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佛教徒》第二章 情緒和痛苦
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
經過多年的沉思和苦修,悉達多仍然堅定不移地要尋找痛苦的根源,以止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他前往位於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國繼續禪修。在途中,他遇見了一位名叫蘇提亞的草販,供養了他一把吉祥草。悉達多視此為一個吉祥的徵兆;在古代的印度文化中,吉祥草被認為是清靜之物。悉達多沒有繼續前行,決定留在當地禪修。他在附近的一棵畢缽羅樹下找到一塊平坦的石頭,鋪上吉祥草當坐墊。他靜默地立下誓言,此身可爛,我可能化為塵土。但直到找到答案,我絕不起身(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當悉達多坐在樹下沉思的時候,並非沒有人知道。魔王魔羅聽到悉達多太子的誓言,感覺到他的決心的力量。魔羅無法成眠,因為他知道悉達內在的潛能,能夠使他的整個地盤陷入混亂。身為一個足智多謀的戰士,魔王於是派了五個容貌最秀麗的女兒去誘惑太子,使他分心。當這些女孩(我們稱她為天女,apsaras)出發的時候,她們對自己魅惑的能力充滿信心。但是一接近正在禪定的悉達多時,美貌卻開始消失。她們變得乾癟老邁,身上長出肉疣,皮膚發出惡臭。悉達多絲毫不為所動。這些沮喪的天女回到父親身邊,魔王勃然大怒。竟然有人膽敢拒絕他的女兒!盛怒之下,魔羅召集了他的部下,組成了一支大軍,配備了所有可能想像的精銳武器。
魔王的軍隊全力攻擊悉達多。但是令他們驚愕的是,所有瞄準悉達多的箭、矛、石頭和彈弩,一時接近了他,都化成為一陣花雨。歷經長時而無功的戰事,魔王和他的軍隊精疲力竭,完全敗北。最後,魔王來到悉達多面前,使出全部的外交手段,試圖說服悉達多放棄他的追尋。悉達多說,經歷了這麼多世的試煉,他不可能放棄。魔王問他,我們如何能夠確定你已經奮鬥了那麼久。悉達多回答,我無需確認,大地是我的見證。同時,他以手觸地。此時,大地震動,魔王當場消失無蹤。如是,悉達多獲得了解脫而成佛。
他終於發現了從根源上止息痛苦的道路,不只是為他自己,也為了所有的人。他最後對抗魔王的處所如今被稱為或菩提迦耶,而那棵樹被稱為菩提樹。
許多世代以來,這就是佛教徒母親們說給她們孩子聽的故事。
個人快樂的定義
問一個佛教徒“什麼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問題暗喻在某一個地方,也許在一個洞穴之中或者在一人山嶺之上,存在著一個究竟的目的。仿佛我們可以透過追隨聖者,閱讀書籍以及熟悉秘教修行,來解開這個秘密。如果這問題是假設在億萬年以前,有某個人或神設計了一個人生目的圖表,那麼它就是一個有神論的觀點。佛教徒不相信有個全能的創造者,而且他們不信為生命的目的已經、或需被決定和定義。
對佛教徒比較適當的問題是“什麼是生命?”。從我們對無常的瞭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非常明顯: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和合現象,因此生命是無常的。它是隨時變化、短暫無常經歷的集合。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生命形式存在,但其共通點是沒有一個生命希望受苦。我們都想要快樂,無論是總統、億萬富豪,或辛勤工作的螞蟻、蜜蜂、蝦子和蝴蝶,大家都想要快樂。
當然,在這些生命形態之中,痛苦和快樂的定義有極大的區別,即使在範圍相對縮小的人道之中,也是如此。對某些人痛苦的定義,是其他人快樂的定義,反之亦然。對某些人而言,只要能生存下去便是快樂,對另外的人而言,擁有七百支鞋子是快樂。有些人,有臂膀上有個貝克漢姆模樣的刺青就會快樂。當一個人的快樂取決於享有一片魚翅、一根腿或一根老虎的陰莖時,快樂的代價是另一個生命。有些人覺得用羽毛輕搔是性感的,另一些人則偏愛乳酪碎磨器、皮鞭和鏈圈。英國愛德華八世寧願娶一個離過婚的美國女子,也不要戴上大英帝國的王冠。
即使在個人身上,痛苦和快樂的定義也時有變動。一個輕佻的調情時刻,可能因為其中一個人想要更認真的關係而突然變調,期待轉為恐懼。當你是個小孩的時候,在沙灘上堆築沙堡就是快樂。在青少年時期,看著穿比基尼的女孩,和赤裸上身的男孩衝浪是快樂。在中年,金錢和事業是快樂。
當你八十多歲的時候,收集陶瓷鹽罐是快樂。對許多人而言,不斷調適於這些無盡而又經常變化的快樂定義,即是“人生的目的”。
我們許多人從所處的社會學會快樂和痛苦的定義,社會秩序支配我們衡量滿足的標準。這是一套共同的價值標準。來自世界兩端的人,能夠基於完全相反的快樂文化指標,卻體驗完全相同的情感-----愉悅、厭惡或恐懼等。雞爪是中國人的佳餚,法國人則喜愛把肥鴨肝塗在吐司上。
如果資本主義從不曾存於世界上,而每個國家和每個人都確切實踐毛澤東務實的共產哲學的話,想像一下世界會變得如何:我們會很快樂地活在沒有購物中心,沒有豪華的汽車,沒有星巴克,沒有競爭,沒有貧富差距,享有全民保健的社會。而腳踏車會比悍馬休旅車(Humvees)更有價值。然而,我們的欲求是學習而得的。十年前,在偏遠的喜馬拉雅王國不丹,卡式錄放影機是富裕的象證。逐漸地,豐田Landcruiser越野車俱樂部取代了錄放影機俱樂部,成為不丹繁榮快樂的終極願景。
這種把群體標準視為個人標準的習慣,在幼年時就開始形成。小學一年級時,你看到其他同學都有某種鉛筆盒。你發展出一個“需求”,要有和其他人一樣的鉛筆盒。你告訴了母親,而她是否為你買那個鉛筆盒,就決定了你的快樂水準。這個習慣持續到成年。隔壁鄰居有一台電視或一輛斬新的豪華休旅車,因此你也要擁有同樣的----而且要更大、更新的。渴望並競相擁有他人所有的事物,也存在於文化層面中。
我們常常對其他文化的風俗和傳統,比自己的評價還高。最近,臺灣有位教師決定蓄起長髮,這在中國是個古老的習俗。他看起來高貴優雅,仿如一個古代的中國戰士,但是校長卻威脅他,如果他不遵從“規矩”----意即西式的短髮,就要把他開除。現在他把頭髮剪得短短的,看起來好像被電擊了一樣。
