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孟子》經典名句100則(轉貼)

《孟子》經典名句100則


一、義利之辨

1.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1)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家?』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子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2.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梁惠王章句上-7)
   孟子曰: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茍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3.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藤文公章句-8)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4.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8)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
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5.悅賢不能舉,有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萬章章句下-6)
   孟子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餽鼎肉。子思不悅。於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                      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蓋自是臺無餽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

6.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公孫丑章句上- 9)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 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7.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告子章句上- 10 )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8. 位卑而言高,罪也。(萬章章句下- 5 )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9.不挾長,不挾貴。(萬章章句下- 3 )
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10.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離婁章句下- 19 )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11.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餽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薜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餽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12.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離婁章句下-8)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13. 仁也者,人也。(盡心章句下-16)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二、王者之道

14.率獸而食人也。(梁惠王章句上-4)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15.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了。(梁惠王章句上-3) 
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16.以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章句上-3)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17.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藤文公章句上-4)
   孟子曰:「……『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
18.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梁惠王章句下-3)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19.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公孫丑章句上-1)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20.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離婁章句上2)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21.仁者無敵。 (梁惠王章句上-5)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22.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離婁章句上-6)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23.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章句下-20)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24.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章句上-7)
   孟子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25.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離婁章句下-2)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26.君仁,莫不仁。(離婁章句上-20)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27.仁則榮,不仁則辱。 (公孫丑章句上-4)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28.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章句上-4)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29.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離婁章句下-1)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三、修身養性

30.養心莫善於寡欲 (盡心章句下-35)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欲:人之口、鼻耳目四肢之欲不存:失其本心。

31.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藤文公章句下-1)
    孟子曰:「禦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32.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藤文公章句上-3)
滕文公問「為國。」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33.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藤文公章句上-4)
孟子曰:「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34.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章句上-5)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5.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離婁章句上-10)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6.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離婁章句上 - 11)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章旨:此章言親親敬長,近取諸己,則邇而易也。

37.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離婁章句上-19)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38.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公孫丑章句上 - 2)
    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39.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萬章章句上 - 4)
    孟子曰:「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
雲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章旨: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 句而害設辭之志,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辭而已,則如雲漢所言,是周民真無遺種矣。惟以意逆之。則知作詩者之志在於憂旱,而非真無遺民也。

40.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告子章章句上 - 14)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 大。
    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捨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人於一身,固當兼養,然欲考其所養之善否者,惟在反之於身,以審其輕重而已矣賤而小者,口腹也;貴而大者,心志也。飲食之人,專養口腹者也。
章旨:此言若使專養口腹,而能不失其大體,專口腹之養,軀命所關,不但為尺寸之膚而已。但養小之人,無不失其大者,故口腹雖所當養,而終不可以小害大,賤害貴也。

41.博學而詳說,將以反說約也。(離婁章章句下 - 15)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言所以博學於文,而詳說其理者,非欲以誇多而鬬靡也; 欲其融會貫通,有以反而說到至約之地耳。蓋承上章之意而言,學非欲其徒博,而亦不可以徑約也。
章旨:言廣尋道意,詳說其事,要約至義,還返於樸。

42.一齊人博之,眾楚人咻之。 (藤文公章章句下 - 6)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章旨:言自非聖人,在所變化,要言輔之則眾也。荀子曰:「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43.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萬章章句上 - 8)
孟子曰:「…..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近臣,在朝之臣。遠臣,遠方來仕者。君子小人,各從其類,故觀其所為主,與其所主者,而其人可知。
章旨:言孟子辨明孔子大居正,以禮進退,屈身達節,不違貞信也。

44.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離婁章句上 - 14)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 欲其自得之也。」
   章旨:君子為學,當以一定之方法,深入於所學,而有獨特之心得也。
   之─指所學也〈自得之、居之、資之、取之〉道─指確定治學方法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45.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章句上 - 11)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章旨:學問之道無他,由路求心,為得其本也。

46.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離婁章句上 - 25)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章旨:戒人之喪善,而勉人以自新也。

47.大孝終身慕父母。(萬章章句上 - 1)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 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章旨:此章言孝,舉舜不因得眾人之所欲為己樂,而以不能順乎父母之心為己憂。

48.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盡心章句上 - 20)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章旨:此章言保親之養,兄弟無他,誠不愧於天。養育英才,賢人能之,樂過萬乘。

49.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章句上 - 23)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章旨:此章言若好為人師,則自足不復有進矣。

50.今茅塞子之心矣。(盡心章句下- 21)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章旨:此章言聖人之道,學有恆心,則德業日進也。

51.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離婁章句上- 8)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章旨:此章言心存則有以審夫得失之幾,不存則無以辨於存亡之著,禍福之來,皆其自取。

52.愛人者人恆愛之。(離婁章句下 - 28)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章旨:此章言君子責己,小人不改,比之禽獸,不足難矣。



                        四、天地無限

5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章句下-13 )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章旨:言聖賢憂世之志,樂天之誠,有並行不悖者。

54.明足以查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梁惠王章句上-7 )
    孟子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章旨:言人君當黜罷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過推其不忍人之心, 以行不忍人之政而已。齊王非無此心,而奪於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雖以孟子反覆曉 喻,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不能悟,是可嘆也。

55.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梁惠王章句上-6)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試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章旨: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貪殺人,則民歸之。 

