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佛教徒》第三章 一切是空
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
悉達多證悟不久,他的話語,我們所稱的“法”(Dharma),開始深入印度各階層的生活。它超越了種姓制度,吸引了大眾,不分貧富。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原是一位殘酷的戰將及暴君,曾經為了鞏固政權,不眨眼地殺害他最親近的親人。然而,甚至連阿育王,最終都在法中找到真理,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並且被認為是在佛教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護持者之一。
由於眾多如阿育王一般的護持者,佛法得以持續興盛,跨出印度疆界,傳播四方。在西元第一世紀左右,距菩提迦耶一千多公里,在西藏的一個叫恰格叉的小村落,另外一位具有非凡潛能的凡人出生了。他的童年境遇悲慘,於是這位迷惑的年輕人學會了巫術。為了報仇,他殺害了數十位親戚及鄰居。事發後他逃亡,遇上了一位叫瑪律巴的農人。瑪律巴是偉大的佛法老師兼大翻譯師,教授了他現象的本然以及生活的方式,如同悉達多所曾教導的一般。這位年輕人被轉化了。他就是密勒日巴,西藏最有名的瑜珈聖者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歌詠和生平故事仍然啟發許許多多的人。他的智慧遺產,歷經老師和弟子代代相傳,直至今日,不曾間斷。
密勒日巴教導我們:悉達多話語不像我們為了消遣或尋求刺激而翻閱的其它哲學論述,讀完就放回書架。佛法事實上是可以實踐、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上的。密勒日巴的第一代弟子中,有位聰慧的學者,叫瑞瓊巴。雖然密勒日巴勸他:修學並重比光是研讀書籍來得重要,瑞瓊巴還是前往了印度,到當時偉大的佛教哲學學院,立志要接受正統的教法。事實上瑞瓊巴也追隨了許多印度大學者及聖者,並且勤奮學習。
多年之後,當他回到西藏,老上師密勒日巴來到一陣空曠的平地迎接他。他們相互問候,正在那兒討論瑞瓊巴的研習時,忽然一陣狂猛的冰雹自天而降,曠野中無處可躲,密勒日巴瞧見地上不遠處有一個犛牛角,馬上就躲到裡面去了----牛角沒有變大,而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在牛角內,密勒日巴吟唱了一首歌,讓瑞瓊巴知道在牛角中,空間還大得很……如果這位弟子了悟空性的話。
你也許會認為密勒日巴的犛牛角只是個童話故事。或者,如果你是容易輕信的那種人,可能會認為那是西藏瑜珈士所表演的一種法術。但這兩者都不是,我們往下讀就會知道。
抓住空性
悉達多征服了魔羅和他的魔軍,證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瞭解我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純粹只是空性,而我們將某種“真實性”附加或標示於其上而已。人們將世界標示或理解為真實,是來自於強烈的個體與集體的習氣----我們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這個習氣如此地強大,而空性的概念對我們而言又是如此地無趣,因此幾乎沒有人願意去追求如同悉達多的了悟。相反地,我們恰如在沙漠中走失的旅人,瞧見遠處有生氣盎然的綠洲,這綠洲只是熱氣在沙上的反射而已,然而,由於絕望、饑渴與期待,這位迷失者把它看作是水。他用盡了力氣,走到那兒,才知道這是海市蜃樓,於是極度失望。
雖然我們不認為自己這麼絕望,而且相信自己是受過教育、正常、清醒的,但是當我們看見及感受一切都是真實存在時,我們的行為就如同那位沙漠中的迷失者。我們急切地想要找到真實的伴侶關係、安全感、表揚、成功,或只是安詳寧靜。我們甚至能抓到與欲望相似的東西。但就像那位迷失者,當我們依賴外在的實體性時,終究會失望。事物並不如其所顯現-----它們是無常的,而且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們像悉達多一樣確實地去分析,就會發現諸如形體、時間、空間、方向、大小等附加的標籤,都很容易被解構。悉達多了悟到,甚至自我都只存在於相對的層次,恰如海市蜃樓一般。他的體悟,終止了期待、失望與痛苦的迴圈。在證悟的時刻,他自忖,我已找到了一條深奧、安詳、非極端、清晰、滿願又有如甘露一般之道。
然而,如果我想表達它,如果我想教給他人,沒有人有能力聽聞瞭解。因此我將留在林中,安住於此祥和狀態之中。據說,天王因陀羅和梵天聽到了悉達多的計畫,現身懇求他不要退隱林中,請他為眾人說法。他們說,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瞭解你所有的教法,但是有少數的人可能會瞭解,能幫助這些少數的人,就非常值得了。
悉達多尊重他們的請求,於是出發前往瓦勒那西(Varanasi)。在當時,恒河邊上的瓦勒那西附近的鹿野苑,遇見了當初由於他破了誓言,喝了蘇佳達供養的羊奶而離他而去的夥伴們。他們看到了悉達多遠遠走來,就共同決定不理會他,不跟他打招呼,更不用說站起來對他頂禮。他們譏諷說,那個騙徒來了。
然而,對一位如悉達多一般了悟空性者,諸如讚譽及批評、尊重及藐視,好與壞的概念全都不重要。這些都是薄弱的注解,因此不需要認為它們是實在的而加以反應。因此悉達多完全不自負、不遲疑、也不驕慢地走近他們。由於他毫無自我意識,步伐如此莊嚴,這五位禪修者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悉達多於彼時彼地,給了第一個開示,而這些過去的同修,則成為他的首批弟子。
我們有限的邏輯
悉達多信為教法不易,是千真萬確的。在這個被貪婪、驕慢和物質主義所驅動的世界城,即使只是教導愛、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則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究竟實相。我們被短暫的想法所困,被現實性所囿限。對我們而言,能夠掌握而且即刻有用的東西,才值得我們投下時間和精力。以這種條件看來,佛陀所定義的空性似乎完全無用。我們可能會這麼想----思索現象世界的無常及空性有什麼益處?空性能帶來什麼利益?
以有限的理性,我們對什麼是有道理的,什麼是有意義的,有一套定論----而空性卻超越了這個限制。這似乎是由於人的心智以一種不恰當的邏輯系統在運作,因此縱然同時有著無數其他邏輯系統可供使用,空性還是無法裝進我們的腦袋。我們的操作是總以為這一刻之前有數千年的歷史,而假如有人告訴我們整個人類進化就在啜一口咖啡的瞬間發生,我們就無法瞭解。
同樣的,當讀到佛教經典上說地獄的一天等同於五百年,我們會想這些宗教家試圖恐嚇我們順服而已。然而,想像和你的摯愛共度一周的假期----時間像彈指般就消逝了。而與流氓強姦犯一同關在牢裡一夜,就像度日如年。如此去感受,時間也許就不那麼確定了。
有些人可能容許一點點未知進入我們的思維系統,給予神通、直覺、鬼魂、靈性伴侶一些空間,但是我們絕大部分依賴黑白分明、有科學基礎的邏輯。有少數所謂的“天才”可能有勇氣或技藝來超越習俗,而只要他們的觀點不是太過分,還可能用藝術家之名得到認同,像達利(Dali)等人。還有一些聞名的瑜珈士,他們故意逾越一點點,因而被尊為“神聖的狂人”。但若你真正超越了能被接受的範圍太遠,如果你完全接納空性,人們很可能認為你不正常,瘋狂及不理性。
然而,悉達多並非不理性,他只是明確地指出一般的、理性的思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或不願超越我們自己的舒適區去瞭解。用昨日、今日、明日這種線性的概念來操作,比如說“時間是相對的”,來得實用得多。我們沒有被設定成這麼想的:我能不改變大小或形狀而進入那犛牛角。我們不能破除大和小的概念;相反的,我們一直被世代傳下來的安全而狹隘的觀點所局限。然而,當這些觀點被審視時,卻都站不住腳。舉例來說,這個世界如此依賴的線性時間觀念,無法說明時間沒有真正的起始也沒有終止的事實。
我們用這種充其量只能說是不準確的理性,將事物度量或標示為真實存在的。在我們認證的過程中,功能、延續性及共識這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認為如果某個事物有功能----舉例來說,你的手似乎有拿著這本書的功能----那麼它一定以一種恆常,究竟、有效的方式存在。一支手的照片就不能有相同的功能,所以我們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手。類似的,如果某個東西似乎有個持續的品質----例如我們昨日見到一座山,而今天它還在那兒----我們確信它是“真的”,而且明天,後天還會在那兒。而當其他人確認他們也見到同樣的東西時,我們就更加確信它們是真實存在的。
當然,我們並非隨時隨地都有有意識地在推論、確認、標示事物的真實存在----這是在我真實存在的手中的一本真實存在的書----我們是在潛意識相信這世界確實存在之下來操作,而這影響了我們日常生活每一刻的思想及感受。只有在極少的狀況下,當我們照鏡子或看到海市蜃樓時,才認為有些東西只是表象而已。鏡中並無血肉、海市蜃樓中並沒有水。我們“知道”它們不是真的,它們沒有本具存在的本質。這一類的理解,本來可能帶我們更深入,但我們只停留在理性心智所允許的範疇而已。
因此當我們聽到一個人不改變尺寸,就可容入犛牛角中時,我們沒有太多選擇-----我們可以很“理性”,認為這根本不可能而駁斥它;或者我們引用某種對法術的神秘信仰或盲目崇拜而說,當然,密勒日巴是多麼偉大的瑜珈行者,當然他能這麼做,甚至還不只是這些呢。這兩種見解都是扭曲的,因為否認是一種低估,而盲信則是一種高估。
昨日之河流:接受部分邏輯
經由不停的思索,對於這些慣用的預測、理性化及貼標籤,悉達多清晰地看到了它們的錯誤。當然,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習慣是行得通的----我們的世界似乎是根據這些習慣在運作。當我們人類談到某個東西真正而確實存在時,會說它是確定、非想像、真實、可證明、不改變而且無條件的。當然,某些東西我們說它會改變。花苞開成一朵花,當它在改變時,我們仍然認為它是一朵真實存在的花。這種成長和改變,是我們對花之本性所具有的固定概念中的一部分。如果它變得恆常不變,我們反而會訝異。因此在這個觀點上,我們對改變的預期是不變的。
一條河,水在流,永遠在變,然而我們仍然稱它為河流。如果一年之後我們再度造訪,會認為它是同一條河。但它是如何相同的呢?如果我們單獨挑出一個面向或特性,這相同性就不成立了。水不同了,地球在銀河中轉動的位置也不同了,樹葉已落,新葉又長出來了----剩下的只是一個相似於我們上次見到的河流表象而已。以“表象”作為“真實”的基礎是相當不可靠的。
經由簡單的分析,就能顯示出我們一般對所謂真實的基礎,都只是一些模糊的概括和假設。雖然悉達多也使用一般人定義“真實”時所用的字眼----非想像的、確定的、不改變的、無條件的----但他更精確地使用這些字眼,而非概括性的。在他的觀點上,不改變必然意指在所有的方面都不改變,甚至經過徹底的分析後,仍然絕無例外。
