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2

《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第十三章 「灌頂」與上師瑜伽四灌頂

本文為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作《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一書的主要內容之一,收集與整理自網路。

第十三章 「灌頂」與上師瑜伽四灌頂

 

宗薩欽哲仁波切 著



灌頂——引介佛性

菩薩乘的修行者通常經由哲學性與思惟性的分析,來逐漸認識佛性,但這種方式只能讓人局部地一瞥佛性。若是要完整發現佛性,必須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思惟與修持佛法,尤其是有關「六波羅密」或「十波羅密」[1]。而另一方面,金剛乘則是一開始就即刻引介弟子認識佛性,並且提供一條法道與法門,修行者經由此道,有可能在修持一座法之中,就發現佛性。這種法門有時被稱為「密續之道的第一扇門」(first door to the tantric path),但一般則稱之為「灌頂」(梵 abhisheka)。

雖然這兩乘在引介弟子認識佛性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但若是我們因而誤以為其中某種方法較好,或這兩者之間有好、壞之別,這都是陷阱。這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菩薩乘的教法重點完全集中在「意」上,而金剛乘同時還關注「身」與「語」,因此金剛乘修持者以灌頂來引發佛性。他們所運用的「身、語、意」的化現會有名字,例如度母(Tara)
[2]、文殊師利或觀音,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灌頂本身似乎就在告訴你,你本具佛性。

爾後,一旦你的虔敬心積聚了足夠的福德,上師便會將你的佛性引介給你,但你是否能夠認出它,則取決於求受灌頂的你與授予灌頂的上師之間的業緣。所以,在理想上,求受灌頂者應該毫無動搖地信任授予灌頂者與其法道,但要能生起這種虔敬心並非易事.
 
何謂「灌頂」?

梵語是一種極為豐富的語言,每個詞彙都精細而富含多重意義,因此可做多種的解讀。梵語「Abhisheka」(灌頂)的兩個基本含意在藏語中被譯為「torwa」與「lugpa」。Torwa 通常翻譯為「拆解」,其所指的是將我們包覆於內的「無明之繭」需要被拆解;而 lugpa 則翻譯為「傾注」,例如傾注加持,或更精確地是指發現我們的佛性。然而,當我們試圖瞭解此詞所含藏的完整意義時,這種翻譯可能會引起誤解,尤其是「傾注」一詞與「接受灌頂」的概念密切相關。

對於「灌頂」,最常見的是將它描述為某種儀式中的能力轉移,給予了接受者聞、思、修金剛乘法教的許可;我們因而「接受灌頂」。但問題在於「接受灌頂」暗示了某人給予某種我們之前不具備的能力,有如英國女王授予某人「皇家騎士」的頭銜一般,而這與密乘灌頂真實要義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在灌頂中,我們被引介一個自己本具於內但尚未認識的面向,而啟動這種認識的,就是所謂的「灌頂」。這才是「Abhisheka」(灌頂)的真義。
 
灌頂的理論

按照「無上瑜伽密續」的說法,主要有四種灌頂(其他還有許多種,而每種都能再被細分成更多種),每種灌頂都是為了拆解四種無明或染汙而設計的。
 
  1. 脈、脈絡或通道的染汙。
  2. 氣、語或風能量的染汙。
  3. 明點的染汙,概略而言就是意的染汙。
  4. 前三種綜合之殘餘物(類似「阿賴耶」〔梵 alaya〕)的染汙,有時被描述為「總基」(ground of everything)的染汙。

儀軌使用物

灌頂幾乎一定會使用儀軌對象、器具與素材,用以象徵深奧的心靈轉化。授予灌頂的上師首先將寶瓶置於灌頂者的頭頂,然後倒一點藏紅花水(第一種灌頂的素材)在他們手中,並說:「飲此藏紅花水。」接著,他從顱器中取一勺甘露(第二種灌頂的素材)給他們,甘露在密續中被視為是佛父與佛母精華的融合。第三種灌頂中所使用的儀軌素材是關於佛母的,現在通常使用某些空行母的圖片。最後,在第四種文字寶句灌頂中,甯瑪巴和噶舉巴所使用的素材是水晶(這不一定必要),它象徵心的本性。

