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1

《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第十二章 上師瑜伽

本文為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作《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一書的主要內容之一,收集與整理自網路。

第十二章 上師瑜伽


宗薩欽哲仁波切 著

 

金剛乘修法的目的是為了轉化我們的顯相,在前行的修持裡,尤其是在「上師瑜伽」中,我們開始這種轉化。為此,幾乎所有的前行傳承都會建議我們把修行之處轉化為淨土,把自己由凡夫、不淨之身轉化清凈之身。

如果你修持的《龍欽心髓前行》的「上師瑜伽」,你就觀想自身為金剛瑜伽母(Vajrayogini)。為何是金剛瑜伽母呢?因為在初次踏上修行之道以及登達顛峰之兩者之間,我們將會在某一時刻證得心的本性,在此之後,我們成為集聚上師加持的法器。做為更有效引請這些加持的方法,同時也是為了召喚吉祥之緣起,你自觀為女性本尊(金剛瑜伽母)的莊嚴身形。

(以下觀想的細節是依據《龍欽心髓前行》,與你所遵循的不同前行傳承可能有所差異。)

觀想

 

觀想自身為金剛瑜伽母,你周身呈紅色,右手揮舞著一柄彎刀,左手持著嘎巴拉。你面呈半忿怒相,美麗且苗條,身體以精美珠寶做嚴飾,穿著虎皮裙,佩戴骨飾。你的三隻眼睛凝視虛空中一朵十萬瓣蓮花,蓮花中央有橫置的日輪,其上有月輪。

端坐於月輪之上的是你的根本上師,他是所有皈依之源與諸佛本質的體現,以蓮花生(Padmakara)之相示現。他看起來不像凡人,毫無衰老或缺憾之相。相反的,他年輕、莊嚴又生氣勃勃,身上穿著王袍。

蓮花生大士——你的上師——坐在一輪巨大球形的彩虹內,周圍環繞著以赤松·德贊王(King Trison Deutsen)為首的二十五位弟子,其外又環繞著百萬彩虹光球。上師頭頂上的虛空中,端坐著所有大圓滿(或大手印)傳承的大成就者,包括無垢友(梵Vimalamitra)
[1]、智經(梵Jnanasutra)[2]、師利·興哈(梵Shri Singha)[3]、極喜金剛(梵Prahevajra,即格拉·多傑〔藏Garab Dorje〕)[4]等;其間的虛空中,更充滿了各個傳承的本尊、空行母與護法。所以,在整個廣大的虛空中,尤其是你面前的空中,滿布如雲般眾多的皈依對象。當你凝視著皈依對象時,儘量觀想他們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但一定要記住,就如同清澈而寧靜的水面所呈現的滿月倒影,他們並非真實存在,不論呈現在水面上的月影是多麼清晰、明亮,它仍然只是一個倒影。在「上師瑜伽」中,結集端坐於你面前的皈依對象,都應該以這種方式呈現。

如果你修持大手印、薩迦派或格魯派的前行,你很可能是觀想上師為金剛總持,環繞著與所修之法相關的眾多傳承上師。其中的本尊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大手印前行中,勝樂金剛(梵 Chakrasamvara)就非常重要;而在薩迦派或格魯派的前行中,主要的本尊是勝樂金剛、密集金剛(梵 Guhyasamaja)與時輪金剛(梵 Kalachakra)。

咒語觀想

 

心中帶著滿溢的虔敬,念誦《蓮師七句祈請文》(Seven-Line Prayer to Guru Rinpoche)來引請上師,然後念誦「蓮師心咒」。

當你念誦祈請文時,要專注於所觀想的壇城,尤其是觀想自己的上師,你要盡己所能長時間地凝視著他的面孔。往昔的大師們曾告誡過我們,在咒語觀想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到厭倦,因此他們建議,當你注視上師面孔而感到疲倦時,就應當把注意力轉移到他的整個身相,或他的動作,或他所放出的光芒,或你對他的虔敬心,或咒語的聲音,或環繞的隨從本尊等。

然後,一再地轉換你專注的焦點。學生們常常會提問:「是否只應該在正式的日修時才引請上師,還是在其他任何場合都可以?」答案是:「這取決於學生的情況。」對那些抽著大麻、遊蕩於加德滿都街頭,半杯卡布奇諾咖啡就能在咖啡館耗上大半天的佛法浪人而言,他們或許應當正式禪坐,並且念誦一千萬遍或一億遍的心咒。而那些在倫敦、紐約或巴黎從事繁重工作的人們,在上班途中或等候公車時念誦心咒,他們或許可以得益更多。給予每個學生的方法,完全要看他們的個人情況,以及他們的自律程度而定。

