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作《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一書的主要內容之一,收集與整理自網路。
第四章 你的心靈熱身
宗薩欽哲仁波切 著
你也許會難以接受,但是現在、此刻、就是你開始修行的完美時機,無論你有多少或好或壞的理由來試圖拖延。也許你會想要等到工作不那麼忙碌,或贏得彩券,或從伴侶離開的打擊中恢復後再開始。但問題是,生活從不會免於干擾,要等事情都安頓下來才開始,那只能確定你永遠不會邁出第一步。所以,無論生活多麼動盪,今天,此刻當下,就是你開始修行最好的時機。以下是一些幫助你進行下去的建議與秘訣。
修行者的四種態度
我強烈地推薦大家培養這四種態度,即使只是在發願的層次上。因為這四種態度能幫助我們剪掉懸蕩的線頭,不讓它們輕易地再纏繞到輪回複雜的羅網裡。
-
如受傷之鹿般的態度
如同一頭受傷的鹿尋找僻靜處療傷一般,找個離群之處,讓自己有時間與空間去修持。
-
如獅子般的態度
如獅子般勇猛,完全不理會任何困境或噩耗,因為它們只會讓你分心,或將你吞噬,以至於在未來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
如風般的態度
風對自己吹向何處是不加分別的。相同的,不要試圖招引順境,或避開逆境。
-
如瘋子般的態度
如瘋子一般,對任何「世間八法」不偏愛,也不憎恨。例如,不在意被讚美,也不在乎被批評。
薩迦派的劄巴·堅贊(Drakpa Gyaltsen)[1]仁波切說,只要還執著於財物、房屋與家庭,我們就不會想要脫離輪回。因此,我們應該從佈施與持戒開始修持。一旦我們逃離了輪回的羅網,很重要的是別再掉落回去。然而,菩薩們經常會感到灰心,因為他們所面對的無數有情眾生是如此令人精疲力竭,而且整個過程是如此令人氣餒。
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會有如裸身孤單地游過大海,只見汪洋無際的海平線,令人感到洩氣且極度沮喪。如果發生這種狀況,菩薩會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虔敬心、出離心與正念等善德,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修持安忍與精進的原因。
最後,即使去除了所有的障礙,如果容許無明與散亂佔據自己的心,我們仍然會毀壞一切。因此,我們要修持禪定與智慧。
薩迦派的劄巴·堅贊(Drakpa Gyaltsen)[1]仁波切說,只要還執著於財物、房屋與家庭,我們就不會想要脫離輪回。因此,我們應該從佈施與持戒開始修持。一旦我們逃離了輪回的羅網,很重要的是別再掉落回去。然而,菩薩們經常會感到灰心,因為他們所面對的無數有情眾生是如此令人精疲力竭,而且整個過程是如此令人氣餒。
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會有如裸身孤單地游過大海,只見汪洋無際的海平線,令人感到洩氣且極度沮喪。如果發生這種狀況,菩薩會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虔敬心、出離心與正念等善德,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修持安忍與精進的原因。
最後,即使去除了所有的障礙,如果容許無明與散亂佔據自己的心,我們仍然會毀壞一切。因此,我們要修持禪定與智慧。
三殊勝法
生起菩提心
從前行到供養一支蠟燭,無論你是做何種佛法修持,永遠要以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發心去做。在此,「利益」不僅意味著給予實質的幫助,例如提供食物或藥品,或滿足人們的情緒、自我與幻想;此外,還包括發願能對一切有情眾生的證悟確實給予幫助。若是缺乏這種發願,佛法的修持就很容易會變成自私自利的行為。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要牢記自己是為了所有其他眾生而修持,而這種廣大的願力,就是使得佛法修持既強大有力又無窮盡,並能保證其結果會帶來無量利益的原因。
運用「無二元分別」的覺知
在修持或實踐佛法事業時,我們必須保持不間斷的覺知,了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幻相,或至少試著把這種想法帶入心中。如果我們戳刺自己的身體,邏輯的心會告訴自己感到疼痛,這個疼痛會有很真實的感覺。因此,我們必須試著去習慣於這樣的想法——一切我們所見、所做、所想的,都是自心所造作出來的詮釋,而這也是邁向「無二元分別的修持」之重要墊腳石。
「習慣於」的意思就是一再地提醒自己,例如,做大禮拜而膝蓋開始疼痛時,要提醒自己——「我在做大禮拜」的「我」以及「我的膝蓋痛」的「我的」,都是心所創造的幻相。我們一切的經歷都是心所創造的,記住這一點,就能直接對治憍慢與我執。一旦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不再會執著於自己的佛行。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再修持;相反的,就如快要渴死的人無法克制地要大口喝水一般,一旦了知這一切都是幻相,你唯一所想的就都是與佛法有關的事。
當然,佛法本身就可以對治我執,但對那些自認為是「好修行」者而憍慢的人而言,佛行很可能會變成另外一種膨脹我執的方式。因此,記住「我們經歷的每件事絕對只是心的產物」這一點非常重要,即使每天只記得五分鐘。