我們一般人對真實的定義來自於不完整的分析,如果分析帶來了令人舒服的答案,如果它給了我們所想像的,我們就不再深入了。這真的是個三明治嗎?答案,如果它給了我們所想要的,我們就不再深入了。這真的是個三明治嗎?這嚐起來像三明治,因此我吃了。分析就停在此處。一個男孩在尋找伴侶,見到一個女孩,她看起來蠻漂亮的,於是他停止分析,就上前接觸了。失望因而無法避免。悉達多的分析卻持續深入,直到三明治和女孩都只是原子,甚至連原子都無法存在於他的分析中。終究什麼都沒有找到,他於是免除了失望。
悉達多發現,要確定某個東西真實存在的唯一辦法,就是證明它獨立存在,而且不需要詮釋、不能造作或不會改變。對悉達多而言,我們日常生活上一切似乎能作用的機制,不論是身體的、情感的及概念的,都是由不穩固、不恆常的部分所聚合而成,因此它們隨時都在改變。我們可以在慣常的世界中瞭解這個論點。舉例來說,你可以說你在鏡中反射的影像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他需要依賴你站在鏡子前面才行。類似的,事物要真實或獨立地存在,就不能被製作或被創造的,因為這要依賴製造者。
我們看著一個火圈,毫無疑問地能瞭解它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我們能接受,只要所有的部分都一起正常運作,它就真的是一個火圈…..至少在目前是。但是為什麼對手裡拿著的書或身體躺著的書或身體躺著的床,我們就不能這樣想呢?它看起來像本書,其他人也視它為一本書,它的作用是一本書;但當你分析它時,也可能應用這個“在目前是”的原則。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覺受都是“在目前是”。事物目前顯現出存在,我們就是沒有勇氣或意志,如此地看待事物。加上由於我們沒有以部分看待事物的智慧,便將就地視它們為整體。
如果孔雀身上的羽毛都被撥光了,它就不再令我們驚歎了。然而,我們並不熱切地想降服於這種世界觀。這就好像捲曲在床上做好夢,略微地知道自己在做夢,卻不想醒來一樣。或者像是看到美麗的彩虹,怕它消失而不想走近一般。有醒來的勇氣,並且加以檢視,就是佛教徒所說的出離心。與一般的信仰相反,佛教的出離不是自我懲罰或禁欲主義。悉達多願意,而且能夠見到我們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標籤附加在並不真實存在的現象上而已。經由此,他覺醒了。
佛陀不是被虐待狂
許多對佛陀的教法不甚瞭解的人,認為佛教是病態的,他們認為佛教徒否定快樂,只想到痛苦。他們設想佛教徒排斥美麗及身體的享受,因為這些是誘惑;佛教徒應該是純淨而節制的。事實上,在悉達多的教法中,並不特別反對美麗和享樂甚於其它的任何概念--只要我們不認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悉達多的一位在家弟子,是一位戰士,名叫文殊師利,以機智和狡黠聞名。文殊師利的弟子中,有位非常用功而且備受尊敬的比丘,以修行“不淨觀”著稱。”不淨觀”是給貪愛重,欲念盛的人所設計的修行。修這個法,要觀想所有的人都是由血管、軟骨、腸子等等所組成的。有一次,文殊師利決定以他的超自然能力來試煉這位勤奮的比丘。他將自己化身為一位美麗的仙女,來到比丘面前誘惑他。一時之間,這位好比丘保持端莊,一點也不動。
但文殊師利使出了難以抗拒的誘惑力,於是比丘被她迷住了。比丘自己很驚訝,因為多年的禪定修行以來,他曾成功地抗拒了一些當地最美麗的女人。比丘既驚恐,又對自己失望,於是開始逃跑。但仙女文殊一直追逐他,直到他筋疲力盡,倒在地上。當這位誘人的女士靠近時,他想,完了,這美麗的女郎要擁抱我了。他緊閉雙眼等著,但什麼也沒發生。當他終於張開眼睛時,仙女化為碎片,文殊師利笑著出現。想像某人美麗是一個概念,他說道,執著於這個概念就會限制你,將你捆綁成結,而且禁錮你;然而如果你想像某人是醜陋的,那也是一個概念,也會綁住你。
年復一年,我們花大筆金錢來讓自己和環周遭的事物境變得更吸引人。但什麼是美麗?我們會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但數以百萬計的人,觀賞環球小姐選美大會,卻根據評審團來告訴我們誰是全宇宙最美麗的人。這十位左右的評審團員基本上給了我們美麗的終究定義。當然,每次一定會有人有異議,因為在全宇宙中,他們顯然忽略了新幾內亞的美女,以及在拉長的脖子上帶著環扣,優雅的非洲部落女子們。
如果悉達多觀賞環球小姐選美大會,他會看到全然不同的一種究竟的美麗。在他的眼裡,帶上后冠的那位不可能是究竟的美人,因為她的美貌依賴於觀賞者。根據悉達多的分析,如果她是真正的美麗,就不會需要選美大會,因為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同意她是究竟的美人。而且如果她是真正美麗的話,就不能有一刻稍微不是那麼美麗。在她打哈欠、打鼾、流口水、蹲馬桶或年老的時候,她都必須是美麗的,她必須永遠美麗。
悉達多不會認為某位候選人比其它的更美或更不美。相反的,他眼裡所有的女人都是非關美麗或醜陋的。他所見的美麗,是在任何一位佳麗所可能被審視的百千萬種觀點之中。在宇宙中的無數觀點中,一定有些人是嫉妒的,有些人視她為愛人、女兒、姊妹、母親、朋友、仇敵。對只鱷魚來說,她是食物,對寄生蟲來說,她是主人。對悉達多而言,這種多樣序列的本身,就是令人驚歎的美麗。設若某人是真實而究竟美麗的話,就會固定如此而且僅止如此。所有的晚禮服及泳裝、燈光及唇膏,都將沒有必要。也正因如此,我們有選美大會的展現,而且在目前,這些景象是美麗的,如同我們現在已經熟悉的那個和合而無常的火圈一般。
相對真理:有“某種程度”的存在
在佛教哲學中,一切為心所覺受之事物,在心未覺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於心。它不獨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實存在。但這並不表示它沒有某種程度的存在。佛教徒稱這覺受世界為“相對真理”--這是被我們凡夫心度量而且標示的真理。要認定為“究竟”,真理必須非造作而成,它不能是想像的產物,而且必須不依靠詮釋。
雖然悉達多證悟了空性,但空性並不是由他或任何人所製造的。空性不是悉達多獲得天啟的結果,也不是為了讓人們快樂所發展出來的理論。不論悉達多開示與否,空性即是如此。我們甚至不能說它一直都是如此,因為它超越時間,而且不具形式。空性也不應被解釋為存在的否定(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說這個相對的世界不存在),因為要否定某個事物,你就要先承認有某個東西可以被否定才行。空性也不會消除我們日常的經驗。
悉達多從來沒說過有什麼可以取代我們所覺受的更壯麗、更美好、更純粹或更神聖的東西。他也不是虛無主義者,否定世間存在事物的顯現與功能。他並沒有否定彩虹的顯現,他也不是說根本沒有那杯茶。我們能享受經驗,但僅僅由於能夠經驗某事,並不代表它就是真實存在的。悉達多只是建議我們檢視自己的經驗,而且思惟它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幻相,如同白日夢一般。
如果有人要你展開雙臂飛翔,你會說我不能飛。因為在我們相對世界的經驗中,飛翔實質上是不可能的,就好像躲進犛牛角一樣。但是,假設你在睡眠中夢見自己在空中飛翔,如果在夢中有人說,人類不能飛翔,你會說,可以啊,你看!然後你會飛走。悉達多會同意這兩種情況--當你醒著時,你不能飛;而當你睡著時,你能飛。這道理是在於因緣是否具足;要能飛翔的一個緣,是睡眠。當你沒有它,你就不能飛,有了它,你就能飛。假設你夢見你能飛,而醒來後還繼續相信你能飛,那就麻煩了。你會掉下來,而且會失望。悉達多說,即使在相對世界中醒著,我們還是在無明中沉睡,如同在他出走那夜的宮女一般。恰當的因緣聚合時,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現。但當因緣消散,顯現也就停止。
悉達多將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經驗視如一場夢,他發現我們的習性執著於此夢幻般相對世界的顯現,認為它是真實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慮的無盡迴圈之中。我們深沉於睡眠之中,如同桑蠶在繭中冬眠。依據我們的投射、想像、期待、恐懼和迷惑,編織出一個現實。我們的繭變得非常堅實而綿密。我們的想像對自己來說是如此地真實,因而困在繭中,無法脫身。然而,只要瞭解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想像,就能讓自己解脫。
要從這睡夢中醒來必然有無數的辦法。甚至像Peyote仙人掌或美斯卡靈(一種致幻劑)都可能讓我們對“真實”的虛幻層面有一點模糊的概念。然而藥物無法讓我們全然覺醒,其它原因不說,至少因為這種覺醒要依靠外在元素,一旦致幻劑的藥效消失,經驗也就消失了。假設你正在做一個噩夢,這時只要閃過一個念頭,瞭解自己是在做夢,你就會醒來。而這一閃的火花可能來自夢中。當你在夢中做某些不尋常的事情時,就可能受衝擊而瞭解到你是在睡夢之中。
Peyote仙人掌和美斯卡靈或可藉由顯現心識和想像的力量,而觸發短暫的了悟。藥物造成的迷幻會讓我們暫時地認識到幻相可以如此真實而可信的。然而使用這種藥物是不恰當的,因為它們只能提供不真實的經驗,而且還會傷害身體。相反的,我們應該立志達到全然又究竟的覺醒,不依靠外物。了悟來自內在,對我們才有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習氣、想像和貪著中覺醒。修心和禪定是處理心流最迅速、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如同悉達多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
“是你的執著困住了你”
悉達多完全瞭解,在這個相對世界中,你可以泡杯烏龍茶來喝----他不會說這兒沒有茶,或說茶是空性。如果他要說什麼,那麼,他會提醒我們,茶並非如其所現;舉例說,茶是在熱水中枯卷的葉片。然而,某些茶癡對茶葉迷得過火,配製特殊的混合,創造出類似的“鐵觀音”這種名字,而且一小攝賣到千元之多。對這些人來說,它不只是水中的葉子而已。這也是為何在悉達多教法一千五百年後,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繼承者,對他的學生那洛巴說,不是顯現(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對顯現(外相)的執著困住了你。
從前有一位美貌的女尼叫烏帕拉。有個男子深深地愛戀她,到處跟隨她。他的追求令她很不舒服,想要躲開,這男子卻鍥而不捨。終於有一天,她走到這男子跟前,面對著他,他嚇了一跳。他結巴地說,他愛戀她的眼睛。她毫不猶豫地就把眼睛挖了出來給他。驚嚇之中,他瞭解到我們是多麼容易陷入且迷惑於和合的部分。當他從驚嚇和恐懼中恢復過來,成了她的弟子。
另外一個日本佛教傳說中,有兩位禪宗和尚正準備過河。一位年輕女人請求他們背她過這湍急的水流。這兩個和尚都受過重戒,不可碰觸異性,但其中年長的一位毫不遲疑地將她背了起來下水。抵達彼岸後,他把女子放下,也不交談就走了。幾個時辰後,年輕的和尚忍不住問道,我們不是比丘嗎?為何你背那位女子過河呢?年長的和尚答道,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背著她呢?