目睹中國人為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到難為情,令人訝異。但是在亞洲,我們可以看到更多諸如此類的優越/自卑情緒。一方面,亞洲人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但在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文化有點令人反感或落後。幾乎在所有的生活層面,他們都用西方文化來替代----舉止衣著、音樂、道德規範,甚至西方的政治體系,都是如此。
在個人和文化兩方面,我們採取外來的和外在的方法,來獲得快樂、克服痛苦,卻不瞭解這些方法常常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我們不適應帶來了新的痛苦。因為我們不僅仍在受苦,而且更覺得從自己的生活中疏離,無法融入體制之中。
有些快樂的文化定義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用的。一般來說,銀行帳號裡有一點錢、舒適的住所、足夠的食物、好穿的鞋子及其它基本的生活條件,確實能夠讓我們感到快樂。但是,印度的苦行僧(Sadhus)和西藏走方的隱士之所以感到快樂,是因為他們不需要一個鎖匙圈----他們不必恐懼財產會被人偷走,因為根本沒有什麼東西需鎖起來。
社會化的快樂定義
在他尚未抵達菩提迦耶,或打算跋涉至摩揭國之前,悉達多坐在一棵樹下達六年之久。長期以來,因為每日只吃幾粒米、只喝幾滴水,他變得消瘦憔悴。他不沐浴也不修指甲,成為其他共同苦修的尋道者之楷模。他嚴守戒律,不論當地的牧童如何用草搔他的耳朵、對著他的臉吹號角,都不為所動。但是,經歷多年極端的苦行,有一天他瞭解到:這不是正確的,這是一條極端的道路,這只是一個如同宮女、孔雀園和珠飾湯匙一樣的陷阱。
於是他決定從苦行的狀態中起身,前往附近的尼連河(即現今的帕爾古河)沐浴。他甚至接受了一位名叫蘇佳達的牧羊女所供養的鮮奶,此舉令他的同伴大感震驚。據說,這些同修們認為他是一個不良的道德影響,與他共處會妨礙修行,因此離棄了悉達多。
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這些苦行者因為悉達多違背了誓言而離棄他。人類一直努力試圖尋找快樂,不僅透過物質擁有,也透過宗教的途徑。世界歷史大部分是以宗教為中心。宗教以光明的道理和行為規範來號召大眾,諸如愛你的鄰人、修持佈施和處世準則、靜坐禪修、齋戒和奉獻犧牲等等。然而,這些看似有益的原則,也可能變成極端而嚴苛的宗教教條,造成了人們不必要的內疚和自卑。我們常常可見虔誠的信徒傲慢地鄙視其它宗教,完全沒有一絲包容,用自己的信仰把文化或實質種族絕滅予以合理化。這種具毀滅性的信仰案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人類不僅仰賴有組織的宗教,也仰賴世俗智慧----甚或政治口號----來獲得快樂,去除痛苦。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如果我必須在正義與和平之間做一個選擇,我選擇正義。”但究竟是誰的正義,而排除所有其它的正義。
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很能瞭解儒家的智慧吸引人之處,例如尊敬順從長輩,家醜國恥不外揚等等。這些原則或許是明智的,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規則卻造成了極端負面的結果,例如控制言論和鎮壓反對意見。舉例來說,執著於“保留顏面”和順從長輩的思想,導致了長久以來的欺騙和謊言,從對待鄰居到對待整個國家,都是如此。
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許多亞洲國家,例如中國和新加坡等根深蒂固的偽善,就不令人感到驚訝了。許多國家的領袖譴責封建和君主專政,鼓吹民主或共產主義,但同樣的,這些領袖們為臣民所敬畏,惡行秘而不宣;他們掌控權力,直到咽下最後一口氣,或者欽點的接班人掌權為止。時至今日,古老的封建制度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法律和司法是設計來維持和平、創造和諧社會用的,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司法體系反而對作奸犯科和富人有利,而貧困和無辜的人卻因為不公平的法律而受苦。
我們人類在追求快樂、止息痛苦上,用盡了無數的方法和工具,遠超過任何其它的嗜好和職業。因此我們擁有電梯、筆記型電腦、充電電池、電動洗碗機、自動彈出完美土司的烤麵包機、狗糞吸塵器、電動鼻毛修剪器、溫熱坐墊馬桶、奴佛卡因麻醉藥( Novocaine)、行動電話、威而剛、整鋪地毯子……,然而不可避免的,這些便捷也製造了等量的頭痛。
各個國家在更大的尺度上追求快樂、止息痛苦,為了領土、石油、空間、金融市場和強權而征戰。他們發展先發制人的戰爭,來避免預期的痛苦。就個人層面而言,我們也一樣受預防性的醫療照護、服用維他命、找醫生注射疫苗及抽血檢查,以及全身電腦斷層掃描。我們不斷地尋找痛苦的徵兆。而一旦找著,就馬上尋求療方。每一年,日新月異的科技、療法和自助書籍,都試圖為痛苦提供長久的解決方案,並且還想根除所有的問題。
悉達多當時也是在試圖根除痛苦。但他不是夢想著諸如展開政治改革、移民到另一個星球或創造世界新經濟;他甚至沒有想到要創造一個宗教,或發展一套能帶來安詳與和諧的行為準則。他以開放的心靈來探索痛苦,透過勤奮不懈的沉思,悉達多發現,追本溯源,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
不論如何,直接或間接的,一切情緒都是生於自私,也就是說,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更進一步的,他也發現,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不是一個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們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神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詛咒或植入。