在此時,學生們經常會問的經典問題是:「如果無經歷的一切都只是自心的產物,那麼有『積聚福德』這回事嗎?」針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福德的存在與否,只不過又是心所造作的另一個概念而已。
在一開始,你的每個行為就能具足菩提心的發心,並且記得「無二元分別」(nonduality),這可能相當困難;而要你即刻就能每天觀修空性一個小時,也不太可能。與其如此期望,不如試著去記住:你所見與所經歷的一切,都只是自己顯相的產物而已。
不論你的佛行如何單純,例如供養一朵花給上師,你都要記住,雖然你藉由供養而積聚了福德,但事實上,「積聚福德」的概念本身就是你自心所創造的。利用一切的機會去習慣這個念頭——自己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並無真實的「聖行」(holy activity)存在。
這些領悟對你的所作所為會有深遠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因為它們把你從諸如驕慢或嫉妒等煩惱的後果中解脫出來。而且,當上師把你供養的花扔在地上不屑一顧時,你會完全不在意。
「習慣於」的意思就是一再地提醒自己,例如,做大禮拜而膝蓋開始疼痛時,要提醒自己——「我在做大禮拜」的「我」以及「我的膝蓋痛」的「我的」,都是心所創造的幻相。我們一切的經歷都是心所創造的,記住這一點,就能直接對治憍慢與我執。一旦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不再會執著於自己的佛行。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再修持;相反的,就如快要渴死的人無法克制地要大口喝水一般,一旦了知這一切都是幻相,你唯一所想的就都是與佛法有關的事。
當然,佛法本身就可以對治我執,但對那些自認為是「好修行」者而憍慢的人而言,佛行很可能會變成另外一種膨脹我執的方式。因此,記住「我們經歷的每件事絕對只是心的產物」這一點非常重要,即使每天只記得五分鐘。
在此時,學生們經常會問的經典問題是:「如果無經歷的一切都只是自心的產物,那麼有『積聚福德』這回事嗎?」針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福德的存在與否,只不過又是心所造作的另一個概念而已。
在一開始,你的每個行為就能具足菩提心的發心,並且記得「無二元分別」(nonduality),這可能相當困難;而要你即刻就能每天觀修空性一個小時,也不太可能。與其如此期望,不如試著去記住:你所見與所經歷的一切,都只是自己顯相的產物而已。
不論你的佛行如何單純,例如供養一朵花給上師,你都要記住,雖然你藉由供養而積聚了福德,但事實上,「積聚福德」的概念本身就是你自心所創造的。利用一切的機會去習慣這個念頭——自己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並無真實的「聖行」(holy activity)存在。
這些領悟對你的所作所為會有深遠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因為它們把你從諸如驕慢或嫉妒等煩惱的後果中解脫出來。而且,當上師把你供養的花扔在地上不屑一顧時,你會完全不在意。
回向
每次修持結束時,不僅為自己的安樂,也要為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與證悟,回向你所獲得的任何福德。而且,你不必等到一座修持結束才回向,任何時候都可以這麼做。你可以試著在每次大禮拜後回向,這樣可以保證不會浪費掉任何一個大禮拜的福德。你也可以將所有在過去生中忘記回向的福德拿來回向,例如這段祈請文:
我以剛才積聚的一切福德、過去生中積聚而遺忘的一切福德,以及未來世將積聚的一切福德,回向一切有情眾生之利益與證悟。
無論你是多有經驗的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記住,唯一能讓你的一切行為,而不只是座上的修持,都能利益自己與他人的方法,就是運用這「三殊勝法」。你應該對廣大的發心具有野心,當需要完全開展的菩提心時,不要只對簡單的仁慈感到滿足。怙主敦珠(Dudjom)仁波切說,佛法修持真的不是那麼困難,一切都取決於發心。因此,永遠別忘記要生起帶領一切有情眾生直至圓滿證悟的發心。即使只是點燃一支蠟燭,你的發心愈廣大,你積聚的福德就愈多。
我以剛才積聚的一切福德、過去生中積聚而遺忘的一切福德,以及未來世將積聚的一切福德,回向一切有情眾生之利益與證悟。
無論你是多有經驗的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記住,唯一能讓你的一切行為,而不只是座上的修持,都能利益自己與他人的方法,就是運用這「三殊勝法」。你應該對廣大的發心具有野心,當需要完全開展的菩提心時,不要只對簡單的仁慈感到滿足。怙主敦珠(Dudjom)仁波切說,佛法修持真的不是那麼困難,一切都取決於發心。因此,永遠別忘記要生起帶領一切有情眾生直至圓滿證悟的發心。即使只是點燃一支蠟燭,你的發心愈廣大,你積聚的福德就愈多。
-
·如果你點燃蠟燭只是為了裝飾客廳,那麼,你有的是一般人的發心。
-
·如果你點燃蠟燭是祈願積聚福德,而終能摧毀輪回,那麼,你的態度就與聲聞乘修行者相同。
-
·如果你點燃蠟燭是祈願將所獲得的任何福德回向一切有情眾生的證悟,那麼,你的態度就與菩薩乘修行者相同。
-
·將蠟燭視為智慧之光,照亮一切有情眾生,而且光所到之處都成壇城,這是密乘修行者的態度。
但是,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似乎無法記住這些重要的指導,而當記得時,以它們來修持又經常變得不必要的複雜。在這年頭,我常聽許多修行者說他們想做長期的閉關,或想對上師做大量供養,或想做其他大規模的舉止,希望能一次就積聚大量的福德。然而實際上,他們卻毫無時間與資源做任何事,而且諷刺的是這種大動作其實毫無必要。
