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三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割愛去貪」。 「割愛」、「去貪」,聽起來好像就是要我們把喜歡的東西割捨掉,把想要的心去掉? 感覺有點難做到,對不對? 別急,讓小沙彌跟大家分享師父是怎麼解釋這一章的。
經文一開始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
師父說,這是在描述早期修行人的生活方式。 「剃除鬚髮」成為「沙門」,就是出家修行的意思。 這些修行人,為了專心學習佛法(受道法者),他們會 「去世資財」,就是 放下世間的財物和家產。 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 「乞求取足」,就是靠著乞食維生,只要夠吃就好,不多求。 「日中一食」,一天只在中午吃一餐。 「樹下一宿」,晚上就在樹下打坐或休息。 「慎勿再矣」,意思是對於這些簡單的飲食和住宿,也要小心, 不要產生貪戀和執著,不要覺得「這棵樹下好舒服,明天還要再來」,要隨遇而安。
哇! 聽到這裡,師兄師姐們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生活也太清苦了吧! 為什麼修行要這麼做呢? 難道佛陀要我們都過得這麼辛苦嗎?
其實不是的! 師父說,佛陀描述這種生活方式,並不是要每個人都完全照做,而是要透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 非常重要的道理,也就是這一章最後一句話: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這句話就是 關鍵 了! 師父說,「愚蔽」就是 愚癡、被蒙蔽 的意思。 是什麼東西讓我們變得愚癡,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被蒙蔽了智慧呢? 佛陀說,就是 「愛」 和 「欲」 這兩個東西!
這裡的 「愛」,指的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情愛,而是 更廣泛的「貪愛」和「執著」。 像是我們對親人的愛,如果太過執著,就會變成罣礙和煩惱;我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愛,如果緊抓不放,失去時就會痛苦萬分;我們對自己想法的愛,如果太過固執,就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而 「欲」,就是 「慾望」。 我們有食慾、睡慾、色慾,還有對金錢、名聲、權力的慾望。 這些慾望就像一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得到了一點,就想要更多,永無止境。
師父說,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常常被這些「愛」和「欲」牽著鼻子走?
看到別人有新手機、新包包,心裡就癢癢的,也 想要擁有,這就是「欲」。
吃到好吃的東西,就 捨不得停下來,一直吃一直吃,這也是「欲」。
非常 害怕失去 自己擁有的東西,像是財富、健康、甚至是親人,這就是「愛」的執著。
別人批評我們一句,心裡就 很不舒服,一定要辯解回去,這也是對「自我」的「愛」。
師父說,就是這些 「貪愛」 和 「慾望」,像 烏雲一樣遮蔽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讓我們的心不得安寧,煩惱不斷。 就像我們的眼睛如果蒙上了一層灰塵,看什麼都是模糊不清的。
所以,《四十二章經》第三章「割愛去擔」,佛陀透過描述早期修行人放下資財、簡樸生活的方式,最終是要告訴我們: 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割捨」對世間的「貪愛」和「執著」,「去除」內心不斷生起的「慾望」。
當然,我們在家修行,不一定要像經文裡描述的那樣,只吃一餐、睡在樹下。 但我們可以學習那種 「精神」:
練習「少欲知足」: 分辨什麼是生活「必需」,什麼只是「想要」。 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要懂得珍惜和滿足,不要盲目追求更多。
練習「放下執著」: 學習放下對人、事、物的過度執著。 明白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 放下執著,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時常反省自己,看看是不是又起了貪心? 是不是又為了慾望而煩惱? 覺察到自己的「愛」和「欲」,才能慢慢地轉化它們。
師父說,當我們能 慢慢減少內心的貪愛和慾望, 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清淨, 智慧的光明才能夠顯現出來, 這樣才能真正 「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走上解脫之路。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更明白「割愛去貪」的重要性。 願我們都能在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努力減少貪愛和慾望,讓心靈更加清淨自在!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法喜充滿,身心安康!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