當某些特定的因與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生起,例如當你突然認為某個人在批評你、忽視你,或者剝奪你的利益時。然後,相對應的情緒就會接著生起,在接受、陷入這些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失去了覺知和清明。我們“被鼓動”了。因此悉達多發現他的解決方法----覺知。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並且學會如何避免被鼓動起來。
如果你像悉達多一樣地檢視情緒,試圖找出它們的起源,你將會發現它們根植於誤解,因此根本上是錯誤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偏見,在每一種情緒之中,都存在有分別心的成分。
舉例來說,一個火把以某種速度旋轉,就會看起來像個火圈。孩童或甚至一些成年人在馬戲團裡見到這種景象,都會覺得有趣而迷人。孩子們不去區別手和火把上的火,他們認為所見的是真實的;視覺錯覺所形成的火圈讓他們興奮不已。
同樣的,我們許多人過度關心自己身體的外觀和舒適。當我們看著身體的時候,不把它們當作各個分開的部分,如分子、基因、血管及血液來看待。我們把身體視為一個整體;更有甚者,我們還預設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有機體,稱為身體。由於確信身體是真正存在的,我們先是希望擁有平坦的腹部、細緻的雙手、壯碩的身形、黝黑英俊的面貌或曲線玲瓏的身材。接著,我們迷戀它,把錢投資在健身房會員卡、潤膚霜、纖體茶、南灘節食法(South Beach Diet)、瑜珈、仰臥起坐和薰衣草精油上面。
如同被火圈所吸引、激動甚或驚駭的孩童一般,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外觀和健康狀態有著種種的情緒。當我們看到火圈時,成年人通常都知道那只是一個形象而已,不會被鼓動。理性告訴我們,火圈是由組合的部分所造成----一支轉動的手握著一個燃燒的火把。沒有同情心的大哥大姐們可能會傲慢地嘲笑這個小弟或小妹。但是身為成人的我們看得到火圈,因此能夠瞭解孩子們為何如此入神,特別如果是在夜間,加上舞者、迷幻音樂和其它動作伴隨表演的時候,更令人目眩神迷。甚至連我們成年人,即使知道這虛幻的本質,也可能會興奮起來。根據悉達多的觀點,這種瞭解就是慈悲的種子。
無法計數的各種情緒
隨著禪定的精進,悉達多開始了悟所有現象的虛幻本質。他以此了悟,回顧了過去的宮廷生活、宴會及孔雀園、他的朋友與家人。他瞭解到所謂的家庭恰如客棧或旅館,不同的旅客進駐,有了短暫的聯繫。最終,這些聚集的人們在死亡來臨或更早時就會各散東西。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或許會培養出信任、責任、愛,以及對成敗的共同價值觀,各式各樣的戲劇都因之產生。
悉達多能夠清楚地看見,家庭、愛和團圓的想法,以及宮廷生活的一切迷人現象,很容易讓人們深陷其中。他看見了其他人所見不到的,恰如成年人見到火圈一般,知道這一切只是幻相、和合,不具本質之部分而已。但是如同仁慈的雙親,悉達多不因為孩子們的迷惑而自覺驕慢或高人一等,反而看見這個轉輪之中,沒有惡,沒有過失,因此也沒有責任,這使得他解脫,只感到極大的悲心。
看透了宮廷生活的表象,悉達多現在能夠看見自己的身體是不具本質的。在他的眼中,火圈和身體具有相同的本性。如果有人相信其中之一真實存在----不論是短暫的或恆常的------那麼他的信念就是根源於誤解;如此,便是失去了覺察,也就是佛教徒所說的「無明」。我們的情緒,就是從這無明所生起。從失去了覺察到情緒生起的過程,可以用四聖諦完全解釋。我們接下來會談到。
這個世間存在著無以計數的各種情緒。每一刹那,無數的情緒因為我們的誤判、偏見和無明而產生。我們熟悉愛與恨、罪惡與無辜、虔誠、悲觀、忌妒和傲慢、恐懼、羞愧、悲傷和喜悅,但是情緒不只是這些。有些情緒在某些文化中有字眼可以形容,而在其他文化之中卻沒有,因而被視為“不存在”。
根據佛教徒的說法,還有無數的情緒尚待命名,甚至有更多超過我們邏輯世界的能力來定義的情緒。有些情緒看起來是理性的,但大多數是非理性的;有些似乎平和的情緒,卻根源於攻擊性。有些則是幾乎覺察不到的。我們可能認為某個人絲毫不動感情或漠不關心,但這本身也是情緒。
情緒可以是幼稚的。舉例來說,你可能會因為別人應該生氣卻不生氣,而感到生氣。或者某日,你可能因為伴侶的佔有欲太強而不悅;但是隔天你又因為她的佔有欲不夠強而不快。有些情緒可以令旁觀者發笑,例如英國查理斯王子對當時的情婦卡蜜拉說,他轉世為她的衛生棉條也無妨。
有些情緒展現為傲慢自大,例如住在白宮的人把他們對於自由的概念強加於世界。把個人的觀點透過威力、勒索、詐欺或隱微的操控,強加於他人身上,也是我們的情緒活動的一部分。基督徒和回教徒熱衷於勸導異教徒改信,讓他們免於被地獄之火和詛咒所毀滅,而存在主義者則積極地想要把有信仰的人轉變成異教徒。
情緒有時也以荒謬的傲慢呈現,例如印度人效忠於英國殖民者所塑造出來的名為印度的國家。當美國總統布希在林肯號航空母艦的艦橋上,宣佈戰勝伊拉克時,許多美國人感受到一種莫名的自我正義感,雖然事實上,戰爭才剛開始。拼命想要獲得重視也是一種情緒;看看馬來西亞、臺灣和中國大陸較勁,看誰能夠建造出世界最高的大樓,仿佛那是性能力大的證明。情緒也可能是病態而扭曲的,因而導致戀童癖和戀獸癖。曾經有人甚至在網路上刊登廣告,徵求自願要被殺害的年輕男子。他收到了六個人的回應,並且真的殺害並吞食了其中一人。
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這些不同的情緒及其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個誤解。當我們看著自己的身體(色)、感受(受)、想法(想)、行為(行)和意識(識)的時候,我們通常製造出一種自我的概念。
人們受制約,把這種概念視為恆常而且真實的。舉起手來,我們認為我就是這個形體。我們認為我擁有這個形體,這是我的身體。我們認為,形體就是我,我很高。我們指著自己的胸膛,認為我住在這個形體之中。我們對於感受、覺知和行為也會這麼想。我有感受、我是我的覺知……但是悉達多了悟到,不論是在身體裡或外,都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足以被稱為自我。
如同火圈的視覺錯幻一般,自我也是虛幻的。它是謬誤的;基本上錯誤,而究竟上不存在。但是如同我們被火圈所迷惑一般,我們也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執著於謬誤的自我,是無明的荒謬行為。它不斷地製造更多的無明,導致了各種痛苦和失望。