56.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梁惠王章句下-4)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章旨:言與天下同憂者,不為漫遊之樂,不循肆溢之行。

57.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梁惠王章句下-1 )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章旨:言戰國之時,民窮財盡,孟子切於救民,因齊王之好樂,開導其善心,深勸其與民同樂。
58.如水益深,如火益熱。(梁惠王章句下-10 )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 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 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  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章旨:言征伐之道,當順民心,民心悅則天意得,天意得然而可以取人之國。

5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孫丑章句下-1 )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甲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章旨: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60.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告子章句上-9 )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 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章旨:勉人主應專心致志。

61.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離婁章句上-7 )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章旨:言不能自強,則聽天所命;修德行仁,則天命在我。

62.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告子章句上-18 )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章旨:勉人不可為仁不力,反咎其仁;為道不卒,無益於賢也。

63.禹以四海為壑。(告子章句下-11 )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勝〉於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道,導也,「道水」之倒裝句〉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章旨:孟子責白圭自誇。治水不應以鄰為壑,應順水之性,取法乎夏禹 ,以四海為壑。

64. 齊人有一妻一妾(離婁章句下-33 )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彳扁〕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65.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公孫丑章句下-7)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無度,中古棺七寸,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章旨:此章言孟子事親至孝,能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也。

66.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章句上-21)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章旨:朱注:行不足以致譽而偶得譽,是謂不虞之譽;求免於毀而反致毀,是謂求全之言毀譽之言,未必皆實,修己者不可以是遽為憂喜,觀人者不可以是輕為進退。

67.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離婁章句上-21)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毆魚者,獺也;為叢毆爵者,鸇也;為湯武毆民者,桀與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毆矣。雖
    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章旨:此章言水性趨下,民樂歸仁。

68.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離婁章句上-28)
    孟子曰:「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章旨:此章首言為政者,當規撫先代聖王之典章制度,以治其國也。蓋聖王之典章制度,既經施行有效,則因而用之,實收事半功倍之效。次言惟仁者宜在高位,則謂應有治人也。孟子殆人治法治兼重者,實千古不刊之論。

69.馮婦攘臂下車。 (盡心章句下-23)
    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有
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
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章旨:此章孟子藉馮婦之事,以明己之見幾守道之意。

70.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告子章句下-15)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 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章旨:此章言聖賢困窮,天堅其志。次賢感激,乃奮其慮。凡人佚樂,以喪知能,賢愚之敘也。

71.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盡心章句下-30)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 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也?」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章旨:此章言教誨之道,不得有距,雖獨竊屨,非己所絕也。




五、人性本善

72、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梁惠王章句上-7)
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章旨: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即行不忍人之政。如君子之于飛禽走獸,不忍心見其死去,也害怕聽到飛禽走獸及將死去的哀號聲,更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遠庖廚也。

7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梁惠王章句上-7)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 于寡妻,至於兄弟,以禦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章旨: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即不忍人之政。如敬老從自己家老人,擴及別人家老人的身上;愛自己的小孩,把愛擴及別人家的小孩身上。如此,治理天下如運於掌上之易。

74.是故誠者,天之道也。 (離婁章句上-12)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章旨:此章述孔子之言,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誠為天所本有,想實踐誠實即是做人道理。極純潔的誠若無法感動人,是不可能的;無法做到誠實,更是不可能感動任何人。      

75.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公孫丑章句上-6)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 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章旨:此章言人之行,當內求諸己以演四大端,充廣其道,上以匡君,下以榮身。

76.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離婁章句上-15)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章旨:此章言察人邪正,但觀其眸子,聽其言辭,斯不能隱其惡矣。

77.茍得其養,無物不長。(告子章句上-8)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章旨:此章言人之所以不善,由於不知操持,而放失梏亡其心。

78.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告子章句上-7)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
章旨:此章言耳目口心,所悅者皆同,以證人性善。

79.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告子章句上-2)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章旨:此章言性本善,故順之無不善;本無惡,故反之而後 為惡。
80.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告知以善。(告子章句下-13)
   孟子曰:「……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 『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章旨:此章言為政不在於用一己之長,而貴於有以來天下之善。

81.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也。 (公孫丑章句上8)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章旨:此章言人成聖賢,皆由采善於人也。

8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離婁章句下-12)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章旨:此章言人不可失赤子純真無偽之心。

83.求則得知,舍則失之。(告子章句上-6 )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 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章旨:此章言善性,人所固有,仁義禮智,自根於心,求之得之,舍則失之也。

84.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滕文公章句上-3 )
    孟子曰:「…….死徒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六、浩然正氣

 85.彼一時,此一時也。(公孫丑章句上-13 )
 86.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公孫丑章句上-13 )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87.有為者亦若是。(滕文公章句上-1 )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暝眩,厥疾不瘳。』」

8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章句下-2 )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89.不直,則道不見。(滕文公章句上-5 )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90.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公孫丑章句上-2 )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91.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藤文公章句上-3 )
   孟子 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92.孔子,聖之時者也。(萬章章句上-1 )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 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  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 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  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  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93.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章句上-2 )
   (告子)曰「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94、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藤文公章句下-9)
    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95.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離婁章句下-18)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96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公孫丑章句上-2)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97.古之君子,過則改之。(公孫丑下-9)
    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98.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萬章章句上-7)
    孟子曰:「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99.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盡心章句下-25)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  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
    信?」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  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  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10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心章句上-9)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
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
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
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