為了積聚廣大的福德珍寶,每個人只要以菩提心來確保自己的每個行動就已足夠。因而,你供養一朵花給上師,並且思惟:「願此供養在究竟上能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你就會積聚無量的福德。因此,「回向」是積聚福德極其簡單卻強而有力的方法。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修行者似乎認為它太不重要而不以為意,這顯示出他們缺乏福德,以至於無法理解回向福德的甚深力量。總之,這就是「三殊勝法」。如果你有記得在每天所有的行動上運用它們,你會迅速成為偉大的佛法修行者。
為了積聚廣大的福德珍寶,每個人只要以菩提心來確保自己的每個行動就已足夠。因而,你供養一朵花給上師,並且思惟:「願此供養在究竟上能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你就會積聚無量的福德。因此,「回向」是積聚福德極其簡單卻強而有力的方法。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修行者似乎認為它太不重要而不以為意,這顯示出他們缺乏福德,以至於無法理解回向福德的甚深力量。總之,這就是「三殊勝法」。如果你有記得在每天所有的行動上運用它們,你會迅速成為偉大的佛法修行者。
切斷念頭之鏈
讓自己先切斷念頭之鏈才投入一座的修行,是個好習慣。假如你要修持之前剛與未婚妻吵架,心裡都是對剛才發生之事的念頭與反應,你的專注力會消失殆盡。因此,與其立刻打開修行法本,不如先花點時間來切斷念頭之鏈。
有無數的方法可以用來切斷念頭之鏈。例如,先挺直後背、盤腿而坐(如果舒服的話),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坐在椅子上,然後開始修習。每次念頭一出現,你就提醒自己:生為人身是如何的難得可貴、死亡的迫近與不可逆料、此生極度的痛苦、你的行為所避免不了的業果,或任何其他能讓你培養對世間生活產生出離感的想法。一再地思惟這些念頭,即使你一天只修持十分鍾,花上二到三分鍾的時間來切斷念頭之鏈,你的心就會完全轉變。
有無數的方法可以用來切斷念頭之鏈。例如,先挺直後背、盤腿而坐(如果舒服的話),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坐在椅子上,然後開始修習。每次念頭一出現,你就提醒自己:生為人身是如何的難得可貴、死亡的迫近與不可逆料、此生極度的痛苦、你的行為所避免不了的業果,或任何其他能讓你培養對世間生活產生出離感的想法。一再地思惟這些念頭,即使你一天只修持十分鍾,花上二到三分鍾的時間來切斷念頭之鏈,你的心就會完全轉變。
以持戒做為準備
龍樹說戒律就如我們行走於上的大地,如果沒有大地,就無法種植花草、蔬果,也無處可以放張桌子。同樣的,戒律是一切善行的基礎,即使泡上一杯好的義式濃縮咖啡(espresso)都需要相當程度的「戒律」。為了確實做好每一件,我們首先需要以戒律來學習規矩與共通的做法。
憂鬱症是現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它常是由缺乏戒律所帶來的壞習慣而引起的。例如,遲遲不丟垃圾,或耽溺於怠惰懶散的感覺,或厭惡例行的工作。如果沮喪的人們能運用一點戒律在自己的生活上,我確定他們憂鬱症的一大部分就會自動消失。例如,假設醫生要你避免太多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因為它會引發憂鬱症。過了兩天,你和朋友們去一個很好的餐館用餐,他們點了一些看起來很美味的義大利麵。你自忖:「我不過剛剛開始節食,一盤義大利麵能有什麼害處呢?這將是我最後一頓,明天我再開始節食。」因此,你破壞了自己的「戒律」,很快就陷入「後義大利麵憂鬱症」中。
這就是由於缺乏戒律而產生憂鬱症的例子。避免碳水化合物是一般而日常性的戒律,但有許多特別的戒律經常運用在心靈之道上,例如:禁欲、剃除鬚髮,或從不剪髮,或是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即使你不是早起型的人。有時你也可以將喜歡的活動視為戒律,例如每週三去公園散步。無論你做什麼活動,如果能持守規律性的戒律,即使你被迫去做不喜歡的事,你的心(即習性的倉庫)就能避免陷入憂鬱。換句話說,戒律是確保你的心不被寵壞的一種方法。
由於避免例行的工作會導致憂鬱症,缺乏紀律的童年生活也可能導致日後的許多問題。習慣於任何事情都不會被否定的孩子,很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快樂的成人,純粹是因為當他無法如願時,他從未學習過如何處理自己缺乏紀律之心所生起的瞋恨,以及隨之而來幾乎無可抵擋的暴怒。
以「前行」的功課而言,做大禮拜就很需要持守戒律。你可能無法一天做五百遍,但每個人都有時間做三遍、五遍、七遍或十遍大禮拜。而且,如果你也持守計算數量的戒律,最終你必定會完成十萬遍大禮拜,甚至五十萬遍都有可能。但是,請諸位記住,佛法修持並非一場奔向圓滿證悟終點的賽跑。
通常修行者很容易對自己積聚的大禮拜數量之多寡感到不安,但他們可能更應該對自己持守的戒律之有無感到慚愧才是。試著約束自己每天都修持,而不是偶爾為之;或讓自己每天都修持半小時,而不是今天五分鐘、隔天一小時。或試著每天修持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讓它成為你一天中特殊而重要的事件,而非穿著睡衣勉強爬上蒲團,如鸚鵡學舌似地快速念過祈請文,好像被迫繳付某種靈修稅金一般。