灌頂的每個步驟都可以用非常詳盡或非常簡單的方式施行,而且也可能會運用到各種素材、咒語、手印與禪定。
 
水做為密續素材

佛教起源於印度,當地幾千年來習慣用水來潔凈身體。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引入當今世界的習俗,因為我們也常把「在水中清洗」與清潔、凈化聯想在一起。因此,當我們清洗時,至少並未再積聚更多的污垢,這一點不難理解。

日常又普通的水經常被拿來做為奇特的密乘之物使用,其理由很多。最重要的是,人們的習性常被融入金剛乘的法道中,整個金剛乘法道的構成,都是來自於反映我們的習性與習慣的善巧方便,就如同用水洗滌T恤是眾所熟悉的習慣,所以不會有人想要用花園裡的泥巴去洗。然而,金剛乘的教法同時指出,我們所謂的「水」有很多種化現。我們大多數的人對於用水龍頭或水槽的水來洗東西不會有疑慮,但如果是使用取自馬桶的水來洗滌的話,就會卻步。

當然,如新加坡等地,有些技術進步到沖過馬桶的水與其他用水還可以一起回收再用,但是當我們看到它從沐浴噴頭湧出時,卻完全忘了它的歷史,因為現在它是用來清洗身體的水了。同樣的,水一旦被倒入供杯,馬上就成為供養用的水。所以,雖然所有這種由一個氧原子與兩個氫原子組成的無色液體(H2O)通稱為「水」,但當它與其他物體或狀況相連時,我們對它的顯相就跟著改變:有氣泡的是飲用水,浴缸裡的是供人清洗的水,花園裡破鐵缸的是給狗洗澡的水,回到汽車散熱器裡的水變成了冷卻系統,而池子裡的水是用來游泳的。這種狀況有時會變得很極端,例如在瓶裝水的世界中,有個日本品牌,一瓶兩百毫升的水竟然要賣到一百多美元!

既然我們習慣于把水轉化為各種不同的形式,堅持某種水「清洗」而另一種水「普通」的這種邏輯,與我們分別飲用水與廁所用水的邏輯是相同的,那麼,為何不把它也做為密續的素材?所以在灌頂中,水被做為一種供品來使用,有時甚至每滴水都被視為主要本尊的壇城。酒與食子(torma)有時也拿來用做供品,所有這些供品都被觀想為具有不同的功能。
 
修法:自我灌頂

我們在日常修法中,顯然不必準備所有的儀軌物。事實上,以禪定及觀想修持來進行自我灌頂,比起繁複的儀軌效果不會不同,甚至更強而有力。四種灌頂通常是在「上師瑜伽」的結尾,你接受的次數愈多愈好。因此,你可以考慮在每持咒一輪念珠後,重複一次灌頂的觀想。

你或許會想在一座修法之內接受全部的四種灌頂,或在一段時間內(例如一個月或一年)集中於一種灌頂,然後再換到下一種。如此,在第一年的「上師瑜伽」修持中,你可以只觀想白光從上師額頭射出,到了第二年,紅光由他的喉間射出,依此類推。如果你決定以這種方式修持的話,請別忘了要完成剩下的灌頂,而如果時間緊迫,你可以稍微簡略地加速進行,但是一定要全部完成。
 
寶瓶灌頂

觀想白色種子字「嗡」(OM)于上師額頭。如果你覺得很難清楚地看見這個字母的話,不必擔心,只需要想像一束強烈、明亮的白光從上師額頭放出而融入你的額頭即可,這與修持「金剛薩埵」的觀想類似。白光特別淨除你的「脈」(細微的通道)與五處「輪」(能量中心)的染汙,以及你的身體所造的一切惡行。然後,想像上師的「身」與你的「身」合而為一,不可分離;換句話說,你的「身」成就為「金剛不壞身」(indestructible vajra body)。

如此,你已獲得了寶瓶灌頂,「生起次第」之門已為你打開,隨著白光充滿全身,化身的種子已然在你身上播下。
 
秘密灌頂

觀想紅色種子字「阿」(AH)于上師喉間,耀眼的紅光由此放射而出,融入你的喉間,凈化你的「語」染汙與「氣」(內氣)的蔽障。隨著紅光融入於你,想像你的「語」與上師的「語」(金剛語)合而為一,不可分離。