當悉達多發現沒有自我,他也發現沒有根本存在的邪惡,而只有無明。他特別地深思無明如何創造出“自我”的標準,將它附著於完全沒有根基的和合現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後拼命地去保護它。他發現,這個無明直接導致痛苦和傷害。
無明單純的就是不瞭解事實,或對事實瞭解不正確,或認識得不完整。所有這些形式的無明,都導致誤解和誤判,高估和低估。假設你正在尋找一個朋友,忽然看到他在遠方的田野中。一走近,卻發現你誤把一個稻草人當做是他了。你一定會感到失望。這並非有個惡作劇的稻草人或你的朋友試圖偷偷摸摸誤導你,而是你自己的無明背叛了你。任何源自無明所做的行為,都是冒險。我們在不瞭解或不完全瞭解的情況下行動,就不會有信心。我們根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起。創造出所有這些有名或無名、已知或未知的各種情緒。
我們自以為可以爬到階梯的頂端,或自以為搭乘的飛機即將順利起飛而且會平安抵達,唯一理由是我們在享受著無明的喜樂。但是這不會長久,因為無明的喜樂只不過是不斷高估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礙自己而已。當然,因緣會和合,事情會如願發生,但是我們卻把這種成功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把它當做證據,認為事情就該如此,認為我們的假設是有根據的。然而,這樣的假設只不過是餵養誤解的食物。每一次我們做出一個假設----舉例來說,我們認為瞭解自己的配偶----我們就會像打開傷口一般地暴露自己。任何時刻,可能會推翻我們假設的無數個狀況之一會突然出現,在那上面灑鹽,使我們退縮哭嚎。
習氣:自我的盟友
悉達多了悟到自我並非獨立存在、自我只不過是一個標籤、因而執著於自我就是無明,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發現。然而,雖然自我這個標籤或許毫無根據,要摧毀它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執著於這個稱作自我的標籤,是所有的概念中最難以破除的。
悉達多摧毀魔羅的故事,就是他發現自我是謬誤的像證。我們沒有必要相信或不信欲界魔王是否真實存在;魔羅只不過是悉達多的我執。故事中,描述魔羅是個英俊威武、無役不克的戰士,這個比喻相當適切。自我,如同魔羅一般,威力強大且貪得無厭、自我中心且虛偽欺詐、貪求眾人目光、機敏伶俐且愛慕虛榮。我們很難記住,自我如同火圈的幻相一般,是和合而成、不獨立存在而且善於改變。
習慣讓我們軟弱,因而無法對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習慣,都十分頑強。你或許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多麼不利,但那不一定能說動你戒煙,尤其當你喜歡吸煙這個儀式時;纖長的煙條、熏紅的煙草、繚繞指尖的輕煙。然而,自我習慣並不只是像煙隱那麼簡單。從無法追憶的時候以來,我們就都一直耽溺自我。它是我們認同自己的方式。它是我們的最愛,但有時候又是我們的最恨。我們以最大的努力試圖去證實,就是它的存在。
幾乎我們所做的,所想的或所擁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們的心靈道路,都是為了要確認它的存在。是這個自我,害怕失敗,渴望成功;害怕地獄,渴望天堂。自我厭惡痛苦,卻喜愛引起痛苦的原因。它愚蠢地以和平之名發動戰爭。它希望覺醒,卻厭惡覺醒的道路。它希望作社會主義的工作,卻要享受資本主義的生活。當自我孤獨的時候,它會渴望友誼。它對其所愛的佔有欲,會展現為激情。甚至可能導致侵略。它的假想敵----假如設計用來征服自我的心靈道路----常常被它收買,並且被吸收同夥。它耍弄詭計的技巧,幾乎無懈可擊。它像桑蠶一般,把自己織進網中,但它不像桑蠶,因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與自我作戰
在菩提迦耶的戰役之中,魔羅使出各式各樣的武器來攻擊悉達多。他特別祭出一大量特殊的弓箭。每一支箭都擁有毀滅的力量:引發欲望之箭、引發心智昏沉遲鈍之箭、引發驕慢之箭、引發衝突之箭、引發自大之箭、引發盲目迷戀之箭,以及引發喪失覺知之箭等等。我們在佛教經典之中讀到,在每一個人心中,魔王仍然未被擊敗----他隨時對我們發射各種毒箭。當我們失去覺知,執著自我之時,那就是魔羅的麻藥。逐漸地,毀滅性的情緒必然隨之而來,滲透我們全身。
當我們被欲望之箭擊中的時候,一切常識,沉著和清明都不見蹤影,而假尊嚴、墮落和不道德就緩緩滲入。中了毒的人會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無所不用其極。一個被貪愛擊中的人,可能會認為在街上拉客賣春的河馬性感,而讓枯坐在家中的美人癡等。如同撲火的飛蛾和上鉤的魚一樣,世上無數的人都曾因貪戀食物、聲名、讚譽、金錢、美貌和崇敬,而墮入陷阱之中。
貪愛也可能表現為對權力的欲望。執著於這種貪愛的領導人,對於他們的權力欲望如何地摧毀世界,完全視若無睹。如果不是因為某些民族對財富的貪婪,高速公路上早就會充滿著太陽能動力車輛,而不會有饑荒。而此同時,我們又對不正義感到不滿,怪罪於喬治布希等人。我們被貪婪之箭擊中,看不到事實上是自己的欲望----例如擁有廉價的進口電子產品,奢華的駻馬休旅車等便利----在支持著這個正在摧毀世界的戰爭。每天在洛杉磯的尖峰時段,道路上堵滿了成千上萬輛只有一人駕馭的車輛,而共乘車道卻空蕩蕩的。即使是那些抗議“不為石油流血”而示威遊行人,也仰賴進口奇異果,製作他們的水果冰沙。
魔羅的弓箭製造了永無休止的衝突。縱觀歷史,那些被認為超越欲望,作為正直與德行典範的宗教人物,也一再地證實對權力有相同的饑渴。他們用地獄的威脅和天堂的來操控信徒。今天,我們看到政客為了操縱選舉和爭取民調支持,已經到了可能用戰斧飛彈轟炸無辜國家而毫不手軟的地步。只要你贏得選舉,誰在乎你是否贏了戰爭。其他政客假裝神聖地吹棒宗教、讓自己挨槍、製造英雄、假造災難,全都是為了滿足他們對權力的欲望。
