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的課程共七次,第一次沒跟上,從第二次開始上課)
9/8

在中山堂台北書院上課。一開始想像的中山堂,應該是專門用來作為反攻大陸解救苦難同胞用的吧? 教室應該也像是光陰的故事裡面老舊眷村用的教室? 當然,這都是來自於自己的「隨眠」(「煩惱」之異名,潛伏在內心深處如影「隨」形,幽微難知如「眠」,故稱為「隨眠」。)
在自己進入上課的狀態之後,奚淞老師講解佛陀所傳授給弟子,驅「鬼」的武器,就是「慈經」。
我們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就是因為有個「我」,與有個「我所」「我的」。而破除我,就是「慈悲觀」(想)。不斷地在自己的意識田中,植入如佛在「慈經」中的開示。慢慢的,建立同體大悲的意識架構,我,也就會慢慢地消失。沒有這個我執,怎會有這個因為我執而產生的煩惱呢? 奚淞老師的修行方式,就是在行禪的時候,不斷持誦這慈經的文字,轉化成內在的一種慈悲。這也讓我想起來,在內觀的十二天課程中,最後的半天,就是修這個方法。 當自己為煩惱或是病痛所苦的時候,試著,將你的心,關照於與我們一樣深厚煩惱或是病痛所苦的人們,以慈心關照,替他們祈願。說是希望眾生變得更好,受益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因為,你不在隨著自己的「隨眠」而深化你累世以來所積習對於這類事件所感受的痛苦,那麼,便自己會變得不苦。雖然,你可能還是生病,可能還是失業,或是可能還是受到毀謗等。 自己在漢傳佛教中,所跟隨的師傅--心道法師,所修的就是觀音法門,就是大悲咒。但有時候總是無法將觀音、大悲咒與我,連結。而往往這些連結的建立,卻是在非佛門中,聽非出家人所講的法中所建立。但這也是要感恩所有一切。
願以此「慈經」迴向給十方眾生,願你們與我,遠離苦惱、平安快樂。





9/22

許多事情,還是不要看得太清楚。看這畫也是。用拍的,加上宣紙不經意弄得皺皺的,看起來好像有那麼一點味道。其實,光看落款的簽名就知道,是很好笑的。幾十年來第一次拿毛筆,還真的是濃淡不均,一路陡到底。
但臨摹過程,卻是一種享受。手抖,心,卻很安定。剎那間生滅生滅,讓神識引導來畫吧。
這個童子完成時,覺得蠻好。新的法寶影音網站也即將完成,這個發抖的童子,就當成是「法寶小童子」好了,繼續去送法寶。送給需要法寶的人。

在課堂上,突然看到「如是」這兩個字。是有一些震撼與部分的解脫。這是一位來自於自知生命即將結束的年輕人,對於死亡這件事情的了悟之後所寫的。
對的。煩惱多半是自尋,因為看不開、想不透,也就是缺少了智慧。「如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這兩字相當熟悉,所有佛經一開頭幾乎都是「如是我聞」。但讓我相應的「如是」,是金剛經中的「如是」。
世尊在金剛經中,講了許多遍的「如是」,從如何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布施等,用電腦統計,共也出現了41次的如是。
看開了,想透了,世間所有的一切,不就是這樣。感謝這位菩薩的示現。

在第二堂課,奚淞老師主要講的是慈心(慈悲)觀,死隨念則是今日的重點。
-----
生命無常,
死亡恆在生命不確定,
死亡是必然我的生命,
將已死亡結束,
真的呀
不久後,
我的身體將與心識分離倒在地上
有如一段木頭
無論過去或是未來的眾生
有生皆有死
我也一定會死
於此我無疑問
-----

「提醒自己即將死去,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奚淞老師使用賈伯斯的這些話,是以「死亡」作為一個思考的起點或是參考點,提醒人生百年,七覺支中,第三覺支,精進的重要。
賈伯斯的這段話,或是應該說類似的話,對我而言,曾經在幾次重要的抉擇或是說相對大的挫折時,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每個人都有一本帳簿,翻到下一頁,誰也不知道是甚麼,要慎防業力發動」。沒有意外,最多也只有百年,有甚麼好去爭過頭的呢? 毀謗、誤解、委屈,被解雇、名譽或是財富...這些與死亡比較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
但第一次讀賈伯斯的這段演講譯文,對於「人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這樣翻譯好不好,我並不知道。關鍵在於「順心而為(隨心所欲)」這個「心」。如果這個心,是指習氣或是慾望,那肯定不挺好,如果這心,是指本性,或是本來的面目,應該會更有哲理。
我不是Apple Fans,賈伯斯對我來說,不只是個成功的商人,據說他還是一位虔誠的禪行者、佛教徒。
10/6