現在,你已獲得秘密灌頂,「圓滿次第」(梵 sampannakrama)的大門已經打開,報身的種子已然在你之內播下。
 
智慧灌頂

觀想藍色種子字「吽」(HUM)于上師心間,發出炫目的藍光,融入你的心間,驅除「意」的所有染汙,凈化明點(能量)所有的蔽障。你的「心」與上師的「心」(金剛意)合二為一,不可分離。

如此,你已獲得智慧灌頂,「立斷」(藏 trekch,兩種無相圓滿次第修持的第一種)的大門已經打開,而法身的種子已然在你心中播下。

文字寶句灌頂

觀想另一個藍色種子字「吽」于上師心間,更多的藍光自此射出,並融入你的額頭、喉間、心間與整個身體,驅除你所有的染汙、殘留的染汙以及任何殘餘的習性。你得到上師身、語、意的加持,你的身、語、意與上師的身、語、意(金剛智慧)合二為一,不可分離。

你現在已獲得文字寶句灌頂,它摧毀了阿賴耶以及所有「心」的痕跡,自生智慧的大門已然打開,自性身(梵 svabhavikakaya)的種子已經在你之中播下。從理論上而言,在這個最後的灌頂中我們摧毀了一切染汙之根,藉由觀想更多的藍光由上師的心中「吽」(HUM)字放射而出,我們獲得上師身、語、意的加持。

如果你依據的前行修行在細節節上略有不同的話,無須擔心,按照你的法本去做即可。

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確實獲得了灌頂呢?我們常以為只要歷經了灌頂儀式的過程,就會獲得灌頂。啜飲過加持水等儀式,也許從象徵性的角度而言是已足夠,但從實際上而言,則遠過於此。誠如策列·那措·讓卓所說,如果你仍然體驗現象(外在載體與內在內容)是「世俗的」,那麼你就尚未獲得寶瓶灌頂;如果你無法體驗所有音聲都是咒語,那麼你就尚未獲得秘密灌頂;如果你無法體驗所有的心所(mental factors)
[3]與妄念都是智慧,那麼你就尚未獲得智慧灌頂;而如果你不理解一切都是法身,那麼你就尚未獲得文字寶句灌頂。
 
認識心的本性

在第四種灌頂的最後,當你的心與上師的心融合之後,你有絕佳的機會來修持揭露心性以及穩定心性認知的技巧。這是獲得證悟的唯一迅捷之道,而且根據頂果·欽哲仁波切所說,這是認識心性最快的方法。持續凝視「明」與「空」的結合,恰如其本然如此,未曾一刻與你自己分離,並毫無散亂地安住於此認知之中。他說,沒有任何有情眾生曾有片刻與自己的心性分離,但是,由於對此毫無覺知,於是我們去追逐各式各樣的迷妄。所以,要生起悲心並祈願:願所有眾生明瞭勝義諦——「覺—空無造作之心」(awareness-emptiness uncontrived mind)既是究竟法身,而且從未與我們任何人分離。向心的本性祈願,純然依賴它,並渴望證得它。

頂果·欽哲仁波切又說,如果你有衷心地向慈愛的耶喜·措嘉佛母(Mother Yeshe Tsogyal)
[4]祈請,她無疑地會以其悲心來擁抱你,並在此生、來生以及你在經歷中陰的時刻,與你永不分離。所以,當你接受各種教法與灌頂時,要想像這些都是耶喜·措嘉佛母所授予給你的。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雖然本書大部分是有關前行修持的建議,但是瞭解一些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內容,或許會有點説明。對於那些想要做這類修行的弟子,或許還可以當作一道開胃菜。

金剛乘有兩種主要的禪定修持,即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這兩種禪定反映了所有的現象都有起始有終結、有生有滅、有生有死的事實。

為了清凈起始,我們修持生起次第;為了清凈終結,我們修持圓滿次第。這兩種修行次第背後的目的,是極其廣大而深邃的。雖然這可能是個粗略的歸納,但生起次第的目的是為了證得一切顯現與存在(顯有)的本質,而圓滿次第的目的是為了證得空性的本質。

一般而言,「顯現」與「空性」這些名詞給人的印象是兩個不同的實體,但在金剛乘佛法中,它們並非分離的。「顯現」與「空性」的分離造成根本無明,為了結合這兩者,金剛乘於是提供給我們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技巧。我們在觀賞彩虹時,某種程度上知道它雖然看起來很美,但並無堅實的存在。而在另一方面,當我們看著自己的血肉之軀時,卻缺乏能力去理解自己所見的一切都只是「顯現」與「空性」的結合,恰如彩虹一般。