在短暫清明的時刻,我們或許可以瞭解抽象概念的空性;譬如美和醜,這些本來就是見仁見智。但對於非抽象的事物,比如需要修理的車子、要付的帳單、威脅健康的高血壓、支援我們又需要我們支援的家人等等,就很難瞭解它們的空性了。我們不願或不能視這些為幻相,是絕對可以瞭解的。但是,執迷於頂級時裝、高級餐飲、名流地位、精英俱樂部會員等這種奢華時,就相當可笑了。許多人縱容自己在每個房間都裝電視,或者將擁有二百支鞋子視為必需。在亮麗的服飾店裡,購買一雙Nike球鞋或Giorgio Armani西裝的願望,已經是遠遠超過維生素需求的本能了。甚至有人在店裡搶購手提包而打起來。商品包裝和市場研究的和合現象是如此地精密算計,使我們變成追求標籤的傻瓜,接受一些完全和材料價值無關的荒唐價碼。甚至從政治的角度上看,我們也完全忘記了童工的問題。
由於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因此對一位注意形象、酷愛 Louis Vuitton的人,很難讓她瞭解對這真皮手提包的迷戀是無自性的,更不用說讓她瞭解這手提包本身無自性。由於大眾文化的不斷強化,資產階級身分和標籤的重要性在我們的心中變得更堅實,也把我們的世界變得更不真實。
除了搜括者和市場天才們的操縱之外,我們還被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等政治制度,“個人權利”這種抽象概念,以及“生存權”、“反墮胎”或“死亡權”等道德立場所推擠拉扯。政治世界中,充滿了這種標籤,而真正領袖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人類有過各種不同的領導人,他們都各有所長,然而人們仍然受苦。也許有一些不錯的政治人物存在,但是為了贏得選舉,他們必須將自己標記為支援同性戀人權或反同性戀人權,即使他們對這些議題並無強烈的感覺。我們常會發現自己不自願地附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以便在這個所謂民主的世界中與人共處。
很久以前,在一個嚴重乾旱的國家,有個備受尊敬的占卜者預言七日之後終將下雨。他的預言實現了,大家都非常高興。他又預言了會有珍寶之雨到來,預言又再度成真。大家都變得又高興又富裕。他的下一個預言說七日後會再下雨,一場詛咒的雨,任何人喝了這雨水的人就會發瘋。
於是國王下令儲存大量的淨水,以免喝到這受詛咒的雨水。但他的子民們沒有儲水的設施。當雨下來後,人們都喝了水而瘋狂了。剩下國王一人是“正常”的,但他卻無法治理瘋狂的子民。無計可施之下,他最後只好也喝下了詛咒的水。為了要統治他們,他必須分享他們的迷惑。
如同環球小姐選美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所做、所想的任何事物,都有是基於一個非常有限的共同邏輯系統。我們非常強調共識。如果大多數人同意某件事物是真實的,通常它就變成正當有效的。當我們看著一個小池塘,我們人類認為它只是個池塘,但對池裡的魚兒來說,這是它們的宇宙。如果我們採取民主的立場,那麼水中族群一定會贏,因為它們比我們這些觀池塘者的數量多得多。多數決不見得永遠都對。糟糕的大賣座影片可以賺得大量的利潤,而一部獨立製作的優秀影片卻只有少數人觀賞。而且由於我們依賴群體思考,這世界通常是被最短視而腐敗的統治者所治理;民主制度只是訴諸於最小公約數而已。
實相:不是寓言,不是魔術,不會致命
對於我們這種心智被實用主義所制約的人,瞭解空性是困難的;因此密勒日巴躲進犛牛角,幾乎總是被說成只是寓言而已。它放不進我們的小腦袋裡,就好像大海放不入井裡一般。從前,井底住了一支蛙。有一天,它遇見一支海邊來的蛙。海蛙說了一大堆海洋的趣事,並且誇耀海洋有多大,但是井蛙不相信。它認為自己的井是世界上最大、最美妙的水體,因為它沒有參考點、沒有經驗、沒有理由不這樣想。於是海蛙帶了井蛙去看海。當井蛙見到海之巨大時,心臟病發作而死。
然而了悟不必是致命的。我們不需要像井蛙一般,面對空性驚嚇而亡。如果海蛙能夠有稍微多點的慈悲心和善巧,也許它可以做一個更好的嚮導,井蛙也不至於嚇死,也許它還會移居到海邊也說不定。而我們也不需要有超自然的天賦才能瞭解空性。這和教育以及願意觀察事物所有的部分以及隱藏的因緣有關。有了這種洞見,我們就會像佈景設計師或攝影助理在看電影。專業者能看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他們看見攝影機如何佈置,以及其他觀眾們不知道的電影技巧,因此對他們而言,這幻相被拆解了。但專業者在看電影的時候,還是可以盡情享受。這就是悉達多超然的幽默。
領帶與情緒的圈套
“蛇與繩索”是佛教說明空性的經典例子。假設有一個膽小鬼叫傑克,他對蛇有恐懼症。傑克走進一個幽暗的房間,看見一條蛇蜷曲在牆角,頓時驚嚇不已。事實上他看到的是一條花紋的亞曼尼領帶,但是由於驚慌,他誤認所見的東西,嚴重到可能把他嚇死的程度--被一條不真實存在的蛇給嚇死。當他認為那是一條蛇的時候,所經歷的痛苦和焦慮,就是佛教徒所說的輪迴(samsara),那是一種心理陷阱。幸運地,傑克的朋友姬兒走進了房間。姬兒沉穩、正常而且知道傑克以為自己看到一條蛇。她可以開燈,跟他解釋這兒並沒有蛇,事實上只是一條領帶。當傑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解放就是佛教徒所說的涅槃(nirvana)--解脫與自由。但傑克的解放是根基於一個謬誤威脅的消除。本來就沒有蛇,本來就沒有任何會造成他受苦的東西。
很重要的是要瞭解,當姬兒開了燈,指出這兒並沒有蛇的時候,她同時也說明了並沒有“蛇之消失”。如果她誠實的話,她不能說蛇現在走了,因為從來就沒有蛇在那兒。她也沒有把蛇變不見,正如悉達多並沒有製造空性一般。這就是悉達多堅持他不能揮揮手就把別人的痛苦祛除的原因。他自己的解脫也不能像某種獎品,分塊贈送或與人共用。他所能做的只是解釋他的經驗,告訴大家其實從頭就沒有痛苦,就好像為我們開燈一般。
當姬兒見到傑克嚇呆時,她有一些選擇。她可以直接地指出這兒並沒有蛇,或者她也可以用善巧方便,將“蛇”引出這個房間。但是假如傑克已經驚嚇到無法分辨蛇和領帶,即使開了燈,而姬兒不善巧的話,她也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她拿了領帶在傑克面前搖晃,他可能心臟病發作而死。但如果姬兒夠善巧,知道傑克被迷惑了,她可以說,是的,我看到蛇了,然後小心地將領帶取出房間,讓傑克暫時感到安全。也許過了一會兒,當他稍事放鬆後,再溫柔地帶他去瞭解事實上從一開始就沒有蛇。
如果傑克根本就沒有進去這個房間,如果根本就沒發生過誤解,那麼整個看見或沒看見蛇的景象就毫無意義了。然而因為他看見了一條蛇,陷於此景象之中;而且由於他被恐懼所癱瘓,就想要有逃離的方法。悉達多的教法就是這種解脫的方式,而他的開示就叫做“法”。“法”有時被稱為一條“神聖”的道路,然而嚴格而說,在佛教中並不存在神性。一條道路就是一個方法或工具,帶領我們從一處到達另一處;在此,“法”就是帶領我們走出無明,抵達無無明的道路。我們用“神聖”或“崇高”的字眼來形容,是因為法的智慧能讓我們從恐懼和痛苦中解脫,而這一般而言,是神的角色。
我們的日常經驗充滿了不確定性,偶爾的歡樂、焦慮,以及似蛇一般纏捲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期待、恐懼、野心,以及普遍的歇斯底里創造了黑暗和陰影,因而讓這條蛇的幻相更加生動。如同膽小鬼傑克般,我們在黑暗房間的各個角落搜尋解答。悉達多教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我們這些膽小鬼,瞭解我們的痛苦和妄想都只是基於幻相而來的。
雖然悉達多不能以揮揮魔杖或某種神力來抹去痛苦,但在開燈這件事情上,他是非常善巧的。他提供了許多道路和方法來發現真相。事實上,在佛教中有成千上萬的道路可循。為何不把它們簡化成一種方法呢?正如不同的疾病需要有不同的藥方一樣,對不同的習氣、文化及態度,不同的方法是必要的。走那一條路,需要看弟子的心態以及上師所具有的善巧而定。悉達多沒有一開始就用空性來驚嚇大家,反而以一般的方式,諸如禪定以及行為規範--做正確的事、勿盜竊、勿妄言等來教導眾多的弟子。根據弟子的本性,他定下了不同程度的出離及苦行,從削髮到不食肉等等。對一開始無法聽聞或瞭解空性的人,以及天性適合苦修的人而言,這些狀似宗教性的嚴格道路很有效。
佛陀的教法:佛法作為安慰劑
有人以為嚴格的規範和善行是佛教的精要,但這只是佛陀善巧而眾多方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他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一開始就瞭解究竟的實相。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想瞭解地獄只是你自己嗔恨的覺受這種概念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概念。佛陀不想讓傑克陷在個人的“地獄”中,但因為傑克是個笨蛋,又不能告訴他去處理自己的覺受和嗔恨心。因此為了他好,佛陀開示了有一個外在的地獄,為了避免淪落該處而被丟在熔漿中煮熟,傑克必須停止縱容自己不善的負面行為和情緒。這類的教導工法在佛教的文化環境中非常普遍;我們常在寺院牆上看到地獄形象的壁畫,其中有燃燒的肉體和恐怖而嚴苛的深淵。這些圖像,根據弟子的程度,可以用直接或象徵的方式去瞭解。
上根器者,了知日常地獄的源頭,亦即我們的痛苦,來自於自己的覺受。他們知道並沒有所謂的審判之日或審判者。當密勒日巴現身於犛牛角中時,瑞瓊巴正邁向成為偉大上師之途。他具足了極大的證量在智力上瞭解空性,而且也有足夠的了悟,能看見密勒日巴在犛牛角內,但他的證悟還不足夠讓他與上師同處於牛角之中,佛陀的最終目標是讓傑克瞭解,如同這些上等的弟子們,除了他自己的嗔恨和無明之外,並沒有地獄道。由於暫時減少了負面的行為,傑克因而能夠轉向,免於糾結於更多的覺受、疑懼和妄想之中。
業(Karma)這個字幾乎和佛教成了同義字。通常它被理解為一種道德系統的報應----惡業與善業。然而,業只是一種因果的法則,不應該與道德或倫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內,沒有任何人對何為負面的、何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標竿。任何促使我們遠離“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這種真理的動機或行為,都可能導致負面的後果,或惡業。任何帶領我們趨近“一切情緒皆苦”這種真理的行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結果,或善業。終究而言,不是要佛陀來審判,只有你自己明瞭行為背後的動機。