要想像成人的屍體中的各個散落一地的器官,感覺還真是可怕。問題是,這可怕的感覺從何而來? 為何長相類似的器官,他只是因為是豬的,或是雞牛的,就可能變成佳餚。為何不小心拼湊而成一個年輕貌美身材好的美女,就會讓自己心生貪愛,耳根捨不得不多看一眼,意根還起色心,想要幹嘛勒? 而不小心拼湊成一個老態龍鍾的老人家,就起了厭惡心,變成屍體就恐怖心呢? 而沒有這些可怕的器官,緊密地、無間的合作,還無法構成這個想要修不淨觀的這個我呢!!

在上奚淞老師的課,提到,十二因緣,為今生可證、不待來生。這樣的講法,與我個人的認知,是接近的。在過去的佛法修習中,便建立「心淨則國土淨」,一念就是淨土,一念也是三惡道。也接受三世因果的講法。但問題是,如果,今生受者是前世因,今生作者是來世果,則現在的修行,只是求一個不知道的來生。這在「我」此生的觀念上,總有哪麼一點說不過去。佛法的利益,只能用於蓋棺之後嗎?在內觀中,便有提到,佛法,或是修行,要在今生就有用,不需等到來世。
而對三世因果的講法,在中台禪寺的禪七中,惟覺老法師便提到,前一念就是前生,後一念就是來生。三世因果,不需要等到蓋棺,現在所受,也不全然是這一輩子以前的種種所造。因為奚淞老師的課,介紹閱讀一本由佛使比丘所寫的「生活中的緣起」一書。最主要是談到原始佛教中的「緣起」,也就是十二因緣。佛使比丘認為,「緣起」必須通三世的說法(三世二重因果)是不必要的,並認為,如果必須通三世,那麼就是有個「甚麼」在不同的世之間流轉。這與佛陀所教導的「無我」違背。以佛使比丘的說法,「緣起」跨越三世的說法,是覺音論師的看法,非佛陀的本意。
但如果此三世的概念,是如惟覺老和尚的說法,那麼也沒有那麼大的差異。但不管基礎理論是如何,是不是有個「甚麼」是不滅,總是十二因緣很清楚的指出,苦與苦的止息方法。以三世二重因果的說法,十二因緣中的「識、名相、六入、觸、受」是今生的果報,而產生今生的因「愛、取、有」。但無論是哪一種基礎,都是因為「有」,才產生「生、老死」等無量大苦。這個「有」,就是關鍵。也可以思維。「有」,有個「我」與「我所」、「我」這種概念產生,就是苦的來源。而會產生「有我﹞」是因為「取」,執取。要不取,就是不起貪愛。佛陀就告訴我們,如實如實,如是如是。六根對六塵,「眼跟對色(外境)就是看;耳根對聲就是聽;鼻根對香就是聞;舌根對味就是嚐;身根對觸就是感;意根對法就是思」看就看,聽就聽,聞就聞,嚐就嚐....就是如此,不起貪愛,不執取,就不會「有」,不造苦因。六根無法關閉,但可以收攝,可以守住意根。佛陀好像沒有要我們不看不聽,只是叫我們不起反應,不起貪愛。寫出來不難,時時刻刻關照,對我來說,才是難。不信? 聽見兒子又在耍脾氣大吼大叫,聽就是聽? 看見年輕貌美身材好的年輕女子,看就是看? 聞到炸酥脆豆皮的香味,聞就是聞? 吃到腐壞的食物,嚐就是嚐? 牙齒痛,就是感受? 想到過去被誹謗的種種,想就是想? 原來,所有的修行都是在自己有形肉體的這個三吋之內呀。
此次課程對我來說,撞擊最大的,應該就是這個「十二因緣」的說法了。從上靈鷲山的天眼門,看到「十二因緣」圖,到幾年前,隨蓮悅師姐去參加阿含經的讀書會,便對這佛講「緣起」最重要的法之一的「十二因緣」有個很大的興趣。對,僅止於興趣。
這次的課,讓我聽到第一個與我認知有差異的是,「今生可證,不待來生」。本以為十二因緣是講生命的起源,既然是生命的起源,就是有佛法中講分段生死的生與死。但奚淞老師似乎更認為,不需等待來生。
當然,佛家講的三世因果論,前次到中台禪七,老和尚就講了這三世的概念,當下的前一刻,包含前一刻的以前就是前世,當下的下一刻就是來生。其他祖師大德也提到,心淨則國土淨,淨土也是心變現的。這些都容易理解,也都與自己的經驗相符,因此,六道輪迴,也往往不需要等來生,一念即現。這也都可以理解。
奚淞老師,後來提到一本泰國法師佛使比丘所著《生活中的緣起》一書(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index.htm),有深入淺出的論述,因此,也抽空去了一趟印儀學苑去請了一本。在前言中就與提到的確內容的論述與必然要橫跨三世的講法有所不同。
此外,法的受用上,最清楚的就是在於圖中的「修行關鍵處」。也就是在「受」與「愛」之間。
我們一般人,都只願意去想、去享「樂受」。但在人的一生中的「受」有三種,就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而真實的思維,真正來自於外的苦與樂,都是多重條件下因緣合和產生的。例如,有人的全部家產有1000萬,被騙到精光。這一件事情,其實是空性。但會不會覺得覺得苦,或是有苦受,那麼還要看很多因素。如,同時得了樂透一億、或是五百萬,或是同時發生了配偶外遇、或是選上了市長,或是免除牢獄之災.....或是在發生之前,已經發生了多件累積的煩惱,或是已經看透這無常...都會不同的苦受。而樂受也是如此。但多數的時候,其實人是處於「不苦不樂」受的狀態居多。沒錯,我們多數的時候,都不是處於大災難或是大喜悅之中。但人性卻在此時,喜歡自尋煩惱、追求刺激。
感恩所有因緣合和,樂受,享受快樂,不起貪愛苦受,安忍痛苦,放下瞋恨不苦不樂受,學習以智慧關照,破除無明,切勿尋苦逐樂,自尋煩惱。