憂鬱症是現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它常是由缺乏戒律所帶來的壞習慣而引起的。例如,遲遲不丟垃圾,或耽溺於怠惰懶散的感覺,或厭惡例行的工作。如果沮喪的人們能運用一點戒律在自己的生活上,我確定他們憂鬱症的一大部分就會自動消失。例如,假設醫生要你避免太多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因為它會引發憂鬱症。過了兩天,你和朋友們去一個很好的餐館用餐,他們點了一些看起來很美味的義大利麵。你自忖:「我不過剛剛開始節食,一盤義大利麵能有什麼害處呢?這將是我最後一頓,明天我再開始節食。」因此,你破壞了自己的「戒律」,很快就陷入「後義大利麵憂鬱症」中。
這就是由於缺乏戒律而產生憂鬱症的例子。避免碳水化合物是一般而日常性的戒律,但有許多特別的戒律經常運用在心靈之道上,例如:禁欲、剃除鬚髮,或從不剪髮,或是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即使你不是早起型的人。有時你也可以將喜歡的活動視為戒律,例如每週三去公園散步。無論你做什麼活動,如果能持守規律性的戒律,即使你被迫去做不喜歡的事,你的心(即習性的倉庫)就能避免陷入憂鬱。換句話說,戒律是確保你的心不被寵壞的一種方法。
由於避免例行的工作會導致憂鬱症,缺乏紀律的童年生活也可能導致日後的許多問題。習慣於任何事情都不會被否定的孩子,很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快樂的成人,純粹是因為當他無法如願時,他從未學習過如何處理自己缺乏紀律之心所生起的瞋恨,以及隨之而來幾乎無可抵擋的暴怒。
以「前行」的功課而言,做大禮拜就很需要持守戒律。你可能無法一天做五百遍,但每個人都有時間做三遍、五遍、七遍或十遍大禮拜。而且,如果你也持守計算數量的戒律,最終你必定會完成十萬遍大禮拜,甚至五十萬遍都有可能。但是,請諸位記住,佛法修持並非一場奔向圓滿證悟終點的賽跑。
通常修行者很容易對自己積聚的大禮拜數量之多寡感到不安,但他們可能更應該對自己持守的戒律之有無感到慚愧才是。試著約束自己每天都修持,而不是偶爾為之;或讓自己每天都修持半小時,而不是今天五分鐘、隔天一小時。或試著每天修持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讓它成為你一天中特殊而重要的事件,而非穿著睡衣勉強爬上蒲團,如鸚鵡學舌似地快速念過祈請文,好像被迫繳付某種靈修稅金一般。
憶念上師是修持最好的準備
對金剛乘修行而言,學習不斷地憶念上師是極為重要的。不只是因為他做為心靈導師傳授給你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因為憶念上師即是憶念佛。而且在究竟上,憶念上師與憶念你的心性全然無異。
念誦往昔大師所撰寫的啟發性祈請文,可以幫助我們憶念上師,例如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向上師哭喊」(Crying to the Guru),通常譯為〈虔誠呼喚上師〉(Calling the Guru from Afar)。如果你不喜歡念誦祈請文,更自然的辦法是當場自做祈請文。無須擔心你寫「詩」的技巧不足或口才不佳而害羞,重點是確實地告訴你的上師,什麼事情令你煩惱(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請求他修理你的水管,會有點不太合適)。
最好的是以祈請文請求上師,願你的佛法修持永遠不會出岔,反而會完全成功,願你不僅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現在有許多人很想要修持佛法,渴望出離世間的生活,卻被如山一般的障礙所圍困。他們想要修持的願望,很快就被怠惰習性所產生的世俗念頭扼殺了。然而,為了實現願望,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憶念上師。你曾經抓不到睡褲系帶的一端嗎?「憶念上師」就像是設法抓住弄掉的那一端,因此你能將它拉出來而系好睡褲。
念誦往昔大師所撰寫的啟發性祈請文,可以幫助我們憶念上師,例如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向上師哭喊」(Crying to the Guru),通常譯為〈虔誠呼喚上師〉(Calling the Guru from Afar)。如果你不喜歡念誦祈請文,更自然的辦法是當場自做祈請文。無須擔心你寫「詩」的技巧不足或口才不佳而害羞,重點是確實地告訴你的上師,什麼事情令你煩惱(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請求他修理你的水管,會有點不太合適)。
最好的是以祈請文請求上師,願你的佛法修持永遠不會出岔,反而會完全成功,願你不僅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現在有許多人很想要修持佛法,渴望出離世間的生活,卻被如山一般的障礙所圍困。他們想要修持的願望,很快就被怠惰習性所產生的世俗念頭扼殺了。然而,為了實現願望,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憶念上師。你曾經抓不到睡褲系帶的一端嗎?「憶念上師」就像是設法抓住弄掉的那一端,因此你能將它拉出來而系好睡褲。
開始修行前的三個竅訣教授
排出濁氣
「排出濁氣」是準備修持非常好的一個方法,這個修持最好是找個人親自對你演示做法,但是如果無法找到,就試著依照下述非常簡單的方法去做。先花幾分鍾切斷你的念頭之鏈,然後重新坐好姿勢,確定挺直背脊。正如佛陀所說,一切現象都是「緣起」(dependent arising)的,這也包括了身與心。雖然「心」似乎不容易掌握,但「身」卻是可以接觸的,藉由單純地挺直背脊,「緣起」的力量會確保「氣」與「脈」的運作正確,也讓體悟更加成為可能(理想上,修行者應該以「毘盧遮那七支坐」〔seven point posture of Vairochana〕來修持)。