在於弟子須菩提討論時,悉達多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四百年之後,偉大的印度教學者龍樹呼應了這句話。在他聞名的佛教哲學論述中,他花了整個章節來“解析佛陀”,他的結論是:究竟上,並無外在存在的佛陀。甚至到今天,我們都常聽到佛教徒這麼說:若在路上見到佛,殺掉他(見佛殺佛)。這當然是一種象徵比喻,他們當然不會殺掉佛。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佛並非一位為時間和空間所局限的外在救世主。
但從另一方面說,曾有名叫悉達多的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被稱為喬達摩佛陀。他曾赤足托缽走在摩揭陀國的街上。這位佛陀曾開示教法,照料病患,甚至到伽毗羅衛國探訪家人,佛教徒對這位肉身佛陀存在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印度,而不是現今的克羅埃西亞並無意義,是由於多少世紀以來,他一直是啟發我們的泉源。他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一系列後續傳承具格師徒的起始者。就是如此而已。然而,對一位精神追尋者而言,啟發即是一切。
悉達多用了許多善巧的方法來啟發大家。有一天,一位比丘見到喬達摩佛陀的袍子上有個破洞,就要幫他縫補,但佛陀拒絕了,還是穿著這件破袍子行走乞食。當他走向一位窮途潦倒的婦人所住的破屋時,比丘們都很困惑,因為她完全沒有食物可以供養。這位婦人見到了佛陀的破袍子,就以所剩的一點線頭要幫佛陀縫補。悉達多同意了,並說她的功德會令她在下一世投生為天界之女王。聽了這個故事,許多人都受啟發而行佈施。
在另一個故事中,悉達多提醒一位屠夫,殺生會導致惡業。但屠夫答道,我只會這一行,這是我的生計啊。悉達多就告訴這位屠夫至少發願在每天日落後,日出前不要殺生。他並不是給這位屠夫在白天殺生的通行證,而是引導他漸漸減少惡行。這些都是佛陀以善巧方便教導佛法的一些例子。他並不是說因為這位可憐的老太婆補了他的袍子,她就可以上天堂,好像他是神一般。而是由於她自己的佈施造成的善報。
你也許會認為這是矛盾的。佛陀自我矛盾,說他不存在,一切皆是空性,然後他又教導了道德和救贖。然而這些方法是必要的,以免嚇走那些尚未準備好,還不能被引薦空性的人。他們用了這些方法,因而變得祥和,易於接受真正的教法,這就如同說那裡是有一條蛇。然後把領帶丟到窗外一般。這些無限的方法就是道路。然而,道路本身終究也需要被拋棄,如同你抵達彼岸時,就得拋棄舟一般。你抵達時必須要下船。在完全證悟的那一刻,你必須拋棄佛教。精神之路是一個暫時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劑。
明瞭的利益:續集
你可能還會想,瞭解空性的益處是什麼?借由瞭解空性,你可以繼續欣賞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卻不會把這些幻相當做真實而產生執著,不會有孩童追逐彩虹時一再的失望。你看穿這些幻相,因而能提醒自己從一開始就是自我創造出來的,也許你還是會被刺激或情緒化、悲傷、氣憤或熱情,但是你會有信心,如同一個看電影的人,可以放下劇情走出戲院,因為他充分瞭解到這只不過是一場電影。你的期待和恐懼至少會稍許淡化,就好像瞭解那條蛇只不過是條蛇而已。
當我們尚未證得空性,當我們不完全領悟一切事物都是幻相時,這世界會看起來非常真切、實在而堅固。我們的期待與恐懼也會變得堅實而無法控制。舉例來說,如果你對自己的家庭有堅實的信念,就會對雙親照顧你這件事有深切的期待。對街上的陌生人你不會有這種想法,他沒有這種義務。
瞭解和合現象以及瞭解空性,能在親情關係中容下一些空間。當你開始瞭解塑造了你雙親的各種經驗,壓力及情況,你對他們的期待會改變,失望也會減少。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只要稍微瞭解相互依存的道理,都會有效地軟化我們對兒女的期待,也可能因而讓他們視為是愛。沒有這種瞭解,我們可能有良善的動機去愛護和照顧兒女,但是我們的期待和要求可能會令他們難以忍受。
相同的,瞭解空性,你會對社會當中,忽而建構,忽而解構的一切裝飾和信仰失去興趣----諸如政治系統、科技、世界經濟、自由社會、聯合國等。
你就會像一個成年人,不再對孩童的遊戲有多大的興趣。這麼多年來,你曾信賴這些機構,而且相信它們成就過去制度之所不能。然而這世界並未變得更安全,更愉快或更安定。
這並不是說你必須遠離社會。瞭解空性並非表示你變得漠不關心;事實上,相反的,你生起了一種責任感和慈悲心。如果傑克在那兒吼叫、失態,叫駡每個人不要將蛇放在屋子裡,而你知道這是來自他的迷惑,就會對他產生同情心。其他人可能不這麼容易原諒他,那麼你就可以試著開一點燈。在粗略的層次上而言,你還是會爭取你個人的權益,繼續上班,在體制內活躍於政治。但當情況改變時,不論是對你有利還是不利,你會有備而來。你不會盲目地相信所有的希望和期待會實現,你也就不會被結果所束縛。
可是許多人常常選擇呆在黑暗中,我們無法看出造就日常生活的幻相,是因為沒有勇氣從我們身處的網路之中掙脫出來,我們以為只要持續前進,就已經、或即將會非常舒適。這就好像困在迷宮中走不出來,我們卻不想去發掘其它不同於慣常路徑的方向。我們不願意冒險,因為我們認為會損失太多。我們害怕如果從空性的觀點來看世界。會被社會遺棄,失去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失去朋友、家庭和工作。
幻相世界的誘惑起不了作用;它被包裝得如此美好,我們被各種訊息所淹沒,諸如:某種肥皂會令我們擁有天堂般的香氣,南灘節食法有許多神奇,民主制度是唯一可行的政府系統,維他命如何增加我們的精力等等。我們很少聽到非片面的實話,即使偶爾有之,也是以極小的字體呈現。想像喬治布希,公開宣告說,美國式的民主在貴國實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如同在電影院裡的孩童,我們被幻相擄獲了。從這兒開始,衍生了我們的虛榮、野心和不安全感。我們愛上了自己創造的幻相,發展出對自己的外表、財富和成就過度的驕慢。好比戴了面具,卻驕傲地認為面具是真實的你。
從前有五百支猴子,其中一支認為自己很聰明。一天夜裡,這支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它很驕傲地告訴所有其它的猴子們,如果我們到湖裡把月亮撈起來,就會成為拯救月亮的英雄。一開始,其它的猴子不相信,但是當它們親眼見到月亮真的掉在湖裡,就決定去把它救起來。它們爬上樹,一支抓著另一支的尾巴,試著去撈起閃閃發光的月亮。就在最後那支猴子即將撈到月亮時,樹枝斷了,猴子全落入湖中。它們不會游泳,全部在水中掙扎,而月亮的倒影也因為波浪而破碎。
我們就像這群猴子一般,渴求名氣與原創力,認為自己善於發現新事物,並且試圖說服同伴們視我們所見,想我們所想,被野心所驅使,想要成為救世主、最聰明的人或最有睿見的人。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小野心,諸如讓一位女性刮目相看;或大野心,諸如登陸火星等。可是一再地,我們總是掉入水中,抓不到任何東西,又不會游泳。
了悟空性的悉達多,對菩提樹下的忘憂草或宮殿裡的絲綢坐墊沒有好惡分別。金線織成的坐墊價值較高,完全是由人類的野心和欲望造作而來的。事實上,山中的隱士也許會覺得忘憂草比較柔軟而乾淨,而且最大的好外是坐壞了也不需要擔心。你不需要對它噴藥,以免貓用爪子去抓它。宮廷生活充滿了這類的“珍品”,需要相當多的維修保養。悉達多是屬於比較喜歡草墊的人,因此他不需要常常回家去補充什麼東西。
我們人類認為心胸寬廣是一種美德。要擴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於令我們舒適或習慣的東西。如果我們有勇氣超越世俗,不被慣常邏輯的界線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們能超越界線,就能瞭解空性是如此可笑地單純。密勒日巴躲進犛牛角不會比某個人戴上手套還令你訝異。我們所要挑戰的,是對慣常邏輯、文法、字母、數學公式的執著。如果能記得這些習慣的和合本性,我們就能斷除它們。它們不是不能破除的,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條件完全正確、資訊適時到位的情況,你可能突然發現所有依賴的工具都不是那麼堅實,它們有彈性、可彎曲。
你的觀點會改變。如果你信任的人告訴你,多年來你厭惡的妻子事實上是財神婆的化身,你從此以後看她的方式都會改變。相同的,如果你在個上好餐館中享用一塊加滿醬汁的可口牛排,津津有味,這時候廚師跑來跟你這事實上是人肉的話,你的經驗會即刻一百八十度翻轉。你的可口概念,變成了嘔吐的概念。
當你從夢見五百頭大象的睡眠中醒來時,不會對這些大象怎麼裝得進我你的臥室感到困惑。因為它們在夢前、夢中和夢醒後都不存在。然而,當你正在夢時,它們可是非常真實的。終有一天我們會了悟,不只是智力上的瞭解,事實上沒有什麼大與小、增與減,這些都是相對的。然後我們就會明瞭,密勒日巴如何進入犛牛角、以及為何阿育王如此的暴君,都會禮敬而降服於此真理之下。
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
悉達多證悟不久,他的話語,我們所稱的“法”(Dharma),開始深入印度各階層的生活。它超越了種姓制度,吸引了大眾,不分貧富。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原是一位殘酷的戰將及暴君,曾經為了鞏固政權,不眨眼地殺害他最親近的親人。然而,甚至連阿育王,最終都在法中找到真理,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並且被認為是在佛教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護持者之一。
由於眾多如阿育王一般的護持者,佛法得以持續興盛,跨出印度疆界,傳播四方。在西元第一世紀左右,距菩提迦耶一千多公里,在西藏的一個叫恰格叉的小村落,另外一位具有非凡潛能的凡人出生了。他的童年境遇悲慘,於是這位迷惑的年輕人學會了巫術。為了報仇,他殺害了數十位親戚及鄰居。事發後他逃亡,遇上了一位叫瑪律巴的農人。瑪律巴是偉大的佛法老師兼大翻譯師,教授了他現象的本然以及生活的方式,如同悉達多所曾教導的一般。這位年輕人被轉化了。他就是密勒日巴,西藏最有名的瑜珈聖者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歌詠和生平故事仍然啟發許許多多的人。他的智慧遺產,歷經老師和弟子代代相傳,直至今日,不曾間斷。
