫, 才能真正地「返本會道」。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明白「守志奉道」的重要性。 願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道路,專心致志,勇猛精進,早日契入佛道!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專精辦道,道業增長!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