奚淞老師建議,透過性質敏感的毛筆,讓手藝禪,安定自己的心。畫觀音,是否應該要沐浴齋戒? 依規定,應該是「要」。但要與不要的關鍵在於,那念心,是否安靜、清淨、是否恭敬。心平何勞持戒(六祖壇經),但我們多數人就是心不平,煩惱妄想,因此,還是先養成守戒吧。如拿起毛筆便進入定境的老師,畫觀音,一念恭敬,心無(暇)雜念,至少此時身口意,得二業清淨。要犯殺盜淫妄酒等五戒,就難了。因此,抄經、畫佛,與打坐參禪,持咒念佛,讀經等都可以說是「定」的工具。定,是共法。修甚麼法門,都需要定。水懺中提到的,情慮躁動,就是我等凡夫缺乏定的功夫。自己安定的部下來,六根與六塵接觸,攀緣的機會就大了。

外道問佛,禪修如何修? 佛說「聽就是聽,看就是看」也許聞就是聞....想到內觀所教授,就是觀察,不起反映。是的,如果只是感受,不起反映,就不會造諸業行。

一切外界的林林總總,不都是因為有個拼拼湊湊出來的我的身體,以及那個突然間會感受的我,才創造出來的世間嗎? 煩惱與這個世界,真的是都自己的感受反映出來的。自尋煩惱,不一定隨時隨地都發生,但卻是時常發生。
原始佛法,教授四念住,由身念處做起,就是從觀察自己這個身體開始做起。在內觀中,就是從觀察自己的呼吸,觀察自己身體的反應開始看看那個「自己」與我的關係。
無我,很難,但給自己的生命,一個「我」的重新檢視,卻是修行的重要功課。
10/20
四護衛禪:慈悲觀、死隨念、不淨觀,第四個就是佛隨念。我這個有一半血統自稱是淨土法門的人,對於念佛這事,有兩個感受。一是不思維的念,就是專注於佛號上,這應該是屬於定一的種方式;其次是思惟「佛」的德性,到底佛是具備那些德行,值得我們去效法。奚淞老師對於佛隨念這一「武器」,不單是稱名,而是稱念佛的十種名號,也代表十種佛的德行,十種佛的功德。奚淞老師將四護衛禪的內容,當成定課,每日讀誦。這些內容,淺顯易懂,比念古文的經典來得容易。對文言文有障礙的人,可以試試。