密勒日巴教導我們:悉達多話語不像我們為了消遣或尋求刺激而翻閱的其它哲學論述,讀完就放回書架。佛法事實上是可以實踐、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上的。密勒日巴的第一代弟子中,有位聰慧的學者,叫瑞瓊巴。雖然密勒日巴勸他:修學並重比光是研讀書籍來得重要,瑞瓊巴還是前往了印度,到當時偉大的佛教哲學學院,立志要接受正統的教法。事實上瑞瓊巴也追隨了許多印度大學者及聖者,並且勤奮學習。
多年之後,當他回到西藏,老上師密勒日巴來到一陣空曠的平地迎接他。他們相互問候,正在那兒討論瑞瓊巴的研習時,忽然一陣狂猛的冰雹自天而降,曠野中無處可躲,密勒日巴瞧見地上不遠處有一個犛牛角,馬上就躲到裡面去了----牛角沒有變大,而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在牛角內,密勒日巴吟唱了一首歌,讓瑞瓊巴知道在牛角中,空間還大得很……如果這位弟子了悟空性的話。
你也許會認為密勒日巴的犛牛角只是個童話故事。或者,如果你是容易輕信的那種人,可能會認為那是西藏瑜珈士所表演的一種法術。但這兩者都不是,我們往下讀就會知道。
抓住空性
悉達多征服了魔羅和他的魔軍,證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瞭解我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純粹只是空性,而我們將某種“真實性”附加或標示於其上而已。人們將世界標示或理解為真實,是來自於強烈的個體與集體的習氣----我們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這個習氣如此地強大,而空性的概念對我們而言又是如此地無趣,因此幾乎沒有人願意去追求如同悉達多的了悟。相反地,我們恰如在沙漠中走失的旅人,瞧見遠處有生氣盎然的綠洲,這綠洲只是熱氣在沙上的反射而已,然而,由於絕望、饑渴與期待,這位迷失者把它看作是水。他用盡了力氣,走到那兒,才知道這是海市蜃樓,於是極度失望。
雖然我們不認為自己這麼絕望,而且相信自己是受過教育、正常、清醒的,但是當我們看見及感受一切都是真實存在時,我們的行為就如同那位沙漠中的迷失者。我們急切地想要找到真實的伴侶關係、安全感、表揚、成功,或只是安詳寧靜。我們甚至能抓到與欲望相似的東西。但就像那位迷失者,當我們依賴外在的實體性時,終究會失望。事物並不如其所顯現-----它們是無常的,而且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們像悉達多一樣確實地去分析,就會發現諸如形體、時間、空間、方向、大小等附加的標籤,都很容易被解構。悉達多了悟到,甚至自我都只存在於相對的層次,恰如海市蜃樓一般。他的體悟,終止了期待、失望與痛苦的迴圈。在證悟的時刻,他自忖,我已找到了一條深奧、安詳、非極端、清晰、滿願又有如甘露一般之道。
然而,如果我想表達它,如果我想教給他人,沒有人有能力聽聞瞭解。因此我將留在林中,安住於此祥和狀態之中。據說,天王因陀羅和梵天聽到了悉達多的計畫,現身懇求他不要退隱林中,請他為眾人說法。他們說,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瞭解你所有的教法,但是有少數的人可能會瞭解,能幫助這些少數的人,就非常值得了。
悉達多尊重他們的請求,於是出發前往瓦勒那西(Varanasi)。在當時,恒河邊上的瓦勒那西附近的鹿野苑,遇見了當初由於他破了誓言,喝了蘇佳達供養的羊奶而離他而去的夥伴們。他們看到了悉達多遠遠走來,就共同決定不理會他,不跟他打招呼,更不用說站起來對他頂禮。他們譏諷說,那個騙徒來了。
然而,對一位如悉達多一般了悟空性者,諸如讚譽及批評、尊重及藐視,好與壞的概念全都不重要。這些都是薄弱的注解,因此不需要認為它們是實在的而加以反應。因此悉達多完全不自負、不遲疑、也不驕慢地走近他們。由於他毫無自我意識,步伐如此莊嚴,這五位禪修者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悉達多於彼時彼地,給了第一個開示,而這些過去的同修,則成為他的首批弟子。
我們有限的邏輯
悉達多信為教法不易,是千真萬確的。在這個被貪婪、驕慢和物質主義所驅動的世界城,即使只是教導愛、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則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究竟實相。我們被短暫的想法所困,被現實性所囿限。對我們而言,能夠掌握而且即刻有用的東西,才值得我們投下時間和精力。以這種條件看來,佛陀所定義的空性似乎完全無用。我們可能會這麼想----思索現象世界的無常及空性有什麼益處?空性能帶來什麼利益?
以有限的理性,我們對什麼是有道理的,什麼是有意義的,有一套定論----而空性卻超越了這個限制。這似乎是由於人的心智以一種不恰當的邏輯系統在運作,因此縱然同時有著無數其他邏輯系統可供使用,空性還是無法裝進我們的腦袋。我們的操作是總以為這一刻之前有數千年的歷史,而假如有人告訴我們整個人類進化就在啜一口咖啡的瞬間發生,我們就無法瞭解。
同樣的,當讀到佛教經典上說地獄的一天等同於五百年,我們會想這些宗教家試圖恐嚇我們順服而已。然而,想像和你的摯愛共度一周的假期----時間像彈指般就消逝了。而與流氓強姦犯一同關在牢裡一夜,就像度日如年。如此去感受,時間也許就不那麼確定了。
有些人可能容許一點點未知進入我們的思維系統,給予神通、直覺、鬼魂、靈性伴侶一些空間,但是我們絕大部分依賴黑白分明、有科學基礎的邏輯。有少數所謂的“天才”可能有勇氣或技藝來超越習俗,而只要他們的觀點不是太過分,還可能用藝術家之名得到認同,像達利(Dali)等人。還有一些聞名的瑜珈士,他們故意逾越一點點,因而被尊為“神聖的狂人”。但若你真正超越了能被接受的範圍太遠,如果你完全接納空性,人們很可能認為你不正常,瘋狂及不理性。
然而,悉達多並非不理性,他只是明確地指出一般的、理性的思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或不願超越我們自己的舒適區去瞭解。用昨日、今日、明日這種線性的概念來操作,比如說“時間是相對的”,來得實用得多。我們沒有被設定成這麼想的:我能不改變大小或形狀而進入那犛牛角。我們不能破除大和小的概念;相反的,我們一直被世代傳下來的安全而狹隘的觀點所局限。然而,當這些觀點被審視時,卻都站不住腳。舉例來說,這個世界如此依賴的線性時間觀念,無法說明時間沒有真正的起始也沒有終止的事實。
我們用這種充其量只能說是不準確的理性,將事物度量或標示為真實存在的。在我們認證的過程中,功能、延續性及共識這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認為如果某個事物有功能----舉例來說,你的手似乎有拿著這本書的功能----那麼它一定以一種恆常,究竟、有效的方式存在。一支手的照片就不能有相同的功能,所以我們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手。類似的,如果某個東西似乎有個持續的品質----例如我們昨日見到一座山,而今天它還在那兒----我們確信它是“真的”,而且明天,後天還會在那兒。而當其他人確認他們也見到同樣的東西時,我們就更加確信它們是真實存在的。
當然,我們並非隨時隨地都有有意識地在推論、確認、標示事物的真實存在----這是在我真實存在的手中的一本真實存在的書----我們是在潛意識相信這世界確實存在之下來操作,而這影響了我們日常生活每一刻的思想及感受。只有在極少的狀況下,當我們照鏡子或看到海市蜃樓時,才認為有些東西只是表象而已。鏡中並無血肉、海市蜃樓中並沒有水。我們“知道”它們不是真的,它們沒有本具存在的本質。這一類的理解,本來可能帶我們更深入,但我們只停留在理性心智所允許的範疇而已。
因此當我們聽到一個人不改變尺寸,就可容入犛牛角中時,我們沒有太多選擇-----我們可以很“理性”,認為這根本不可能而駁斥它;或者我們引用某種對法術的神秘信仰或盲目崇拜而說,當然,密勒日巴是多麼偉大的瑜珈行者,當然他能這麼做,甚至還不只是這些呢。這兩種見解都是扭曲的,因為否認是一種低估,而盲信則是一種高估。
昨日之河流:接受部分邏輯
經由不停的思索,對於這些慣用的預測、理性化及貼標籤,悉達多清晰地看到了它們的錯誤。當然,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習慣是行得通的----我們的世界似乎是根據這些習慣在運作。當我們人類談到某個東西真正而確實存在時,會說它是確定、非想像、真實、可證明、不改變而且無條件的。當然,某些東西我們說它會改變。花苞開成一朵花,當它在改變時,我們仍然認為它是一朵真實存在的花。這種成長和改變,是我們對花之本性所具有的固定概念中的一部分。如果它變得恆常不變,我們反而會訝異。因此在這個觀點上,我們對改變的預期是不變的。
一條河,水在流,永遠在變,然而我們仍然稱它為河流。如果一年之後我們再度造訪,會認為它是同一條河。但它是如何相同的呢?如果我們單獨挑出一個面向或特性,這相同性就不成立了。水不同了,地球在銀河中轉動的位置也不同了,樹葉已落,新葉又長出來了----剩下的只是一個相似於我們上次見到的河流表象而已。以“表象”作為“真實”的基礎是相當不可靠的。
經由簡單的分析,就能顯示出我們一般對所謂真實的基礎,都只是一些模糊的概括和假設。雖然悉達多也使用一般人定義“真實”時所用的字眼----非想像的、確定的、不改變的、無條件的----但他更精確地使用這些字眼,而非概括性的。在他的觀點上,不改變必然意指在所有的方面都不改變,甚至經過徹底的分析後,仍然絕無例外。
我們一般人對真實的定義來自於不完整的分析,如果分析帶來了令人舒服的答案,如果它給了我們所想像的,我們就不再深入了。這真的是個三明治嗎?答案,如果它給了我們所想要的,我們就不再深入了。這真的是個三明治嗎?這嚐起來像三明治,因此我吃了。分析就停在此處。一個男孩在尋找伴侶,見到一個女孩,她看起來蠻漂亮的,於是他停止分析,就上前接觸了。失望因而無法避免。悉達多的分析卻持續深入,直到三明治和女孩都只是原子,甚至連原子都無法存在於他的分析中。終究什麼都沒有找到,他於是免除了失望。