-
·用兩個鼻孔吸氣,將你的肺完全充滿。
-
·彎曲左食指,壓住于左中指第一指節之上(此為半金剛手印之一半,相同的雙手相合即為半金剛手印)。
-
·用左手中指(如上)壓住你的左鼻孔,從右鼻孔用力呼氣,將肺裡的氣排空。
-
——呼氣時,想像自己所有的瞋恨與挫折,心骯髒污穢的煙塵之形式從身體排出。
-
——吸氣時,想像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智慧與慈悲,以白色光的形式融入於自己。
-
-
·鬆開你的左鼻孔。
-
·彎曲你的右手指,壓住於右中指的第一指節之上。
-
·用右手中指(如上)壓住你的右鼻孔,從左鼻孔用力呼氣,將肺裡的氣排空。
-
——呼氣時,觀想自己所有的貪愛,以暗紅色光的形式從身體排出。
-
——吸氣時,想像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智慧與慈悲,以白色光的形式融入於自己。
-
-
·鬆開你的右鼻孔。
-
·兩個鼻孔都張開,同時從兩個鼻孔吸氣,再從兩個鼻孔用力呼氣。
-
——呼氣時,在觀想自己所有的無明,以黑雲的形式從身體排出。
-
——吸氣時,想像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智慧與慈悲,以白色光的形式融入於自己。
-
-
·完成此修行後,恢復正常呼吸。
不要徘徊或執著於這些觀想的細節,只要認為自己所觀想的一切都真的發生即可。同時,別糾纏在觀想的任何部分,然後開始問問題,例如:「白光應該有多亮?」金剛乘的觀想,其目的是要以殊勝的念頭來佔據我們的心,而非世俗的念頭。如果你陷入太多的細節,那正是開門迎接障礙進入修持的行為,一如掉落於你尋常的慣性思考方式。
你只需要單純地跟隨修持的每一步即可,做完一步之後,就迅速移往下一步。
話雖如此,但是如果你希望追隨一個特定的傳承,最好是向熟悉修持該傳承的老師諮詢較佳。
你只需要單純地跟隨修持的每一步即可,做完一步之後,就迅速移往下一步。
話雖如此,但是如果你希望追隨一個特定的傳承,最好是向熟悉修持該傳承的老師諮詢較佳。
將你的環境轉化為佛土
金剛乘是轉化我們習性上的不淨顯相(impure perception)之道,使我們能感知每件事、每個人都是清凈的。所以,無論你在哪裡修持,例如在家中,或在德國、香港、澳洲,或在法國南部的禪修中心,都要說服自己正無疑地身處於圓滿的淨土中。
在此,「不淨」與類似加德滿都那種骯髒的街道或成堆的垃圾無關。當你卡在「天花板只能是天花板,地板只能是地板」、「一千個人不可能進得去掃帚櫃裡」的想法時,這種二元分別的顯相就是「不淨」的。換句話說,你所造作的二元分別,限制了一種現象的顯現只在一個特定的目的上而已。
對比之下,當你具有清凈顯相時,你不再將某個單一的顯相執著為一個獨有的現象,反而能連接上自己本具的能力,因而能看見並接受一千個人能輕易進入一個小掃帚櫃中。當你還是以尋常感知世界的方式運作時,會堅持這麼多人絕對不可能進入如此狹小的空間裡;而一旦顯相開始轉變,你也同樣會堅持他們絕對可以進入。
一旦你接受任何事都有可能,佛土就不再如企業號太空船(Starship Enterprise)偶爾造訪的那些遙遠星球,也不是深植於大眾心裡的那種陳腐感傷的天堂景象。但是,我們如何才能真心地接受任何事都有可能呢?答案是,藉由前行的修持。
如果蓮師是你前行法本的主要本尊,那麼就觀想自己身處銅色山凈土(Copper-Colored Mountain)這當然並不意味著你要想像天花板和牆面都是銅做的!而是要以「我所見的並非事物的真實面貌」的想法,來調整自己的世俗顯相。告訴自己,周遭的一切「事物」既非受限於磚頭、泥灰、高速公路與車流,也非一群神聖的天使。「事物」是無限的,而且每個對象,例如你桌上的那枝筆,就包含了億萬個淨土。這就是你開始調整心的方式,因而最終你能接受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顯相的「轉變」是金剛乘修持的核心,但重要的是,不要誤以為這是顯相的滅盡。轉變顯相,是在心態上改變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而且是應該每天都必經的過程。
在此,「不淨」與類似加德滿都那種骯髒的街道或成堆的垃圾無關。當你卡在「天花板只能是天花板,地板只能是地板」、「一千個人不可能進得去掃帚櫃裡」的想法時,這種二元分別的顯相就是「不淨」的。換句話說,你所造作的二元分別,限制了一種現象的顯現只在一個特定的目的上而已。
對比之下,當你具有清凈顯相時,你不再將某個單一的顯相執著為一個獨有的現象,反而能連接上自己本具的能力,因而能看見並接受一千個人能輕易進入一個小掃帚櫃中。當你還是以尋常感知世界的方式運作時,會堅持這麼多人絕對不可能進入如此狹小的空間裡;而一旦顯相開始轉變,你也同樣會堅持他們絕對可以進入。
一旦你接受任何事都有可能,佛土就不再如企業號太空船(Starship Enterprise)偶爾造訪的那些遙遠星球,也不是深植於大眾心裡的那種陳腐感傷的天堂景象。但是,我們如何才能真心地接受任何事都有可能呢?答案是,藉由前行的修持。
如果蓮師是你前行法本的主要本尊,那麼就觀想自己身處銅色山凈土(Copper-Colored Mountain)這當然並不意味著你要想像天花板和牆面都是銅做的!而是要以「我所見的並非事物的真實面貌」的想法,來調整自己的世俗顯相。告訴自己,周遭的一切「事物」既非受限於磚頭、泥灰、高速公路與車流,也非一群神聖的天使。「事物」是無限的,而且每個對象,例如你桌上的那枝筆,就包含了億萬個淨土。這就是你開始調整心的方式,因而最終你能接受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顯相的「轉變」是金剛乘修持的核心,但重要的是,不要誤以為這是顯相的滅盡。轉變顯相,是在心態上改變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而且是應該每天都必經的過程。