生起次第涉及各種密續的方法,包括觀想自己為本尊、蓮花、日輪與月輪座,以及從本尊心間放射與收攝光芒。圓滿次第則涉及兩種禪定——「有相圓滿次第」與「無相圓滿次第」。「有相圓滿次第」包含許多阿努瑜伽(梵 anuyoga)的修持,例如觀修「輪」與「脈」,以及把「氣」有意識地集於中脈(梵 avadhuti)來控制,還有夢瑜伽(dream yoga)、中陰修持與拙火(梵 Kundalini)等修持;這些都包含在「有相圓滿次第」的修行之中。在此之後,則是「無相圓滿次第」,這是最高形式的「觀」的修持。

遍知昆秋·龍達(JeKnchok Lhundrub)說,藉由生起次第的修持,修行者能以世間萬物做為修行之道;而藉由圓滿次第的修持,修行者能轉化所有煩惱(情緒),並以其為修行之道。
 
薈供

在此年頭,雖然薈供並非前行的一部分,但很多金剛乘團體用它做為某種每月一次的盛宴。然而,它其實比一個派對的藉口要來得重要許多。

要「如法」地做薈供,很多方面是相當困難的。僅僅只是集合適當的會眾就夠困難的了;要找到正確的供品,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在印度,最高尚、最尊貴的種姓是婆羅門。在佛陀時代,婆羅門的思想主導者印度社會,任何一種肉類都被認為是最下等、最骯髒且是最沒人要的物品。直至今日,嚴格的婆羅門家庭成員都不願邀請吃肉食、穿皮衣的老外(Inji)到家裡用餐,因為他的家人會認為像你、我這種人,只比動物好一些而已。然而,佛教最高教法所用的方法,目的即在對抗婆羅門慣常的禁忌與偏見,因此所有他們認為禁忌的物品,都成了薈供的一部分

現在,很多佛弟子把香檳酒與上等牛排用在薈供中,但是做這種供養要謹慎而行。對於那些並非生活在婆羅門文化的人而言,肉與酒是常見的膳食附屬物,根本未受到鄙視。因此,使用當代社會不接受或不欲求的物品來做薈供的目的,已完全喪失。理想上,我們應該供養一盤盤的大便,因為對現今科學化的心智而言,細菌與糞便幾乎普遍地被認為是「骯髒」的,或甚至是極其危險的。而就技術而言,薈供的意義在於修行者對他們所食之物應無偏好;一盤糞便與一片美味的起司蛋糕,應該都視如同樣的珍饈。

當代的金剛乘修行者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薈供常變成極度喧囂而狂野的派對。上師與弟子們雙方所顯現出的缺乏戒律,不僅使得本來就令人懷疑的這個傳統名譽蒙塵,而且更違背了大多數的金剛乘薈供三昧耶。

很多的弟子都被告知要供奉最好、最昂貴的飲食,以做為幫助自己已不再執著金錢的一種方式。這確實有效,但同時我們也不可忽略「無二元分別」的概念。對金剛乘修行者而言,不論是糞便或牛排,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因此薈供不應當只有最乾淨、最美味的食物。話雖如此,但我絕對不建議你在薈供中供養糞便,因為我們聞到它時所生起的反感,反而有可能會非常嚴重地違犯三昧耶。對於剛剛接觸前行的人而言,薈供的繁複修持方法或許會令人感到有點太過複雜,所以你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來修持。你只需要在正常用餐時,念誦自己喜愛的任何薈供祈請文,例如米龐仁波切的《如雨之加持》(The Shower of Blessings),或者拿些餅乾與水果做為供養,並同時念誦薈供祈請文即可。


[1] [譯注]「十波羅密」是指菩薩在成佛道上所從事的修行。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善巧方便、祈願、力量和正覺。
[2] [譯注]度母:從觀世音菩薩的眼淚化現的女性菩薩,是大悲心的女性化身。
[3] [譯注]「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共有五十一法,與心同時生起,執行個別的作用,以認知物件。
[4] [譯注]耶喜·措嘉佛母是蓮花生大士的秘密佛母與大弟子,她幫助蓮師廣傳佛法,特別是為後代弟子埋藏伏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