悉達多發現,要確定某個東西真實存在的唯一辦法,就是證明它獨立存在,而且不需要詮釋、不能造作或不會改變。對悉達多而言,我們日常生活上一切似乎能作用的機制,不論是身體的、情感的及概念的,都是由不穩固、不恆常的部分所聚合而成,因此它們隨時都在改變。我們可以在慣常的世界中瞭解這個論點。舉例來說,你可以說你在鏡中反射的影像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他需要依賴你站在鏡子前面才行。類似的,事物要真實或獨立地存在,就不能被製作或被創造的,因為這要依賴製造者。
我們看著一個火圈,毫無疑問地能瞭解它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我們能接受,只要所有的部分都一起正常運作,它就真的是一個火圈…..至少在目前是。但是為什麼對手裡拿著的書或身體躺著的書或身體躺著的床,我們就不能這樣想呢?它看起來像本書,其他人也視它為一本書,它的作用是一本書;但當你分析它時,也可能應用這個“在目前是”的原則。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覺受都是“在目前是”。事物目前顯現出存在,我們就是沒有勇氣或意志,如此地看待事物。加上由於我們沒有以部分看待事物的智慧,便將就地視它們為整體。
如果孔雀身上的羽毛都被撥光了,它就不再令我們驚歎了。然而,我們並不熱切地想降服於這種世界觀。這就好像捲曲在床上做好夢,略微地知道自己在做夢,卻不想醒來一樣。或者像是看到美麗的彩虹,怕它消失而不想走近一般。有醒來的勇氣,並且加以檢視,就是佛教徒所說的出離心。與一般的信仰相反,佛教的出離不是自我懲罰或禁欲主義。悉達多願意,而且能夠見到我們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標籤附加在並不真實存在的現象上而已。經由此,他覺醒了。
佛陀不是被虐待狂
許多對佛陀的教法不甚瞭解的人,認為佛教是病態的,他們認為佛教徒否定快樂,只想到痛苦。他們設想佛教徒排斥美麗及身體的享受,因為這些是誘惑;佛教徒應該是純淨而節制的。事實上,在悉達多的教法中,並不特別反對美麗和享樂甚於其它的任何概念--只要我們不認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悉達多的一位在家弟子,是一位戰士,名叫文殊師利,以機智和狡黠聞名。文殊師利的弟子中,有位非常用功而且備受尊敬的比丘,以修行“不淨觀”著稱。”不淨觀”是給貪愛重,欲念盛的人所設計的修行。修這個法,要觀想所有的人都是由血管、軟骨、腸子等等所組成的。有一次,文殊師利決定以他的超自然能力來試煉這位勤奮的比丘。他將自己化身為一位美麗的仙女,來到比丘面前誘惑他。一時之間,這位好比丘保持端莊,一點也不動。
但文殊師利使出了難以抗拒的誘惑力,於是比丘被她迷住了。比丘自己很驚訝,因為多年的禪定修行以來,他曾成功地抗拒了一些當地最美麗的女人。比丘既驚恐,又對自己失望,於是開始逃跑。但仙女文殊一直追逐他,直到他筋疲力盡,倒在地上。當這位誘人的女士靠近時,他想,完了,這美麗的女郎要擁抱我了。他緊閉雙眼等著,但什麼也沒發生。當他終於張開眼睛時,仙女化為碎片,文殊師利笑著出現。想像某人美麗是一個概念,他說道,執著於這個概念就會限制你,將你捆綁成結,而且禁錮你;然而如果你想像某人是醜陋的,那也是一個概念,也會綁住你。
年復一年,我們花大筆金錢來讓自己和環周遭的事物境變得更吸引人。但什麼是美麗?我們會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但數以百萬計的人,觀賞環球小姐選美大會,卻根據評審團來告訴我們誰是全宇宙最美麗的人。這十位左右的評審團員基本上給了我們美麗的終究定義。當然,每次一定會有人有異議,因為在全宇宙中,他們顯然忽略了新幾內亞的美女,以及在拉長的脖子上帶著環扣,優雅的非洲部落女子們。
如果悉達多觀賞環球小姐選美大會,他會看到全然不同的一種究竟的美麗。在他的眼裡,帶上后冠的那位不可能是究竟的美人,因為她的美貌依賴於觀賞者。根據悉達多的分析,如果她是真正的美麗,就不會需要選美大會,因為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同意她是究竟的美人。而且如果她是真正美麗的話,就不能有一刻稍微不是那麼美麗。在她打哈欠、打鼾、流口水、蹲馬桶或年老的時候,她都必須是美麗的,她必須永遠美麗。
悉達多不會認為某位候選人比其它的更美或更不美。相反的,他眼裡所有的女人都是非關美麗或醜陋的。他所見的美麗,是在任何一位佳麗所可能被審視的百千萬種觀點之中。在宇宙中的無數觀點中,一定有些人是嫉妒的,有些人視她為愛人、女兒、姊妹、母親、朋友、仇敵。對只鱷魚來說,她是食物,對寄生蟲來說,她是主人。對悉達多而言,這種多樣序列的本身,就是令人驚歎的美麗。設若某人是真實而究竟美麗的話,就會固定如此而且僅止如此。所有的晚禮服及泳裝、燈光及唇膏,都將沒有必要。也正因如此,我們有選美大會的展現,而且在目前,這些景象是美麗的,如同我們現在已經熟悉的那個和合而無常的火圈一般。
相對真理:有“某種程度”的存在
在佛教哲學中,一切為心所覺受之事物,在心未覺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於心。它不獨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實存在。但這並不表示它沒有某種程度的存在。佛教徒稱這覺受世界為“相對真理”--這是被我們凡夫心度量而且標示的真理。要認定為“究竟”,真理必須非造作而成,它不能是想像的產物,而且必須不依靠詮釋。
雖然悉達多證悟了空性,但空性並不是由他或任何人所製造的。空性不是悉達多獲得天啟的結果,也不是為了讓人們快樂所發展出來的理論。不論悉達多開示與否,空性即是如此。我們甚至不能說它一直都是如此,因為它超越時間,而且不具形式。空性也不應被解釋為存在的否定(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說這個相對的世界不存在),因為要否定某個事物,你就要先承認有某個東西可以被否定才行。空性也不會消除我們日常的經驗。
悉達多從來沒說過有什麼可以取代我們所覺受的更壯麗、更美好、更純粹或更神聖的東西。他也不是虛無主義者,否定世間存在事物的顯現與功能。他並沒有否定彩虹的顯現,他也不是說根本沒有那杯茶。我們能享受經驗,但僅僅由於能夠經驗某事,並不代表它就是真實存在的。悉達多只是建議我們檢視自己的經驗,而且思惟它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幻相,如同白日夢一般。
如果有人要你展開雙臂飛翔,你會說我不能飛。因為在我們相對世界的經驗中,飛翔實質上是不可能的,就好像躲進犛牛角一樣。但是,假設你在睡眠中夢見自己在空中飛翔,如果在夢中有人說,人類不能飛翔,你會說,可以啊,你看!然後你會飛走。悉達多會同意這兩種情況--當你醒著時,你不能飛;而當你睡著時,你能飛。這道理是在於因緣是否具足;要能飛翔的一個緣,是睡眠。當你沒有它,你就不能飛,有了它,你就能飛。假設你夢見你能飛,而醒來後還繼續相信你能飛,那就麻煩了。你會掉下來,而且會失望。悉達多說,即使在相對世界中醒著,我們還是在無明中沉睡,如同在他出走那夜的宮女一般。恰當的因緣聚合時,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現。但當因緣消散,顯現也就停止。
悉達多將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經驗視如一場夢,他發現我們的習性執著於此夢幻般相對世界的顯現,認為它是真實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慮的無盡迴圈之中。我們深沉於睡眠之中,如同桑蠶在繭中冬眠。依據我們的投射、想像、期待、恐懼和迷惑,編織出一個現實。我們的繭變得非常堅實而綿密。我們的想像對自己來說是如此地真實,因而困在繭中,無法脫身。然而,只要瞭解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想像,就能讓自己解脫。
要從這睡夢中醒來必然有無數的辦法。甚至像Peyote仙人掌或美斯卡靈(一種致幻劑)都可能讓我們對“真實”的虛幻層面有一點模糊的概念。然而藥物無法讓我們全然覺醒,其它原因不說,至少因為這種覺醒要依靠外在元素,一旦致幻劑的藥效消失,經驗也就消失了。假設你正在做一個噩夢,這時只要閃過一個念頭,瞭解自己是在做夢,你就會醒來。而這一閃的火花可能來自夢中。當你在夢中做某些不尋常的事情時,就可能受衝擊而瞭解到你是在睡夢之中。
Peyote仙人掌和美斯卡靈或可藉由顯現心識和想像的力量,而觸發短暫的了悟。藥物造成的迷幻會讓我們暫時地認識到幻相可以如此真實而可信的。然而使用這種藥物是不恰當的,因為它們只能提供不真實的經驗,而且還會傷害身體。相反的,我們應該立志達到全然又究竟的覺醒,不依靠外物。了悟來自內在,對我們才有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習氣、想像和貪著中覺醒。修心和禪定是處理心流最迅速、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如同悉達多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
“是你的執著困住了你”
悉達多完全瞭解,在這個相對世界中,你可以泡杯烏龍茶來喝----他不會說這兒沒有茶,或說茶是空性。如果他要說什麼,那麼,他會提醒我們,茶並非如其所現;舉例說,茶是在熱水中枯卷的葉片。然而,某些茶癡對茶葉迷得過火,配製特殊的混合,創造出類似的“鐵觀音”這種名字,而且一小攝賣到千元之多。對這些人來說,它不只是水中的葉子而已。這也是為何在悉達多教法一千五百年後,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繼承者,對他的學生那洛巴說,不是顯現(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對顯現(外相)的執著困住了你。
從前有一位美貌的女尼叫烏帕拉。有個男子深深地愛戀她,到處跟隨她。他的追求令她很不舒服,想要躲開,這男子卻鍥而不捨。終於有一天,她走到這男子跟前,面對著他,他嚇了一跳。他結巴地說,他愛戀她的眼睛。她毫不猶豫地就把眼睛挖了出來給他。驚嚇之中,他瞭解到我們是多麼容易陷入且迷惑於和合的部分。當他從驚嚇和恐懼中恢復過來,成了她的弟子。
另外一個日本佛教傳說中,有兩位禪宗和尚正準備過河。一位年輕女人請求他們背她過這湍急的水流。這兩個和尚都受過重戒,不可碰觸異性,但其中年長的一位毫不遲疑地將她背了起來下水。抵達彼岸後,他把女子放下,也不交談就走了。幾個時辰後,年輕的和尚忍不住問道,我們不是比丘嗎?為何你背那位女子過河呢?年長的和尚答道,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背著她呢?