營造啟發性的氛圍
如果可能的話,藉由打掃修持的場地、燃香、安置佛像與供養等,來營造一個具啟發性的修持氛圍。但是,縱然我們如前所述會受到環境左右,我們卻要當心,別掉入陷阱,切勿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營造氛圍,反而忘了修持。
遙呼上師
這項修持稱為「遙呼上師」或「向上師哭喊」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它意指要向上師提醒我們的存在,以及要呼喚他來幫助我們,這兩者都是必要的。佛法修持的核心是「正念」,如同我們一再被提醒的,修行者的主要任務是維持不散亂。因此,有了正念做為修持的核心,當我們憶念上師時,我們已經在呼喚他了,而且,也可以確定他已經聽見了。從某方面說,憶念上師是最有效的一種正念,但是由於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持續不斷地憶念他,所以另一種說法是要「引請上師」,就是要我們自己的心去記得他。
我們念誦任何一種特殊的「虔誠呼喚上師」祈請文,不僅通向上師哭喊請求幫助,還能提醒自己所有佛法修行者所共有的習性缺失。能夠承認並理解自己的過失與缺點,是非常有價值的練習,雖然它現在似乎變得不太流行。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對自己個性的反省,應該比現代社會上的一般人更具批判性;現代社會——特別是美國——所強調的重點是在建立自尊以及給予鼓勵,而非批判性的分析。
因此,以比較現代的眼光來看,強調批判性反省的這種修持,可能在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外來文化的產品。但是,果真如此嗎?難道在吉美·林巴的〈引請上現〉(Invoking the Lama,包含在《龍欽心髓前行》中)與蔣貢·康楚仁波切的〈虔誠呼喚上師〉中所發現的這種反省,都只是西藏文化影響佛法的產物而已嗎?對於這一點,我思考過很多,而且可以相當自信地說,這並非如此,這種批判性的反省並非由某個特定文化所促成的。
整個佛法的目的,是為了拆解我們為自己創造的那個稱為「我執」的保護系統。佛法中的每一個字句、每一種方法,其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抵觸、阻斷並撕裂我執,直到完全自其中解脫的最終目的達成為止。傳統上,在我執的網上造成裂縫與凹陷,是預告了真正佛法修行者的誕生。
然而,我們大多數的人根本不是佛法修行者。我們也許是對佛法有興趣或受其鼓舞的佛法學生,但是,要成為修行者是完全不同的事。佛法修行都不僅能看出「世間八法」毫無價值,而且能做出極為困難、但非不可能的勇猛努力來放棄它們,從加一個角度而言,佛法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被「世間八法」所捆綁—— 我們是因為自己具有野心,或想要增長知識,或想要贏得另位天真幼稚的佛法學生之心,或想要成為某種形式的心靈導師,而學習佛法。
擁有充裕的時間或正在閉關的人,應該盡可能多念誦一些特別好的「虔誠呼喚上師」祈請文。在蔣貢·康楚的〈虔誠呼喚上師〉與吉美·林巴的〈引請上現〉祈請文中,我們呼喚自己的上師,並藉由提醒自己最隱密的缺失而把「我執」炸出破洞。我特別推薦康楚仁波切的祈請文,因為他祈請許多不同傳承的上師,因此從「不分教派」(藏 ris med,音譯為「利美」)的觀點來看,更是特別殊勝。(宗派主義是心靈唯物主義中,最邪惡的一種。)
我們念誦任何一種特殊的「虔誠呼喚上師」祈請文,不僅通向上師哭喊請求幫助,還能提醒自己所有佛法修行者所共有的習性缺失。能夠承認並理解自己的過失與缺點,是非常有價值的練習,雖然它現在似乎變得不太流行。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對自己個性的反省,應該比現代社會上的一般人更具批判性;現代社會——特別是美國——所強調的重點是在建立自尊以及給予鼓勵,而非批判性的分析。
因此,以比較現代的眼光來看,強調批判性反省的這種修持,可能在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外來文化的產品。但是,果真如此嗎?難道在吉美·林巴的〈引請上現〉(Invoking the Lama,包含在《龍欽心髓前行》中)與蔣貢·康楚仁波切的〈虔誠呼喚上師〉中所發現的這種反省,都只是西藏文化影響佛法的產物而已嗎?對於這一點,我思考過很多,而且可以相當自信地說,這並非如此,這種批判性的反省並非由某個特定文化所促成的。
整個佛法的目的,是為了拆解我們為自己創造的那個稱為「我執」的保護系統。佛法中的每一個字句、每一種方法,其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抵觸、阻斷並撕裂我執,直到完全自其中解脫的最終目的達成為止。傳統上,在我執的網上造成裂縫與凹陷,是預告了真正佛法修行者的誕生。
然而,我們大多數的人根本不是佛法修行者。我們也許是對佛法有興趣或受其鼓舞的佛法學生,但是,要成為修行者是完全不同的事。佛法修行都不僅能看出「世間八法」毫無價值,而且能做出極為困難、但非不可能的勇猛努力來放棄它們,從加一個角度而言,佛法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被「世間八法」所捆綁—— 我們是因為自己具有野心,或想要增長知識,或想要贏得另位天真幼稚的佛法學生之心,或想要成為某種形式的心靈導師,而學習佛法。