會有那麼多的方法,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因應各地區的文化與根器,衍生不同的法門。如在漢地,就以禪淨兩法門為主。禪、淨、原始佛法、藏傳佛法...都是佛法。都是藥方,若執著於哪一種法才是大法、才是好的法,可能也都是虛妄。能治好病的,就是好藥方。拿癌症的特效藥去治療感冒,還真是虛妄。甚麼是幸福? 「苦的止息」吧。對奚淞老師來說,青燈古佛,就是最大的幸福。那我呢?
11/3

從「零極限」一書中所謂的「世界是來自於內心的投射」,華嚴經中寫到「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都意味著,這個對我們來說所謂的「世界」都是來自於我們所感受到、所認知,更直接的說,這世界是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乍聽之下,的確是有點匪夷所思。這並不是說,是負面表述中的「咎由自取」。但嚴格來說,生命的確是「咎由自取」。我們面對的所謂的世界,在在處處也都是「咎由自取」。只是自取的,不是只有「咎」,而是所有的所處的所謂這世界。天未亮,到湖邊看到「明月當空,皎潔如境」,真是美。湖與明月,本來就在哪裡,會覺得是美景,當然是因為有一個認為這是美景的心,去感受、認知、分別、造作。美是如此,醜也是如此;外在的喜悅是如此,痛苦也是如此。但為何會升起這種感知? 隨眠,也就是自己的累習,過去(生)積習的結果。這種隨積習而轉、跟著他去的例子,生活中隨處可見。看到美女就目不轉睛、上課聽到學生講話就起煩躁、到看3C產品就想了解、接到某人的電話就起煩惱......這些隨境而轉的煩惱,都是被潛意識所引導,自然產生了摭取。當然就免不了產生煩惱。若能將這些變化中的我執放下,就可以享受那本來就存在的風光。
在這一次的上課中,看起來比較接近南傳佛教的奚淞老師提到(雖然也親近廣欽老法師、也拜佛、也供養觀世音像):金剛經、心經,怎麼讀都美麗、怎麼讀都深澳、怎麼讀都不懂。的確,北傳佛教中講般若(智慧)的這些經典,真的都很難懂(至少我是這麼認為)。過去有些說法,認為南傳佛法是小乘、是自了漢,是焦芽敗種。這些說法似是而非。究竟誰能代表北傳、南傳? 下此評語的人,是否有完整了解過,北傳與南傳呢? 六祖拜見五祖時,就提到過,人有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分別的是人,不是佛法。
頓悟與漸修、了義不了義、大乘小乘、南傳北傳、原始佛法與人間淨土....若為佛說或與佛說相映(如四法印),都是佛法。
對我個人來說,或許是對文言文的障礙,或是許自己根基不夠,的確,在過去認為修習漢傳佛法,除了後來乾脆走淨土法門,專心念佛之外,從「空」與「無」切入的教理,真的是很美、但真的是看不太懂,或是說,無法與自己的經驗相映,或是說,無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因為,在自己的生活中,處處是有、處處非無。
而南傳佛法是從「無常」與「緣起」進入。只要稍加思維,便不難去察覺,生活中充滿著變動,這也是無常。從無常體會空性。處處是緣起,沒有哪一件事情真的是獨立存在的。如是因如是果,的確只要用對的方法往自己內在去觀,便可以發覺,苦的來源與苦的止息方法。
但,此有故彼有。如果我過去沒有先經歷過北傳的薰息,對大乘佛法一概不知,那麼,當開始接觸阿含、內觀,乃至於原始佛法時,是否能有今日這般點滴法喜,恐怕也是未知。
11/17

最後一次的上課,在奚淞老師「風雨無阻」的意志下,老天當然就來一段「雨」相呼應。過去幾次上課,天氣都挺好,最後一次的畢業之旅,事戶外教學,老天就來個協奏。過去的我,因為清晨起來看到今天的台北城之旅因下雨而生煩惱,心中嘀咕。此次本想著就隨順因緣,將自己脫離觀察,看看外境還有甚麼變化,這也挺好玩的,因此也沒啥好嘀咕。外境本來是空性,要怎麼感受關鍵都是在自己。
在冷冷的細雨中,一路也是挺順暢,或是說更順暢。犯了過多的嘀咕,顯然的只會減少自己觀察周遭事物的機會。
奚淞老師是在一手拿個飯糰,還人員還是悉奚落落的時候,便從遠古神話的水火大戰、女媧補天,講到天圓地方的,講到女媧、觀世音在中國、媽祖廟在台灣等,人類心裡底層的渴望,以及似乎有那麼一個圓、大圓滿,是回歸之處。