「上師瑜伽」之心要

 

概略言之,「上師瑜伽」幫助我們培養並增長虔敬心,但此修法最核心的要點,是將你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這個「相融」(mix)的過程其實不僅限於心,它包含了我們了我們的整體——身、語、意的全部。因此,我們應當嘗試將自己的每一部分都與上師相融,從你的身分、身相、音聲直到嗅覺與味覺,都應如此。在此,我要再度強調的是,名詞與語言有時會誤導。「相融」一詞自動地意味著在此有兩個分離的個體存在,而將它們融為一體是可能的。

但是,誠如普賢王如來告訴我們的,心的本性本空,所有現象的本性也是如此。雖然從廣袤的現象界角度而言,似乎有個兩分離的個體要被融合,然而由於外在的上師即是你虔敬心的反映,因此這個「相融」的過程,比起只是把兩種元素混為一體要深奧得多。事實上,你是在確立一種理解;從未有一個所謂「上師」的分離個體,可以與你的心相融。換句話說,你的心與上師的心從未曾分離。

外在的上師

 

正如我們說過的,外在、內在、秘密的上師即是我們的心性。雖然如此,我們初學者仍會尋找一個榜樣來啟發並引導自己,於是我們向他皈依;而為了表達對佛法的感恩,我們對他獻上供養。很多人都嚮往能找到某個對象或任何對象,使用我們唯一會用的溝通方式,諸如哀號、抱怨、哭求、祈請等,來向他們描述我們所有情緒的高低起伏。而為了滿足這種需要,修行之道——從金剛乘的角度而言,「道」即是「迷惑」——為我們提供了外在的上師。

當然,所有的修行之道最終都會被拋棄,但此刻,你應當繼續將自己的虔敬心,連同崇慕之心與不動搖的清凈顯相,都獻給外在的上師。然後慢慢地、一步步地儘量將自己跟內在、秘密的上師相融合,過了一段時間後,你會了悟外在、內在、秘密的上師其實從未曾與自己分離。

渴望與上師相聯繫

 

很多學生喜歡談論自己想到上師時的心情,有些人心裡感到很充實,胸臆充滿各種感受;也有人感到自己受到關愛,因而完滿。我想,這些學生想要表達的是,他們渴望與自己的上師相連繫。確實,當我們想到他就會生起強烈的感受與觸動;但重要的是,我們同時也要謹記,感受與情緒是非常易於變化的。感受屬於暫時性的世界,因此它只是另一層外皮,最終仍需要剝除。

我們與上師情感上的聯繫,並非我們在心靈之道上要努力的唯一成果。就目前而言,上師與我們似乎是分離的,然而隨著我們在法道上進步,修持的善巧方法之一就是不斷自我提醒:事實絕非如此。任何我們所接受過的教法,絲毫都未曾說過上師是分離的個體,這種有個「上師」與「弟子」的想法,完全是我們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且它又被習性所強化。如果我們已經完全信服上師與自己一直都未曾分離的話,「上師瑜伽」就完全是多餘的。雖然,感覺「聯繫」就意味著他是個分離的個體,但我們仍然執著於自己與他「聯繫」的概念,正是這個概念把我們束縛在二元分別上。

「上師與自己不可分離」的認知,是我們所會擁有的唯一永遠無法被剝離的了悟。

修行指南

 

將你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

 

我強烈鼓勵你一再地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當你觀想蓮師並持誦「蓮師心咒」時,每念誦一百遍時,就將蓮師融入於你的心中。這種過程你做得愈多愈好,所以每持誦十遍或二十遍心咒就融入一次,然後觀照那種「無別一體」。不用說,這種經歷一定會對你的生命有所改變。

觀照心念的要點是讓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這個修持可以在各種日常情況下進行。例如,當你在電扶梯上,或在趕火車,或在百貨店裡,或在電影院中,儘量將你們的心相融在一起,直到你離開為止。這一點都不佔用時間,結束後也很容易回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不論你是在購物、看電影或看足球賽。