擁有充裕的時間或正在閉關的人,應該盡可能多念誦一些特別好的「虔誠呼喚上師」祈請文。在蔣貢·康楚的〈虔誠呼喚上師〉與吉美·林巴的〈引請上現〉祈請文中,我們呼喚自己的上師,並藉由提醒自己最隱密的缺失而把「我執」炸出破洞。我特別推薦康楚仁波切的祈請文,因為他祈請許多不同傳承的上師,因此從「不分教派」(藏 ris med,音譯為「利美」)的觀點來看,更是特別殊勝。(宗派主義是心靈唯物主義中,最邪惡的一種。)
四共加行
思惟四共加行(四個共同的基礎),雙稱為「轉心四思惟」,是為佛法修持做準備的經典方法,這個方法至今都還管用,毫不過時。當然,最好的是你能隨時都在心中保持這些思惟,否則的話,你可以試著在每天修持之前朗讀它。
珍貴人身
在此,我們為了有能力與機會在此生修持佛法,而生起感恩之心。對佛法修持而言,擁有人身是極為重要的。不像動物或那些住在歹徒與私人軍隊橫行之地的人,閱讀這本書的人大都享有基本的個人安全感。你的生命並非經常置身危險中,清醒時並非都在絕望地尋覓食物或棲身之地;我們大多數的人甚至能欽羨宏大的事業與非凡的人物,偶爾還受到如密勒日巴這種偉大的歷史人物所啟發而感到敬畏與不可思議。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發願:「願一切有情眾生都快樂」,而不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確實擁有一些特質,讓自己有資格說是擁有珍貴人身。
問題在於,我們未必善用自己的好運。例如,沒有任何人能阻止我們和朋友在鄰近的咖啡館裡悠閒地度過一小時,然而,只有極少數其他道的眾生能享有這種奢侈來浪費時間。想像如果我們生活在耶路撒冷或加薩走廊,永遠活在被射殺或炸成碎片的威脅下,會是什麼感覺。因此,當我們有機會享受閒暇時光與個人安全的奢侈時,我們真的應該珍惜並善用它。
生而為人是極其珍貴的,因為在相當程度上,人類有智慧去理解痛苦的本質與其原因。相反的,地獄道眾生只知道無情、難以想像的劇烈痛苦與煎熬,讓他們無止盡地因麻木而失去知覺。天道眾生只知道不間斷地快樂,並能擁有任何想要的東西,他們因而缺乏悲傷的體驗,也缺乏探究自心的好奇心。在六道輪回中,人道既非太快樂,也未被痛苦所淹沒,因此具有最好的能力來瞭解痛苦。佛陀說,當人是自由而富裕的時,生命就變得「珍貴」。那麼,是什麼阻礙了我們自由呢?那就是「散亂」。如果心不散亂,我們會是自由的;如果具足正念,我們會是富有的。所以,不要誤以為只因健康、受過教育且人際關係良好,人身就有「珍貴」的資格。只有在得遇佛法,邁向心靈修持之道時,人身才變得珍貴。
無常
當修行者愈來愈瞭解無常,他對個人的快樂、名聲與舒適的關注就會愈來愈減少,而學習如何去瞭解無常的一大部分工作,就是培養我們急需修行的迫切感。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不多,今天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今夜的晚餐可能是你的最後一餐,絕對沒有任何保證可以確定每個人都會活到明天,更不用說「永遠」了。
在這個既危險又不健康的世界上,現今五十歲的人能活到八十歲,應該算是相當不得了的成就。五十多歲的人生命已過了大半,而且當我們愈老,感覺時間似乎過得愈快,以為剩下的三十年一眨眼就會煙消雲散。首先,我們每晚大約睡八小時,這就占掉三十年中的十年。假設一天看一場電影、吃三頓飯,這又花掉四小時。我們還要閒聊、和朋友相處、查看球賽結果、做家務、付帳單、與家人聚會、運動,所有這些可能一天要花掉兩小時。當然,大多數的人一天必須要工作七至八小時。因此,如果我們這些五十多歲的人幸運的話,一天只剩下不到兩小時,或大約總共兩年半的時間可以「活著」。而且,這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會被妄想、焦慮、自我懷疑所佔據。所以,在此的底線是,幾乎沒有時間來修持了。
在這個既危險又不健康的世界上,現今五十歲的人能活到八十歲,應該算是相當不得了的成就。五十多歲的人生命已過了大半,而且當我們愈老,感覺時間似乎過得愈快,以為剩下的三十年一眨眼就會煙消雲散。首先,我們每晚大約睡八小時,這就占掉三十年中的十年。假設一天看一場電影、吃三頓飯,這又花掉四小時。我們還要閒聊、和朋友相處、查看球賽結果、做家務、付帳單、與家人聚會、運動,所有這些可能一天要花掉兩小時。當然,大多數的人一天必須要工作七至八小時。因此,如果我們這些五十多歲的人幸運的話,一天只剩下不到兩小時,或大約總共兩年半的時間可以「活著」。而且,這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會被妄想、焦慮、自我懷疑所佔據。所以,在此的底線是,幾乎沒有時間來修持了。
業
龍欽巴說,在究竟上,我們真實本性的太陽雖然持續地升起,但是它被我們善行的白雲與惡行的烏雲遮蔽了。一切斷除惡業與積聚善業的努力,如同閃電般不停地閃爍明滅;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埸兼具快樂與不快樂兩者的迷惑之傾盆大雨。他告訴我們,這就是輪回的收成被持續鞏固的方式。「啊!多麼可憐啊!」我們全都受到「因」、「緣」、「果」的法則影響,因此沒有任何人能享有真正的獨立自主。
我們努力地積集「因」與「緣」,期待能帶來成功或樂趣的「果」,卻忘了那些「因」與「緣」正好跟抗生素的作用相似。吃抗生素時,一方面因為某種症狀獲得緩解,我們會感覺較好,但另一方面,由於抗生素會讓身體的其他部分不舒服,我們反而感覺更糟。我們未曾意識到,這些為了追求獨立、財富與成功所做的每件事,也都會是自己隨後所將經歷的一切因緣之「因」,它會支配並控制自己之後的生活方向。因此,我們不能保證自己的計畫必定會像最初期望的結果一樣發生。