當自我充滿驕慢的時候,會以無數的方式化現----如心胸狹窄、種族歧視、脆弱、害怕被拒絕、害怕被傷害、麻木不仁等。出於男性的驕慢,男人壓抑了過半數人類----女性----的能力和貢獻。在求偶期間,雙方都各自表現出驕慢,不斷地評估對方是否配得上他們,或者他是否配得上對方。豪門貴族為了一段不知是否會長久的婚姻,在為時一天的婚禮中揮霍;而在同一天,同村的人正因為饑餓而奄奄一息。一個觀光客賞給他推旋轉門的門房十美元來炫耀自己,而下一分鐘,卻為了一件五美元的T恤,和努力養家糊口的小販討價還價。
驕慢和自憐息息相關。我執純粹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更悲哀。當自我發展出自憐的時候,便讓其他人生起悲憫的空間消失了。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許多人都曾經受苦,並且仍在受苦。但是某些人的痛苦卻被歸類為比較“特殊的”痛苦。雖然確切的統計數字無法取得,但是我們可以相當確定歐洲人殖民北美所屠殺的原住民人數,不少於其他有記載的種族絕滅之死亡統計。然而,並沒有一個廣被使用的詞彙,例如“反猶太人”或“大屠殺”來形容這個難以想像的屠殺。
由史達林和盧安達胡圖族人所主導的大屠殺,也沒有辨識的標籤,更不用說精緻的博物館,為了復仇而提出的法律控訴,以及沒完沒了的紀錄片和劇情片。回教徒呼喊著被迫害,卻忘記他們蒙兀王朝的祖先們以傳教之名,征服了大部分亞洲所造成的破壞。他們所帶來的浩劫----曾經為了敬愛不同神祗而建的紀念碑和廟宇被摧毀的眾多遺跡,至今仍然有跡可循。
還有一種歸屬於某個學派或宗教的驕慢。基督徒、猶太教徒和回教徒都有相信同一個上帝,就某種意義而言,他是兄弟手足。然而,由於這些宗教各自的驕慢,以及各自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宗教之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至今已經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罹難人數的總和。
種族主義從驕慢的毒箭中溢出。許多亞洲人和非洲人都指控西方的白種人是種族主義者,但是在亞洲,種族主義也同樣地根深蒂固。在西方國家,至少有法律來對抗種族主義,並且會公開地加以譴責。一個新加坡女孩,卻不能帶她比利時籍的丈夫回家會見家人。在馬來西亞,中國裔和印度人士即使已經在當地定居數個世代,也無法取得“土地之子”(也就是馬來人)的身分。
許多在日本的第二代韓國人,仍然不能歸化成為日本人。雖然許多白種人領養有色人種的小孩,但是亞洲的富裕家庭領養白種小孩的可能性並不高。許多亞洲人會作何感想。如果這些移民建立起自己的社區,在當地謀職,從老家進口新娘,世世代代說自己的語言,拒絕使用地主國的語言,還外加支援祖國的宗教極端主義的話,會是什麼狀況。
忌妒是魔羅的另一支箭。它是最強大的失敗者情緒之一。它毫無理性,而且製造荒誕的故事來讓你分心。它會在最出其不意的時刻突襲,甚至可能在你欣賞交響樂的時候。雖然你從來未曾想過做個大提琴家,甚至從未摸過大提琴,但是你可能對那個無辜、素未謀面的大提琴演奏家開始嫉妒起來。只因為她的才華洋溢,就足夠讓你的心中毒。
世界上多數人都嫉妒美國。許多宗教和政治狂熱人士揶揄批語美國,稱美國人是“魔鬼同路人”和“帝國主義者”,這些人會為了尚未到手的綠卡而卑躬屈膝,否則就是早已經擁有一張。出於純粹的忌妒,而且常常是受到媒體的誘導,社會上大眾幾乎總是批判任何成功的人或事,不論他是在金融、體能或學術上的成功。一些新聞記者聲稱是在捍衛劣勢和弱勢的人們,但是常常不敢指出一些“劣勢族群”其實是狂熱分子。這些新聞記者拒絕揭露任何弊端和罪行,而極少數直言的,卻要冒著被誣衊為極端主義的風險。
魔羅想要爭取更多追隨者,因而聰明地鼓吹自由,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行使自由,他不一定會喜歡。基本上,我們只想要讓自己,而不想讓他人擁有自由。難怪,我們真的行使所有的自由,就不會被邀請去參加任何派對了。
這個所謂的自由和民主,只不過是魔羅另一個控制的工具而已。
那麼愛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是痛苦的----愛、喜悅、創意的啟發、虔誠、狂喜、和平、團結、滿足、慰藉等情緒呢?我們也認為在詩詞、歌謠和藝術上,情緒是必要的。我們對於痛苦的定義不確定而且相當有限。悉達多於痛苦所下的定義卻是更廣泛,但也更具體、更清晰。
某些種類的痛苦,例如嗔恨、忌妒和頭痛,具有明顯的負面性質,而其他的一些痛苦而比較幽微。對於悉達多而言,任何具有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質的都是痛苦。舉例來說,愛或許是愉悅而令人滿足的,但是它不會憑空獨立地出現。它得依賴某個人或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預料的。一個人的愛最少需要依賴一個物件,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就常受束縛了。而其他許多隱藏的狀況更是數不清。因此,為了憂鬱的童年而責怪父母,或為了父母的不睦而自責,都是徒勞無益的,因為我們無法察覺許多隱藏其中、相互依存的因緣。
有一個不容易翻譯的佛教諺語,大致上可以這麼說:一切朗旺(rangwang)都是快樂的,而一切賢旺(shenwang)都是痛苦的。“朗”指“自我”,而“旺”指“力量”、“權利”或資格。而“賢”指“他人”。廣義而言,快樂的定義是,一個人擁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權利、安逸,沒有障礙,沒有束縛。這意指有選擇的自由或不選擇的自由。能安然地積極活躍,或安然地從容悠閒。
有些事情我們能做,而將世界扭轉成於己有利,例如,服用維他命讓自己變得強壯,或喝一杯咖啡來提神。然而我們無法讓世界保持靜止不動,好讓另一個海嘯不會發生。我們無法阻止鴿子去撞擊擋風玻璃,也無法控制高速公路上的其他駕馭者。
我們人生的一大部分,是在努力讓其他人高興,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感到舒適。和一個老是發脾氣的人生活在一起,不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我們無法讓另一個人的情緒永遠保持昂揚。我們可以嘗試,甚至有時候會成功,但是這樣的操控需要大量的維修和保養。只在戀愛初期說一次“我愛你”是不夠的。你必須要做正確的事情----送花,關懷一直到最後。只要你一次沒做到,你所建構的一切都可能會分崩離析。