在短暫清明的時刻,我們或許可以瞭解抽象概念的空性;譬如美和醜,這些本來就是見仁見智。但對於非抽象的事物,比如需要修理的車子、要付的帳單、威脅健康的高血壓、支援我們又需要我們支援的家人等等,就很難瞭解它們的空性了。我們不願或不能視這些為幻相,是絕對可以瞭解的。但是,執迷於頂級時裝、高級餐飲、名流地位、精英俱樂部會員等這種奢華時,就相當可笑了。許多人縱容自己在每個房間都裝電視,或者將擁有二百支鞋子視為必需。在亮麗的服飾店裡,購買一雙Nike球鞋或Giorgio Armani西裝的願望,已經是遠遠超過維生素需求的本能了。甚至有人在店裡搶購手提包而打起來。商品包裝和市場研究的和合現象是如此地精密算計,使我們變成追求標籤的傻瓜,接受一些完全和材料價值無關的荒唐價碼。甚至從政治的角度上看,我們也完全忘記了童工的問題。
由於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因此對一位注意形象、酷愛 Louis Vuitton的人,很難讓她瞭解對這真皮手提包的迷戀是無自性的,更不用說讓她瞭解這手提包本身無自性。由於大眾文化的不斷強化,資產階級身分和標籤的重要性在我們的心中變得更堅實,也把我們的世界變得更不真實。
除了搜括者和市場天才們的操縱之外,我們還被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等政治制度,“個人權利”這種抽象概念,以及“生存權”、“反墮胎”或“死亡權”等道德立場所推擠拉扯。政治世界中,充滿了這種標籤,而真正領袖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人類有過各種不同的領導人,他們都各有所長,然而人們仍然受苦。也許有一些不錯的政治人物存在,但是為了贏得選舉,他們必須將自己標記為支援同性戀人權或反同性戀人權,即使他們對這些議題並無強烈的感覺。我們常會發現自己不自願地附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以便在這個所謂民主的世界中與人共處。
很久以前,在一個嚴重乾旱的國家,有個備受尊敬的占卜者預言七日之後終將下雨。他的預言實現了,大家都非常高興。他又預言了會有珍寶之雨到來,預言又再度成真。大家都變得又高興又富裕。他的下一個預言說七日後會再下雨,一場詛咒的雨,任何人喝了這雨水的人就會發瘋。
於是國王下令儲存大量的淨水,以免喝到這受詛咒的雨水。但他的子民們沒有儲水的設施。當雨下來後,人們都喝了水而瘋狂了。剩下國王一人是“正常”的,但他卻無法治理瘋狂的子民。無計可施之下,他最後只好也喝下了詛咒的水。為了要統治他們,他必須分享他們的迷惑。
如同環球小姐選美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所做、所想的任何事物,都有是基於一個非常有限的共同邏輯系統。我們非常強調共識。如果大多數人同意某件事物是真實的,通常它就變成正當有效的。當我們看著一個小池塘,我們人類認為它只是個池塘,但對池裡的魚兒來說,這是它們的宇宙。如果我們採取民主的立場,那麼水中族群一定會贏,因為它們比我們這些觀池塘者的數量多得多。多數決不見得永遠都對。糟糕的大賣座影片可以賺得大量的利潤,而一部獨立製作的優秀影片卻只有少數人觀賞。而且由於我們依賴群體思考,這世界通常是被最短視而腐敗的統治者所治理;民主制度只是訴諸於最小公約數而已。
實相:不是寓言,不是魔術,不會致命
對於我們這種心智被實用主義所制約的人,瞭解空性是困難的;因此密勒日巴躲進犛牛角,幾乎總是被說成只是寓言而已。它放不進我們的小腦袋裡,就好像大海放不入井裡一般。從前,井底住了一支蛙。有一天,它遇見一支海邊來的蛙。海蛙說了一大堆海洋的趣事,並且誇耀海洋有多大,但是井蛙不相信。它認為自己的井是世界上最大、最美妙的水體,因為它沒有參考點、沒有經驗、沒有理由不這樣想。於是海蛙帶了井蛙去看海。當井蛙見到海之巨大時,心臟病發作而死。
然而了悟不必是致命的。我們不需要像井蛙一般,面對空性驚嚇而亡。如果海蛙能夠有稍微多點的慈悲心和善巧,也許它可以做一個更好的嚮導,井蛙也不至於嚇死,也許它還會移居到海邊也說不定。而我們也不需要有超自然的天賦才能瞭解空性。這和教育以及願意觀察事物所有的部分以及隱藏的因緣有關。有了這種洞見,我們就會像佈景設計師或攝影助理在看電影。專業者能看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他們看見攝影機如何佈置,以及其他觀眾們不知道的電影技巧,因此對他們而言,這幻相被拆解了。但專業者在看電影的時候,還是可以盡情享受。這就是悉達多超然的幽默。
領帶與情緒的圈套
“蛇與繩索”是佛教說明空性的經典例子。假設有一個膽小鬼叫傑克,他對蛇有恐懼症。傑克走進一個幽暗的房間,看見一條蛇蜷曲在牆角,頓時驚嚇不已。事實上他看到的是一條花紋的亞曼尼領帶,但是由於驚慌,他誤認所見的東西,嚴重到可能把他嚇死的程度--被一條不真實存在的蛇給嚇死。當他認為那是一條蛇的時候,所經歷的痛苦和焦慮,就是佛教徒所說的輪迴(samsara),那是一種心理陷阱。幸運地,傑克的朋友姬兒走進了房間。姬兒沉穩、正常而且知道傑克以為自己看到一條蛇。她可以開燈,跟他解釋這兒並沒有蛇,事實上只是一條領帶。當傑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解放就是佛教徒所說的涅槃(nirvana)--解脫與自由。但傑克的解放是根基於一個謬誤威脅的消除。本來就沒有蛇,本來就沒有任何會造成他受苦的東西。
很重要的是要瞭解,當姬兒開了燈,指出這兒並沒有蛇的時候,她同時也說明了並沒有“蛇之消失”。如果她誠實的話,她不能說蛇現在走了,因為從來就沒有蛇在那兒。她也沒有把蛇變不見,正如悉達多並沒有製造空性一般。這就是悉達多堅持他不能揮揮手就把別人的痛苦祛除的原因。他自己的解脫也不能像某種獎品,分塊贈送或與人共用。他所能做的只是解釋他的經驗,告訴大家其實從頭就沒有痛苦,就好像為我們開燈一般。
當姬兒見到傑克嚇呆時,她有一些選擇。她可以直接地指出這兒並沒有蛇,或者她也可以用善巧方便,將“蛇”引出這個房間。但是假如傑克已經驚嚇到無法分辨蛇和領帶,即使開了燈,而姬兒不善巧的話,她也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她拿了領帶在傑克面前搖晃,他可能心臟病發作而死。但如果姬兒夠善巧,知道傑克被迷惑了,她可以說,是的,我看到蛇了,然後小心地將領帶取出房間,讓傑克暫時感到安全。也許過了一會兒,當他稍事放鬆後,再溫柔地帶他去瞭解事實上從一開始就沒有蛇。
如果傑克根本就沒有進去這個房間,如果根本就沒發生過誤解,那麼整個看見或沒看見蛇的景象就毫無意義了。然而因為他看見了一條蛇,陷於此景象之中;而且由於他被恐懼所癱瘓,就想要有逃離的方法。悉達多的教法就是這種解脫的方式,而他的開示就叫做“法”。“法”有時被稱為一條“神聖”的道路,然而嚴格而說,在佛教中並不存在神性。一條道路就是一個方法或工具,帶領我們從一處到達另一處;在此,“法”就是帶領我們走出無明,抵達無無明的道路。我們用“神聖”或“崇高”的字眼來形容,是因為法的智慧能讓我們從恐懼和痛苦中解脫,而這一般而言,是神的角色。
我們的日常經驗充滿了不確定性,偶爾的歡樂、焦慮,以及似蛇一般纏捲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期待、恐懼、野心,以及普遍的歇斯底里創造了黑暗和陰影,因而讓這條蛇的幻相更加生動。如同膽小鬼傑克般,我們在黑暗房間的各個角落搜尋解答。悉達多教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我們這些膽小鬼,瞭解我們的痛苦和妄想都只是基於幻相而來的。
雖然悉達多不能以揮揮魔杖或某種神力來抹去痛苦,但在開燈這件事情上,他是非常善巧的。他提供了許多道路和方法來發現真相。事實上,在佛教中有成千上萬的道路可循。為何不把它們簡化成一種方法呢?正如不同的疾病需要有不同的藥方一樣,對不同的習氣、文化及態度,不同的方法是必要的。走那一條路,需要看弟子的心態以及上師所具有的善巧而定。悉達多沒有一開始就用空性來驚嚇大家,反而以一般的方式,諸如禪定以及行為規範--做正確的事、勿盜竊、勿妄言等來教導眾多的弟子。根據弟子的本性,他定下了不同程度的出離及苦行,從削髮到不食肉等等。對一開始無法聽聞或瞭解空性的人,以及天性適合苦修的人而言,這些狀似宗教性的嚴格道路很有效。
佛陀的教法:佛法作為安慰劑
有人以為嚴格的規範和善行是佛教的精要,但這只是佛陀善巧而眾多方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他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一開始就瞭解究竟的實相。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想瞭解地獄只是你自己嗔恨的覺受這種概念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概念。佛陀不想讓傑克陷在個人的“地獄”中,但因為傑克是個笨蛋,又不能告訴他去處理自己的覺受和嗔恨心。因此為了他好,佛陀開示了有一個外在的地獄,為了避免淪落該處而被丟在熔漿中煮熟,傑克必須停止縱容自己不善的負面行為和情緒。這類的教導工法在佛教的文化環境中非常普遍;我們常在寺院牆上看到地獄形象的壁畫,其中有燃燒的肉體和恐怖而嚴苛的深淵。這些圖像,根據弟子的程度,可以用直接或象徵的方式去瞭解。
上根器者,了知日常地獄的源頭,亦即我們的痛苦,來自於自己的覺受。他們知道並沒有所謂的審判之日或審判者。當密勒日巴現身於犛牛角中時,瑞瓊巴正邁向成為偉大上師之途。他具足了極大的證量在智力上瞭解空性,而且也有足夠的了悟,能看見密勒日巴在犛牛角內,但他的證悟還不足夠讓他與上師同處於牛角之中,佛陀的最終目標是讓傑克瞭解,如同這些上等的弟子們,除了他自己的嗔恨和無明之外,並沒有地獄道。由於暫時減少了負面的行為,傑克因而能夠轉向,免於糾結於更多的覺受、疑懼和妄想之中。