所以,每天花幾分鍾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然後花點時間觀照那種「無別一體」。如果你如此修持,它會帶來一種加持,那就是在不久之後,生命中沒有任何事情你會覺得有什麼天大的了不起了。但別指望馬上見效,你要有耐心,安心地修法。你有諸多需要被調伏的習氣、執著與散亂,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見到成效。若是如此,請勿抱怨!抱怨就有如你才把生雞蛋放在桌上,就埋怨它尚未被煮熟;你得把雞蛋放在鍋裡、於爐上加熱,它才會煮熟。如果你連雞蛋都還未放進鍋裡,就毫無理由來抱怨它是生的;如果你會抱怨,就表示你還不理解「因」、「緣」、「果」的關係。大多數的現代人都落入這種陷阱,縱然在科技探索上有非凡的成就,例如將人類送上月球,或者發現地球是圓的(直到今天,還有些西藏人認為地球是平的),他們卻仍然缺乏這個基本的理解。

如果你需要花十年的時間修行才能有所改變,那怎麼辦?比起你無數億萬個過去世(那些時候你甚至連雞蛋都還未從盒子裡拿出來),十年又何足掛齒!你已經進步了,因為你終於知道哪裡有雞蛋,也知道要先把它從盒子拿出來放進鍋裡,才能煮熟。這一點本身已是個巨大的進步。即使只知道這麼多,你一定也得積聚了相當多的福德才有可能。

修行者必須拔除的三毒

 

修行者需要拔除三毒。第一種毒是「邪見」,你必須藉由聽聞、思惟教法,才能解除此毒。在此過程中,即使你似乎建立了「正見」,你仍然可避免地會受到其他各種需要被遣除之毒害、概念與懷疑所污染。為此,你需要以禪修做為對治法,例如應用「止」的修持,因為它能讓所有的「心理污染」(namtok)致命,這是去除第二種毒。第三種需要被拔除的毒是二元分別的、主體/客體的「經驗」,當你持續有此經驗時,你的修行之道就一直是有毒的。要淨除這種毒害,你必須運用「觀」的禪修。

我們掙扎努力所獲得的每一層理解,最終都必須被拋棄,因為正如往昔上師多次告誡的:「理解」猶如補丁,遲早都會掉落;覺受猶如薄霧,遲早必會消散。但是,對於我們這種從小就被教導去珍視一步步進展的人而言,一想到終有一天必須拋棄所有在心靈修持過程裡的成就,著實令人難以掌握。

三種覺受

 

既然「上師瑜伽」能引發如此強力的加持,因此你所未曾預期的心情與心的變化,可能會大幅攪動你的生活,所以請做好準備。最重要的是,「上師瑜伽」通常會引起各種「覺受」(藏 nyam)。

就「上師瑜伽」而言,有三種覺受。一種是感受到「大樂」(bliss),以至於你確信自己能處理生活中遭遇的任何事情。如同茶杯與茶盤完全貼合一般,生活中的一切都如此契合圓滿,你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到,甚至能讓一頭大象站在指尖上。沒有什麼是不能接受或無法忍受的,就算有人告訴你,法蘭克福剛剛翻了個底朝天,你也能毫不遲疑地接受。你不僅能相信難以置信的東西,你還會體驗到驚人的、身體上的樂受。雖然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未曾體驗過這種特別的覺受,但可悲的是,它卻是我們共同嚮往的一種。

另一種覺受是「無念」(non-conceptualisation)。你沒有念頭,感覺不到瞋恨或貪愛,不做任何判斷或比較,沒有不安全感,你所感知的每個事物都現前而栩栩如生,這種體驗可以持續幾分鍾、幾小時或甚至好幾天。但是我們不要談太多這種覺受的細節,由你自己來發現會更好。

第三種覺受是種不尋常的「清明」(clarity)。你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如此清晰,例如,你可以看到每棵樹上的每一片葉子,而且你的直覺犀利到似乎能看到他人心裡的念頭。

這三種覺受最終會如薄霧般散去,因此它們並非你的終極目標。你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有這種體驗,我們大多數的人連第一個好夢都還未體驗過,所以需要處理覺受的可能性為時尚早。

當你感到厭倦時

 

不論修持何種法,我們都會感到厭倦。如今,我們容易厭倦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有多少人能滿足單一的電視頻道?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心渙散而在找尋新目標時,就應轉換焦點。

例如,你可以想像處處都是蓮師,遍滿每一寸的虛空。當你持誦「蓮師心咒」時,六道光球瞬間轉化為六尊蓮師。再一眨眼,出現一個藍色的幡旗,然後一尊蓮師,隨後,突然你周遭的每個人都轉化為蓮師,然後人的保溫瓶、鋼筆、鉛筆、手錶、書本、手帕、桌布、紙巾也都成為蓮師。外面的樹木、山巒、湖泊、鐵路、車輛,也全在一瞬間都轉化為蓮師的身相,甚至怡人的微風,也成為他的化現。