而有時候,即使你關懷備至,你的對象可能會誤解,可能不知道如何接受,也可能完全不接受。一個年輕男子期待著和他的夢中情人共用一頓燭光晚餐,想像那個夜晚將如何開展,他將如何贏得她的芳心;但是,那只是他的想像,他的猜測。不論有沒有依據,都只是一個猜測而已。基本上,我們無法永遠百分百準備妥當。因此,我們的障礙和對手只需要做百分之一的準備,就能夠造成所有的傷害。
我們或許會認為,自己不是真正在地受苦。即使是在受苦,也沒有那麼糟糕。我們不是活在貧民窟中,或在盧安達被屠殺。如果這種態度來自真正的知足和珍惜擁有的事物,那麼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珍惜是悉達多會認為可取的。但是,我們鮮少真正地滿足;我們的心時有一種永不休止的嘮叨,想要從生活中獲得更多,而這種不滿足就導致了痛苦。
悉達多的解答是----培養對情緒的覺察。如果情緒正在起的時候,你能夠有所覺察,即使只是一點點,不能夠限制它們的活動;它們變成像有監護人在旁的青少年。有人在監視著,魔羅的力量就會減弱。悉達多沒有被毒箭所傷,因為他覺察到這些只不過是幻相。同樣的,我們自己強大的情緒,也可以變成像花瓣一般地不具殺傷力。當天女接近悉達多的時候,他清楚地瞭解,她們如同火圈,只是和合而成的,因此她們失去了誘惑力,無法動他一絲一毫。同樣的,只要瞭解我們所欲求的物件事實上是和合而成的現象,就能破除誘惑的魔咒。
當你開始注意到情緒所能夠造成的損害,覺知就會開始發展。當你有了覺知----舉例來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懸崖上行走不再那麼恐怖,事實上,它反而是非常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懼的真正根源。覺知不會妨礙你的生活,反而讓生命更加充實。如果你在享用一杯茶,而且瞭解短暫事物的甘與苦,你將能夠真正的享受那杯茶。
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
經過多年的沉思和苦修,悉達多仍然堅定不移地要尋找痛苦的根源,以止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他前往位於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國繼續禪修。在途中,他遇見了一位名叫蘇提亞的草販,供養了他一把吉祥草。悉達多視此為一個吉祥的徵兆;在古代的印度文化中,吉祥草被認為是清靜之物。悉達多沒有繼續前行,決定留在當地禪修。他在附近的一棵畢缽羅樹下找到一塊平坦的石頭,鋪上吉祥草當坐墊。他靜默地立下誓言,此身可爛,我可能化為塵土。但直到找到答案,我絕不起身(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當悉達多坐在樹下沉思的時候,並非沒有人知道。魔王魔羅聽到悉達多太子的誓言,感覺到他的決心的力量。魔羅無法成眠,因為他知道悉達內在的潛能,能夠使他的整個地盤陷入混亂。身為一個足智多謀的戰士,魔王於是派了五個容貌最秀麗的女兒去誘惑太子,使他分心。當這些女孩(我們稱她為天女,apsaras)出發的時候,她們對自己魅惑的能力充滿信心。但是一接近正在禪定的悉達多時,美貌卻開始消失。她們變得乾癟老邁,身上長出肉疣,皮膚發出惡臭。悉達多絲毫不為所動。這些沮喪的天女回到父親身邊,魔王勃然大怒。竟然有人膽敢拒絕他的女兒!盛怒之下,魔羅召集了他的部下,組成了一支大軍,配備了所有可能想像的精銳武器。
魔王的軍隊全力攻擊悉達多。但是令他們驚愕的是,所有瞄準悉達多的箭、矛、石頭和彈弩,一時接近了他,都化成為一陣花雨。歷經長時而無功的戰事,魔王和他的軍隊精疲力竭,完全敗北。最後,魔王來到悉達多面前,使出全部的外交手段,試圖說服悉達多放棄他的追尋。悉達多說,經歷了這麼多世的試煉,他不可能放棄。魔王問他,我們如何能夠確定你已經奮鬥了那麼久。悉達多回答,我無需確認,大地是我的見證。同時,他以手觸地。此時,大地震動,魔王當場消失無蹤。如是,悉達多獲得了解脫而成佛。
他終於發現了從根源上止息痛苦的道路,不只是為他自己,也為了所有的人。他最後對抗魔王的處所如今被稱為或菩提迦耶,而那棵樹被稱為菩提樹。
許多世代以來,這就是佛教徒母親們說給她們孩子聽的故事。
個人快樂的定義
問一個佛教徒“什麼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問題暗喻在某一個地方,也許在一個洞穴之中或者在一人山嶺之上,存在著一個究竟的目的。仿佛我們可以透過追隨聖者,閱讀書籍以及熟悉秘教修行,來解開這個秘密。如果這問題是假設在億萬年以前,有某個人或神設計了一個人生目的圖表,那麼它就是一個有神論的觀點。佛教徒不相信有個全能的創造者,而且他們不信為生命的目的已經、或需被決定和定義。
對佛教徒比較適當的問題是“什麼是生命?”。從我們對無常的瞭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非常明顯: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和合現象,因此生命是無常的。它是隨時變化、短暫無常經歷的集合。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生命形式存在,但其共通點是沒有一個生命希望受苦。我們都想要快樂,無論是總統、億萬富豪,或辛勤工作的螞蟻、蜜蜂、蝦子和蝴蝶,大家都想要快樂。
當然,在這些生命形態之中,痛苦和快樂的定義有極大的區別,即使在範圍相對縮小的人道之中,也是如此。對某些人痛苦的定義,是其他人快樂的定義,反之亦然。對某些人而言,只要能生存下去便是快樂,對另外的人而言,擁有七百支鞋子是快樂。有些人,有臂膀上有個貝克漢姆模樣的刺青就會快樂。當一個人的快樂取決於享有一片魚翅、一根腿或一根老虎的陰莖時,快樂的代價是另一個生命。有些人覺得用羽毛輕搔是性感的,另一些人則偏愛乳酪碎磨器、皮鞭和鏈圈。英國愛德華八世寧願娶一個離過婚的美國女子,也不要戴上大英帝國的王冠。
即使在個人身上,痛苦和快樂的定義也時有變動。一個輕佻的調情時刻,可能因為其中一個人想要更認真的關係而突然變調,期待轉為恐懼。當你是個小孩的時候,在沙灘上堆築沙堡就是快樂。在青少年時期,看著穿比基尼的女孩,和赤裸上身的男孩衝浪是快樂。在中年,金錢和事業是快樂。
當你八十多歲的時候,收集陶瓷鹽罐是快樂。對許多人而言,不斷調適於這些無盡而又經常變化的快樂定義,即是“人生的目的”。