人的感受與現在所謂的生命是剎那剎那生命的,是無常的。會嘀咕怎麼會下雨,是因為潛意識中,有一個「期待畢旅會是個好天氣」而起。是自己原先對於無常的期待所產生的無明,在干擾自己。如果將時空放大來看,也許自己不會這樣去感受。因此這是「相對的」。相對的世界,除了有侷限性之外,也是飽受無常之苦。但說穿了,不是無常讓我苦,是我讓無常讓我苦。「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奚淞老師以我們所在之地,228紀念公園,千年前是湖,台北曾經的繁華在湖底;四百年以前是沼澤地、130年前是荒地(城隍老爺先到)、120年前是台北城,中心點就是大天后宮(台灣歷史博物館);後來前變成日本人的博物館;20年前又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心臟,現在又逐漸落寞,來表達一個「無常」,這種生滅變異。

這一段歷史文化的畢旅,雖說是從文化歷史的角度切入,卻也隱含著佛法。當心慢慢變得清淨時,在在處處都是道場,在在處處都是壇城。奚淞老師講到藏傳佛教中的「時輪金剛壇城」,先取壇城本身天圓地方的概念開始講,每一粒砂是一個小我,一個剎那生滅,中間的大圓,是大圓滿。而最令人讚嘆的是,花費了好的工夫,所建構出的壇城,在最後的儀式中,居然是全部「毀壞豁在一堆」,然後拋灑入河,進行祈福。
在我的體會,除了代表世間萬物都是幻化與無常,是否也是代表另一層空性的涵意--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一樣的二二八公園,從來沒有走得那麼有感覺。這是一樣的道理。二二八公園一直都是空性,一直都在哪裡。自己的心,能否看到,看到甚麼,感受到甚麼都是自己。奚淞老師這文人引導,是一助緣,感變了對二二八的感受。有趣的還有,老師引導我們到城隍廟二樓去打坐。城隍廟,對我這種人來說,很熟悉。蓮悅師姐說,城隍廟是「陰廟」,白天亮一點的時候比較適合去....我突然間意識到,我小時候就是在「陰廟」長大。七爺八爺,我好像不太害怕。倒是裡面正中央有一個大匾額。「你也來了」對的,每一個人都會來,都會到陰間報到,都會受審。嚴格的說,是因業受報。所有的眾生都會來,所有的眾生都會因業受報。對不信因果的人,會有「震攝」的作用。在二樓佛堂的簡單行禪與坐禪,道是與在台北書院沒有不同,就是一個在神道教廟裡面二樓的佛堂 。


圓滿與滿願,是最後一堂課的主題。人的苦主要來自欲望的不滿足,產生貪求,而造諸苦。愛因斯坦以質量不滅定律說明了,我們目前所處的時間與空間,或是說這時間與空間所建構的這個世界,是相對的。而在相對的世界中,欲求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不會有滿願,更不會有圓滿。五蘊是苦的因,在這些對的剎那生滅中,透過五蘊,不斷產生執取,造業,受苦。而是不是會有一個狀態,或說是有一個甚麼是「絕對」的,一個如如不動的甚麼呢? 既然佛陀都說了,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得證,那麼就從放下妄想執著開始吧。這就是七覺支中的最後一支「捨」。怎麼放? 放甚麼? 為什麼要放?

七覺支,顯然也是佛法基礎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次第。自己很好笑。阿彌陀經念得滾瓜爛熟,一度還會背,頗為得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居然從來不知道,法就在裡面。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還說自己對於佛法有一定程度,七覺支這個這麼重要的佛法基礎,居然是在上了這門課以後才知道。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若要有分別,則念與捨,是最重要的兩支。念,就是正念。是一種智慧,也是覺知。面對外在所有的境界,能隨時覺察,觀己如他,而能觀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如同的內觀中所教授,觀察身上的感受,就是觀察,好像觀察與自己無關的事物,觀己如他,而保持客觀與平等心。


再從靜中,慢慢讓自己的心變得「清淨」,慢慢讓智慧升起,慢慢可以了解實相,也因此可以解脫。
有了心的靜與淨,便不容易隨境而轉,即便是不如己意,也會有一種喜悅產生。也產生的對外在天地萬物的感謝與敬意。

課程結束、固定周期的課程結束。感謝蓮悅師姐、感謝奚淞老師。讓我在更深入佛法的基礎。讓我學習更加謙卑,讓我學習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讓我慢慢接近佛陀曾經走過的那正道上。課程結束,這一階段的修行,才正要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