業(Karma)這個字幾乎和佛教成了同義字。通常它被理解為一種道德系統的報應----惡業與善業。然而,業只是一種因果的法則,不應該與道德或倫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內,沒有任何人對何為負面的、何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標竿。任何促使我們遠離“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這種真理的動機或行為,都可能導致負面的後果,或惡業。任何帶領我們趨近“一切情緒皆苦”這種真理的行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結果,或善業。終究而言,不是要佛陀來審判,只有你自己明瞭行為背後的動機。
在於弟子須菩提討論時,悉達多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四百年之後,偉大的印度教學者龍樹呼應了這句話。在他聞名的佛教哲學論述中,他花了整個章節來“解析佛陀”,他的結論是:究竟上,並無外在存在的佛陀。甚至到今天,我們都常聽到佛教徒這麼說:若在路上見到佛,殺掉他(見佛殺佛)。這當然是一種象徵比喻,他們當然不會殺掉佛。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佛並非一位為時間和空間所局限的外在救世主。
但從另一方面說,曾有名叫悉達多的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被稱為喬達摩佛陀。他曾赤足托缽走在摩揭陀國的街上。這位佛陀曾開示教法,照料病患,甚至到伽毗羅衛國探訪家人,佛教徒對這位肉身佛陀存在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印度,而不是現今的克羅埃西亞並無意義,是由於多少世紀以來,他一直是啟發我們的泉源。他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一系列後續傳承具格師徒的起始者。就是如此而已。然而,對一位精神追尋者而言,啟發即是一切。
悉達多用了許多善巧的方法來啟發大家。有一天,一位比丘見到喬達摩佛陀的袍子上有個破洞,就要幫他縫補,但佛陀拒絕了,還是穿著這件破袍子行走乞食。當他走向一位窮途潦倒的婦人所住的破屋時,比丘們都很困惑,因為她完全沒有食物可以供養。這位婦人見到了佛陀的破袍子,就以所剩的一點線頭要幫佛陀縫補。悉達多同意了,並說她的功德會令她在下一世投生為天界之女王。聽了這個故事,許多人都受啟發而行佈施。
在另一個故事中,悉達多提醒一位屠夫,殺生會導致惡業。但屠夫答道,我只會這一行,這是我的生計啊。悉達多就告訴這位屠夫至少發願在每天日落後,日出前不要殺生。他並不是給這位屠夫在白天殺生的通行證,而是引導他漸漸減少惡行。這些都是佛陀以善巧方便教導佛法的一些例子。他並不是說因為這位可憐的老太婆補了他的袍子,她就可以上天堂,好像他是神一般。而是由於她自己的佈施造成的善報。
你也許會認為這是矛盾的。佛陀自我矛盾,說他不存在,一切皆是空性,然後他又教導了道德和救贖。然而這些方法是必要的,以免嚇走那些尚未準備好,還不能被引薦空性的人。他們用了這些方法,因而變得祥和,易於接受真正的教法,這就如同說那裡是有一條蛇。然後把領帶丟到窗外一般。這些無限的方法就是道路。然而,道路本身終究也需要被拋棄,如同你抵達彼岸時,就得拋棄舟一般。你抵達時必須要下船。在完全證悟的那一刻,你必須拋棄佛教。精神之路是一個暫時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劑。
明瞭的利益:續集
你可能還會想,瞭解空性的益處是什麼?借由瞭解空性,你可以繼續欣賞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卻不會把這些幻相當做真實而產生執著,不會有孩童追逐彩虹時一再的失望。你看穿這些幻相,因而能提醒自己從一開始就是自我創造出來的,也許你還是會被刺激或情緒化、悲傷、氣憤或熱情,但是你會有信心,如同一個看電影的人,可以放下劇情走出戲院,因為他充分瞭解到這只不過是一場電影。你的期待和恐懼至少會稍許淡化,就好像瞭解那條蛇只不過是條蛇而已。
當我們尚未證得空性,當我們不完全領悟一切事物都是幻相時,這世界會看起來非常真切、實在而堅固。我們的期待與恐懼也會變得堅實而無法控制。舉例來說,如果你對自己的家庭有堅實的信念,就會對雙親照顧你這件事有深切的期待。對街上的陌生人你不會有這種想法,他沒有這種義務。
瞭解和合現象以及瞭解空性,能在親情關係中容下一些空間。當你開始瞭解塑造了你雙親的各種經驗,壓力及情況,你對他們的期待會改變,失望也會減少。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只要稍微瞭解相互依存的道理,都會有效地軟化我們對兒女的期待,也可能因而讓他們視為是愛。沒有這種瞭解,我們可能有良善的動機去愛護和照顧兒女,但是我們的期待和要求可能會令他們難以忍受。
相同的,瞭解空性,你會對社會當中,忽而建構,忽而解構的一切裝飾和信仰失去興趣----諸如政治系統、科技、世界經濟、自由社會、聯合國等。
你就會像一個成年人,不再對孩童的遊戲有多大的興趣。這麼多年來,你曾信賴這些機構,而且相信它們成就過去制度之所不能。然而這世界並未變得更安全,更愉快或更安定。
這並不是說你必須遠離社會。瞭解空性並非表示你變得漠不關心;事實上,相反的,你生起了一種責任感和慈悲心。如果傑克在那兒吼叫、失態,叫駡每個人不要將蛇放在屋子裡,而你知道這是來自他的迷惑,就會對他產生同情心。其他人可能不這麼容易原諒他,那麼你就可以試著開一點燈。在粗略的層次上而言,你還是會爭取你個人的權益,繼續上班,在體制內活躍於政治。但當情況改變時,不論是對你有利還是不利,你會有備而來。你不會盲目地相信所有的希望和期待會實現,你也就不會被結果所束縛。
可是許多人常常選擇呆在黑暗中,我們無法看出造就日常生活的幻相,是因為沒有勇氣從我們身處的網路之中掙脫出來,我們以為只要持續前進,就已經、或即將會非常舒適。這就好像困在迷宮中走不出來,我們卻不想去發掘其它不同於慣常路徑的方向。我們不願意冒險,因為我們認為會損失太多。我們害怕如果從空性的觀點來看世界。會被社會遺棄,失去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失去朋友、家庭和工作。
幻相世界的誘惑起不了作用;它被包裝得如此美好,我們被各種訊息所淹沒,諸如:某種肥皂會令我們擁有天堂般的香氣,南灘節食法有許多神奇,民主制度是唯一可行的政府系統,維他命如何增加我們的精力等等。我們很少聽到非片面的實話,即使偶爾有之,也是以極小的字體呈現。想像喬治布希,公開宣告說,美國式的民主在貴國實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如同在電影院裡的孩童,我們被幻相擄獲了。從這兒開始,衍生了我們的虛榮、野心和不安全感。我們愛上了自己創造的幻相,發展出對自己的外表、財富和成就過度的驕慢。好比戴了面具,卻驕傲地認為面具是真實的你。
從前有五百支猴子,其中一支認為自己很聰明。一天夜裡,這支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它很驕傲地告訴所有其它的猴子們,如果我們到湖裡把月亮撈起來,就會成為拯救月亮的英雄。一開始,其它的猴子不相信,但是當它們親眼見到月亮真的掉在湖裡,就決定去把它救起來。它們爬上樹,一支抓著另一支的尾巴,試著去撈起閃閃發光的月亮。就在最後那支猴子即將撈到月亮時,樹枝斷了,猴子全落入湖中。它們不會游泳,全部在水中掙扎,而月亮的倒影也因為波浪而破碎。
我們就像這群猴子一般,渴求名氣與原創力,認為自己善於發現新事物,並且試圖說服同伴們視我們所見,想我們所想,被野心所驅使,想要成為救世主、最聰明的人或最有睿見的人。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小野心,諸如讓一位女性刮目相看;或大野心,諸如登陸火星等。可是一再地,我們總是掉入水中,抓不到任何東西,又不會游泳。
了悟空性的悉達多,對菩提樹下的忘憂草或宮殿裡的絲綢坐墊沒有好惡分別。金線織成的坐墊價值較高,完全是由人類的野心和欲望造作而來的。事實上,山中的隱士也許會覺得忘憂草比較柔軟而乾淨,而且最大的好外是坐壞了也不需要擔心。你不需要對它噴藥,以免貓用爪子去抓它。宮廷生活充滿了這類的“珍品”,需要相當多的維修保養。悉達多是屬於比較喜歡草墊的人,因此他不需要常常回家去補充什麼東西。
我們人類認為心胸寬廣是一種美德。要擴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於令我們舒適或習慣的東西。如果我們有勇氣超越世俗,不被慣常邏輯的界線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們能超越界線,就能瞭解空性是如此可笑地單純。密勒日巴躲進犛牛角不會比某個人戴上手套還令你訝異。我們所要挑戰的,是對慣常邏輯、文法、字母、數學公式的執著。如果能記得這些習慣的和合本性,我們就能斷除它們。它們不是不能破除的,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條件完全正確、資訊適時到位的情況,你可能突然發現所有依賴的工具都不是那麼堅實,它們有彈性、可彎曲。
你的觀點會改變。如果你信任的人告訴你,多年來你厭惡的妻子事實上是財神婆的化身,你從此以後看她的方式都會改變。相同的,如果你在個上好餐館中享用一塊加滿醬汁的可口牛排,津津有味,這時候廚師跑來跟你這事實上是人肉的話,你的經驗會即刻一百八十度翻轉。你的可口概念,變成了嘔吐的概念。
當你從夢見五百頭大象的睡眠中醒來時,不會對這些大象怎麼裝得進我你的臥室感到困惑。因為它們在夢前、夢中和夢醒後都不存在。然而,當你正在夢時,它們可是非常真實的。終有一天我們會了悟,不只是智力上的瞭解,事實上沒有什麼大與小、增與減,這些都是相對的。然後我們就會明瞭,密勒日巴如何進入犛牛角、以及為何阿育王如此的暴君,都會禮敬而降服於此真理之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