我們許多人從所處的社會學會快樂和痛苦的定義,社會秩序支配我們衡量滿足的標準。這是一套共同的價值標準。來自世界兩端的人,能夠基於完全相反的快樂文化指標,卻體驗完全相同的情感-----愉悅、厭惡或恐懼等。雞爪是中國人的佳餚,法國人則喜愛把肥鴨肝塗在吐司上。
如果資本主義從不曾存於世界上,而每個國家和每個人都確切實踐毛澤東務實的共產哲學的話,想像一下世界會變得如何:我們會很快樂地活在沒有購物中心,沒有豪華的汽車,沒有星巴克,沒有競爭,沒有貧富差距,享有全民保健的社會。而腳踏車會比悍馬休旅車(Humvees)更有價值。然而,我們的欲求是學習而得的。十年前,在偏遠的喜馬拉雅王國不丹,卡式錄放影機是富裕的象證。逐漸地,豐田Landcruiser越野車俱樂部取代了錄放影機俱樂部,成為不丹繁榮快樂的終極願景。
這種把群體標準視為個人標準的習慣,在幼年時就開始形成。小學一年級時,你看到其他同學都有某種鉛筆盒。你發展出一個“需求”,要有和其他人一樣的鉛筆盒。你告訴了母親,而她是否為你買那個鉛筆盒,就決定了你的快樂水準。這個習慣持續到成年。隔壁鄰居有一台電視或一輛斬新的豪華休旅車,因此你也要擁有同樣的----而且要更大、更新的。渴望並競相擁有他人所有的事物,也存在於文化層面中。
我們常常對其他文化的風俗和傳統,比自己的評價還高。最近,臺灣有位教師決定蓄起長髮,這在中國是個古老的習俗。他看起來高貴優雅,仿如一個古代的中國戰士,但是校長卻威脅他,如果他不遵從“規矩”----意即西式的短髮,就要把他開除。現在他把頭髮剪得短短的,看起來好像被電擊了一樣。
目睹中國人為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到難為情,令人訝異。但是在亞洲,我們可以看到更多諸如此類的優越/自卑情緒。一方面,亞洲人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但在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文化有點令人反感或落後。幾乎在所有的生活層面,他們都用西方文化來替代----舉止衣著、音樂、道德規範,甚至西方的政治體系,都是如此。
在個人和文化兩方面,我們採取外來的和外在的方法,來獲得快樂、克服痛苦,卻不瞭解這些方法常常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我們不適應帶來了新的痛苦。因為我們不僅仍在受苦,而且更覺得從自己的生活中疏離,無法融入體制之中。
有些快樂的文化定義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用的。一般來說,銀行帳號裡有一點錢、舒適的住所、足夠的食物、好穿的鞋子及其它基本的生活條件,確實能夠讓我們感到快樂。但是,印度的苦行僧(Sadhus)和西藏走方的隱士之所以感到快樂,是因為他們不需要一個鎖匙圈----他們不必恐懼財產會被人偷走,因為根本沒有什麼東西需鎖起來。
社會化的快樂定義
在他尚未抵達菩提迦耶,或打算跋涉至摩揭國之前,悉達多坐在一棵樹下達六年之久。長期以來,因為每日只吃幾粒米、只喝幾滴水,他變得消瘦憔悴。他不沐浴也不修指甲,成為其他共同苦修的尋道者之楷模。他嚴守戒律,不論當地的牧童如何用草搔他的耳朵、對著他的臉吹號角,都不為所動。但是,經歷多年極端的苦行,有一天他瞭解到:這不是正確的,這是一條極端的道路,這只是一個如同宮女、孔雀園和珠飾湯匙一樣的陷阱。
於是他決定從苦行的狀態中起身,前往附近的尼連河(即現今的帕爾古河)沐浴。他甚至接受了一位名叫蘇佳達的牧羊女所供養的鮮奶,此舉令他的同伴大感震驚。據說,這些同修們認為他是一個不良的道德影響,與他共處會妨礙修行,因此離棄了悉達多。
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這些苦行者因為悉達多違背了誓言而離棄他。人類一直努力試圖尋找快樂,不僅透過物質擁有,也透過宗教的途徑。世界歷史大部分是以宗教為中心。宗教以光明的道理和行為規範來號召大眾,諸如愛你的鄰人、修持佈施和處世準則、靜坐禪修、齋戒和奉獻犧牲等等。然而,這些看似有益的原則,也可能變成極端而嚴苛的宗教教條,造成了人們不必要的內疚和自卑。我們常常可見虔誠的信徒傲慢地鄙視其它宗教,完全沒有一絲包容,用自己的信仰把文化或實質種族絕滅予以合理化。這種具毀滅性的信仰案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人類不僅仰賴有組織的宗教,也仰賴世俗智慧----甚或政治口號----來獲得快樂,去除痛苦。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如果我必須在正義與和平之間做一個選擇,我選擇正義。”但究竟是誰的正義,而排除所有其它的正義。
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很能瞭解儒家的智慧吸引人之處,例如尊敬順從長輩,家醜國恥不外揚等等。這些原則或許是明智的,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規則卻造成了極端負面的結果,例如控制言論和鎮壓反對意見。舉例來說,執著於“保留顏面”和順從長輩的思想,導致了長久以來的欺騙和謊言,從對待鄰居到對待整個國家,都是如此。
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許多亞洲國家,例如中國和新加坡等根深蒂固的偽善,就不令人感到驚訝了。許多國家的領袖譴責封建和君主專政,鼓吹民主或共產主義,但同樣的,這些領袖們為臣民所敬畏,惡行秘而不宣;他們掌控權力,直到咽下最後一口氣,或者欽點的接班人掌權為止。時至今日,古老的封建制度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法律和司法是設計來維持和平、創造和諧社會用的,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司法體系反而對作奸犯科和富人有利,而貧困和無辜的人卻因為不公平的法律而受苦。
我們人類在追求快樂、止息痛苦上,用盡了無數的方法和工具,遠超過任何其它的嗜好和職業。因此我們擁有電梯、筆記型電腦、充電電池、電動洗碗機、自動彈出完美土司的烤麵包機、狗糞吸塵器、電動鼻毛修剪器、溫熱坐墊馬桶、奴佛卡因麻醉藥( Novocaine)、行動電話、威而剛、整鋪地毯子……,然而不可避免的,這些便捷也製造了等量的頭痛。