你也可以試著觀想蓮師位於你的頭頂,或坐在你的面前或心中。(如同前述,在每種狀況下,都能有不同的觀想。

  • ·當你持咒時,觀想一股不間斷的甘露之流從蓮師流下,融入於你。 
  • ·在夜晚,觀想上師坐在你心中的一朵蓮花上。 
  • ·當你進食時,觀想上師於你喉間。  
  • ·當你面臨障礙,例如與家人爭執或感到失落沮喪時,觀想上師在你肩上,忿怒地露出獠牙。 
  • ·《龍欽心髓前行》修行者可以觀想火花或蠍子從蓮師的金剛杵中射出,蠍子奪取並吞食每個障礙,直到徹底清除為止。 
  • ·瀕臨死亡時,觀想你的上師以紅色阿彌陀佛身相顯現,一遍遍地把自己遷入阿彌陀佛的心中。
  • ·想像你一天之中所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都與蓮師無二無別。

這是非常深奧的修行,初學者一開始或許會感到有些困難,所以不妨先從祈願的層面去做。基本上而言,所有的一切(佛、法、僧、本尊、空行母、護法)都是你上師的化現。所以,舉例而言,假設你在修某尊護法,你就獻上供養,並視其為蓮師以護法的身相化現。如此一來,你對護法的供養也成為對上師的供養。而且,你不必將自己的供養局限在一般人所謂的「好的」或「吸引人的」東西上,你可以供養一切,包括疾病、壞消息與損失等,並記得一切都應視為上師與其加持的化現。

不要承諾過多的修行

 

就如前述,在些未法時期,聽聞佛法是極為稀有而珍貴,我當然會鼓勵你盡可能地多去接受各種教法。但是,如果你渴望接受灌頂,我會強烈建議在你去之前,先瞭解自己將會做什麼承諾,然後自問是否真的有時間每天完成連篇的儀軌修行?如果生活已經夠忙碌了,你最好想清楚是否真的要收集灌頂?不論儀軌看上去是多麼簡短,但這些修持都會累積起來的。當然,如果你的時間充裕,而且接受灌頂以及集結承諾讓你感覺良好,尤其是對自己無法適切地兌現承諾心無愧疚的話,那麼,悉聽尊便。

修行者在初入心靈之道時,通常都會顯得異常熱誠,竭盡全力去修持每個所能接觸到的教法。然而同樣的,厭倦感註定會悄然而至,而且常在你進入最後階段的時刻出現。如果此時你改修另一個法,雖然,或許在幾天或幾周內新的修法會令你深受鼓舞,但就心靈的進展而言,你將墜回原點。諷刺的是,不久之後,你就會像厭倦舊法般地雙開始厭倦新的修法。

你可以儘量去求見更多的上師,聽聞更多的法教,尤其若是你渴望遵循更高階的法道的話,你也應與修持同樣傳承的道友們相交往,但要儘量避免分心散亂,特別是對於那些乍看之下,比你所修持的似乎更吸引人的法門。

修行者成熟的徵兆

 

策列·那措·讓卓曾說,隨著修行者對見地的理解愈成熟,他對相當微細的因緣就會愈加挑剔;隨著體驗與了悟的增長,他對裝瘋弄狂就會愈缺乏勇氣;他愈調伏自心,對別人就愈加具有清凈顯相。從他的觀點來看,不僅是上師,而是包括金剛道友在內所有的人,都是「善」的,這是他的心已調伏的徵兆。你或許會認為,自己的心愈調伏,就愈有可能看見他人的狂亂,然而事實恰好相反,成熟的修行者對他人的顯相,通常會比初學者更加清凈。修行者獲得愈多的證悟功德,他就愈加謙卑;他與上師在一起的時間愈長,便會愈加具有虔敬心;他愈聽聞、思惟佛法,就會愈快減少驕慢與自負。

一個大修行者最殊勝的徵兆,並非生出光環,或有非凡的吉祥夢兆,或感受連綿的大樂,或能預知我們痛苦的未來。最殊勝的徵兆,是他對物質上的獲益、名聲、他的的敬仰或做為眾人的焦點,毫不感到興趣。

祈請文以及應該祈請什麼

 