當我們以有限的顯相經驗到所謂的「順境」時,例如,申請到首選的大學,或得到一份好工作,我們就會把好運歸功於辛勤的努力上。而當不愉快的事突然把自己橫掃到意料之外的路上時,我們又變得迷惑。我們忘記在積集成功因緣的過程中,同時也種下了許多產生逆境的因緣。我們的計畫可能奏效一次、兩次,或甚至很多次,但是對於那些失控的因緣,我們卻完全無法抵擋,只能受其操控,因此總有全然不奏效的時候。
諷刺的是,世間法的成功需要我們積集特定的因緣,例如良好的教育、誠實的商業夥伴、可靠的法律諮詢等;但是在些過程中,讓我們整合這些因緣的體系,也確定了由於我們易於近觀其控制,因而是脆弱的。這是我們所遺忘的,我們常自認為刀槍不入,但是除非這個虛妄的安全感被粉碎,否則要成為真正的心靈修持者是非常困難的。只有承認自己的脆弱,我們才能放下對「生活總會按照計畫進行」這個虛妄假設的執著。
在究竟上,為了獲得證悟,我們必須耗盡一切的「業」,無論是善業或惡業,只不只是盡可能地多收集善業與拋棄惡來而已。「業」在本質上是根基於因緣的,由於我們一切的行動都由「業」所決定,因此它只會與我們的獨立自主直接抵觸。
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地獨立自主。在每天修持之前先思惟因果,其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去理解「業」的複雜功能與系統,更是要提醒自己,我們對任何一切都完全無法控制。這也把我們帶到下一個主題——輪回的過患。
我們努力地積集「因」與「緣」,期待能帶來成功或樂趣的「果」,卻忘了那些「因」與「緣」正好跟抗生素的作用相似。吃抗生素時,一方面因為某種症狀獲得緩解,我們會感覺較好,但另一方面,由於抗生素會讓身體的其他部分不舒服,我們反而感覺更糟。我們未曾意識到,這些為了追求獨立、財富與成功所做的每件事,也都會是自己隨後所將經歷的一切因緣之「因」,它會支配並控制自己之後的生活方向。因此,我們不能保證自己的計畫必定會像最初期望的結果一樣發生。
當我們以有限的顯相經驗到所謂的「順境」時,例如,申請到首選的大學,或得到一份好工作,我們就會把好運歸功於辛勤的努力上。而當不愉快的事突然把自己橫掃到意料之外的路上時,我們又變得迷惑。我們忘記在積集成功因緣的過程中,同時也種下了許多產生逆境的因緣。我們的計畫可能奏效一次、兩次,或甚至很多次,但是對於那些失控的因緣,我們卻完全無法抵擋,只能受其操控,因此總有全然不奏效的時候。
諷刺的是,世間法的成功需要我們積集特定的因緣,例如良好的教育、誠實的商業夥伴、可靠的法律諮詢等;但是在些過程中,讓我們整合這些因緣的體系,也確定了由於我們易於近觀其控制,因而是脆弱的。這是我們所遺忘的,我們常自認為刀槍不入,但是除非這個虛妄的安全感被粉碎,否則要成為真正的心靈修持者是非常困難的。只有承認自己的脆弱,我們才能放下對「生活總會按照計畫進行」這個虛妄假設的執著。
在究竟上,為了獲得證悟,我們必須耗盡一切的「業」,無論是善業或惡業,只不只是盡可能地多收集善業與拋棄惡來而已。「業」在本質上是根基於因緣的,由於我們一切的行動都由「業」所決定,因此它只會與我們的獨立自主直接抵觸。
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地獨立自主。在每天修持之前先思惟因果,其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去理解「業」的複雜功能與系統,更是要提醒自己,我們對任何一切都完全無法控制。這也把我們帶到下一個主題——輪回的過患。
輪回的過患
有情眾生如蠶一般製造了自己的牢籠,並死於其中。舉例而言,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如何處理「錢財」這個概念。從歷史上來看,人類對這個特定抽象概念的發展極其勤奮,我們為了賺更多的錢財而甘願受痛苦的胃口,似乎是永遠無法滿足的。
強酸碰觸肉體所產生的疼痛,是我們容易想像的一種粗重的痛苦,但還有許多不同的各類的痛苦,除非我們親身經歷,否則就感受不到它們。要分辨並理解自己痛苦的「因」是最困難的,特別當它們是我們一直以為的「好」東西。例如,強勁的世界經濟是我們最著名的金融專家們所鼓吹的好東西;這是真確的,在健康的經濟環境中,好的產品人人可得。然而,對於那些活在經濟繁榮另一面的人,生活很可能相當糟糕,更別說「美好」了。
我們經常聽到「生命是美好的」的論調,然而,果真如此嗎?把大部分人們所過的生活視為「美妙」,充其量只是過於浪漫了。如果你如此認為,那麼你必定還未理解第一聖諦——「了知苦」。事實上,生命是由大量和合的、恒時流轉且一直改變的現象所組成,因此它只會充滿痛苦,因為和合的現象無可避免地會導致不確定性衰敗,並且拆解我們所珍視的一切。這有何「美妙」可言呢?
「不確定性」是輪回最殘酷的過患之一。當現代人讀到如《普賢上師言教》這類的書,其中描述地獄道與惡鬼道眾生所經歷的劇烈痛苦,我們鮮少把它們當真。由於懷疑主義的習性,我們指控巴楚仁波切用的是恐嚇策略,就像其他宗教以地獄之火與下地獄懲罰的教法來恐嚇追隨者,讓他們服從命令一般。我們不願意相信有地獄;我們寧願相信十八層地獄只是佛教徒的抽象概念,卻不覺察地獄與所有其他惡道的痛苦,就在此處——我們人道——都可以看得到,而且經驗得到。
撇開別的不談,只要仔細地審視大多數人持續受折磨的貧困心態(我們對所有事物都想擁有更多,而無法擁有時就會緊張焦慮),就會知道它佔據了我們每天的每個瞬間,讓人永遠都無法放鬆,這清楚地顯示了人道確實很痛苦。對於所有的修行者而言,深入思惟這四加行是極為有利的,對初學者尤其如此,因為這是所有轉心向法、遠離世間法最值得讚歎的方法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