如父上師,三世諸佛之化身,請傾聽!歷經諸法之無止輪轉,內心急切促使我修法——感謝您,至尊上師!感謝您的加持,讓我謹記「無常」。

康楚·羅卓·泰耶寫過無數優美的祈請文,這是其中一篇的略譯。我們都需要祈請「安忍」,但是我們也要祈請佛法能適切地顯現。

請加持我,至尊上師!願我心轉向佛法,願佛法能入我心。

請加持我,至尊上師!願我的佛法修行順利無礙。

請加持我!願法道途上之染汙盡得遣除;請加持我!願無明與迷妄化為智慧生起;請加持我!願一切非佛法之念即刻止息!當強烈習性驅使我,當過往業力成熟時,至尊上師!請加持我!願我所行一無結果。


在前述的祈請文裡,我們並非願讓自己的世俗願望得到滿足,而是向上師祈請:如果我們所祈求的是世俗利益,祈請上師確保這項祈願無法獲得滿足。

請加持我!願慈悲心與菩提心在我心中盛開。請加持我!願我心中生起相對與絕對菩提心。

請加持我!願真誠、純正虔敬心在我心中成長。

請加持我!願啟發與激勵日漸增長永不消逝。請加持我!願我下一個分心不至於令我散亂。請加持我!願我永遠不被業力與習氣所擊垮。

請加持我!願我永遠不被良善的顯現所欺誑。


常常,我們會確信有些狀況的發生,是佛法修持的正面成果。問題是,我們反被這些狀況所迷惑,而讓似乎正面的成果轉變為負面的。因此,我們應該祈願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不會散亂。

請加持我!願我健康,因而得以利益眾生。

請加持我!願一切念頭都將我引至佛法。


最後這句祈願文特別美妙。雖然我們的念頭與行為看似平凡而世俗,但我們請求加持,希望同樣的行為能在將來利益別人。例如,你的腦中閃過一杯健力士黑啤酒,你突然很想去喝一杯,於是你到了酒館,在那裡不期然地遇到一個陌生人,你和他聊起了佛法。那位陌生人對你的話非常感興趣,還未打烊之前他就記下了當地佛教道場的位址。你那個凡俗的,想喝杯酒的需求,引導了那個陌生人與佛法結了緣。

請加持我!願我免于困苦,永遠富足。

請加持我!願我延年益壽,修持正法。


正如康楚仁波切在《虔誠呼喚上師》中所寫的:

請加持我!願我能圓滿成就正法。請加持我!願我心生起甚深傷悲。請加持我!願我收斂庸俗的計畫。請加持我!願我牢記死亡的必然。請加持我!願我對業力生起確信。請加持我!願我心靈之道無障礙。請加持我!願我能全力精進修行。請加持我!願我能轉逆境為修道。請加持我!願我能持續應用對治。請加持我!願我生起純正虔敬心。請加持我!願我能一瞥本然實相。請加持我!願觀智蘇醒於我心中。請加持我!願我能徹底根除無明。

請加持我!願我此生能成就佛果。
[5]

[1] [譯注] 無垢友是最飽學的印度佛教大師之一。他在九世紀時與蓮花生大士和毘盧遮那(梵 Vairocana)譯師一同將大圓滿教法傳入西藏,並編纂、翻譯了許多梵文經典。他的精要教法是《毘瑪心髓》(藏 Vima Nyingtik),是大圓滿「心髓」教法之一。
[2] [譯注]智經是大圓滿持明者表示傳承中的一位大學者,是師利·興哈的弟子,他接受了師利·興哈賜予的整套口耳傳承,以及所有屬於《內深精要之秘密心要》(Secret Heart Essence of the Innermost Quintessence)的教導。
[3] [譯注]師利·興哈,或稱吉祥獅子,是大圓滿教法傳承的文殊友(梵 Manjushrimitra)的主要弟子和繼承人。其弟子當中,有智經、無垢友、蓮花生和西藏譯師毘盧遮那等四位出眾的大師。
[4] [譯注]極喜金剛,他從金剛薩埵與金剛手菩薩處親受了所有大圓滿的密續、經典與口傳,而成為人間第一位大圓滿傳承的上師。他的主要弟子是文殊友,蓮花生大士也直接從其智慧身領受了大圓滿密續的傳授。
[5] 英文翻譯由那爛陀翻譯委員會(Nalanda Translation Committee)翻譯改編自〈心中之密集虔誠: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之遙呼上師〉(Intensifying Devotion in One’s Heart: The
Supplication Crying the Gurus from Afar by Jamgӧn Kongtrul Lodrӧ Thayé)。詳見網址: http://nalandatranslation.org/media/Intensifying-Devotion.pdf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