各個國家在更大的尺度上追求快樂、止息痛苦,為了領土、石油、空間、金融市場和強權而征戰。他們發展先發制人的戰爭,來避免預期的痛苦。就個人層面而言,我們也一樣受預防性的醫療照護、服用維他命、找醫生注射疫苗及抽血檢查,以及全身電腦斷層掃描。我們不斷地尋找痛苦的徵兆。而一旦找著,就馬上尋求療方。每一年,日新月異的科技、療法和自助書籍,都試圖為痛苦提供長久的解決方案,並且還想根除所有的問題。
悉達多當時也是在試圖根除痛苦。但他不是夢想著諸如展開政治改革、移民到另一個星球或創造世界新經濟;他甚至沒有想到要創造一個宗教,或發展一套能帶來安詳與和諧的行為準則。他以開放的心靈來探索痛苦,透過勤奮不懈的沉思,悉達多發現,追本溯源,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
不論如何,直接或間接的,一切情緒都是生於自私,也就是說,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更進一步的,他也發現,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不是一個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們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神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詛咒或植入。
當某些特定的因與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生起,例如當你突然認為某個人在批評你、忽視你,或者剝奪你的利益時。然後,相對應的情緒就會接著生起,在接受、陷入這些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失去了覺知和清明。我們“被鼓動”了。因此悉達多發現他的解決方法----覺知。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並且學會如何避免被鼓動起來。
如果你像悉達多一樣地檢視情緒,試圖找出它們的起源,你將會發現它們根植於誤解,因此根本上是錯誤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偏見,在每一種情緒之中,都存在有分別心的成分。
舉例來說,一個火把以某種速度旋轉,就會看起來像個火圈。孩童或甚至一些成年人在馬戲團裡見到這種景象,都會覺得有趣而迷人。孩子們不去區別手和火把上的火,他們認為所見的是真實的;視覺錯覺所形成的火圈讓他們興奮不已。
同樣的,我們許多人過度關心自己身體的外觀和舒適。當我們看著身體的時候,不把它們當作各個分開的部分,如分子、基因、血管及血液來看待。我們把身體視為一個整體;更有甚者,我們還預設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有機體,稱為身體。由於確信身體是真正存在的,我們先是希望擁有平坦的腹部、細緻的雙手、壯碩的身形、黝黑英俊的面貌或曲線玲瓏的身材。接著,我們迷戀它,把錢投資在健身房會員卡、潤膚霜、纖體茶、南灘節食法(South Beach Diet)、瑜珈、仰臥起坐和薰衣草精油上面。
如同被火圈所吸引、激動甚或驚駭的孩童一般,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外觀和健康狀態有著種種的情緒。當我們看到火圈時,成年人通常都知道那只是一個形象而已,不會被鼓動。理性告訴我們,火圈是由組合的部分所造成----一支轉動的手握著一個燃燒的火把。沒有同情心的大哥大姐們可能會傲慢地嘲笑這個小弟或小妹。但是身為成人的我們看得到火圈,因此能夠瞭解孩子們為何如此入神,特別如果是在夜間,加上舞者、迷幻音樂和其它動作伴隨表演的時候,更令人目眩神迷。甚至連我們成年人,即使知道這虛幻的本質,也可能會興奮起來。根據悉達多的觀點,這種瞭解就是慈悲的種子。
無法計數的各種情緒
隨著禪定的精進,悉達多開始了悟所有現象的虛幻本質。他以此了悟,回顧了過去的宮廷生活、宴會及孔雀園、他的朋友與家人。他瞭解到所謂的家庭恰如客棧或旅館,不同的旅客進駐,有了短暫的聯繫。最終,這些聚集的人們在死亡來臨或更早時就會各散東西。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或許會培養出信任、責任、愛,以及對成敗的共同價值觀,各式各樣的戲劇都因之產生。
悉達多能夠清楚地看見,家庭、愛和團圓的想法,以及宮廷生活的一切迷人現象,很容易讓人們深陷其中。他看見了其他人所見不到的,恰如成年人見到火圈一般,知道這一切只是幻相、和合,不具本質之部分而已。但是如同仁慈的雙親,悉達多不因為孩子們的迷惑而自覺驕慢或高人一等,反而看見這個轉輪之中,沒有惡,沒有過失,因此也沒有責任,這使得他解脫,只感到極大的悲心。
看透了宮廷生活的表象,悉達多現在能夠看見自己的身體是不具本質的。在他的眼中,火圈和身體具有相同的本性。如果有人相信其中之一真實存在----不論是短暫的或恆常的------那麼他的信念就是根源於誤解;如此,便是失去了覺察,也就是佛教徒所說的「無明」。我們的情緒,就是從這無明所生起。從失去了覺察到情緒生起的過程,可以用四聖諦完全解釋。我們接下來會談到。
這個世間存在著無以計數的各種情緒。每一刹那,無數的情緒因為我們的誤判、偏見和無明而產生。我們熟悉愛與恨、罪惡與無辜、虔誠、悲觀、忌妒和傲慢、恐懼、羞愧、悲傷和喜悅,但是情緒不只是這些。有些情緒在某些文化中有字眼可以形容,而在其他文化之中卻沒有,因而被視為“不存在”。
根據佛教徒的說法,還有無數的情緒尚待命名,甚至有更多超過我們邏輯世界的能力來定義的情緒。有些情緒看起來是理性的,但大多數是非理性的;有些似乎平和的情緒,卻根源於攻擊性。有些則是幾乎覺察不到的。我們可能認為某個人絲毫不動感情或漠不關心,但這本身也是情緒。
情緒可以是幼稚的。舉例來說,你可能會因為別人應該生氣卻不生氣,而感到生氣。或者某日,你可能因為伴侶的佔有欲太強而不悅;但是隔天你又因為她的佔有欲不夠強而不快。有些情緒可以令旁觀者發笑,例如英國查理斯王子對當時的情婦卡蜜拉說,他轉世為她的衛生棉條也無妨。
有些情緒展現為傲慢自大,例如住在白宮的人把他們對於自由的概念強加於世界。把個人的觀點透過威力、勒索、詐欺或隱微的操控,強加於他人身上,也是我們的情緒活動的一部分。基督徒和回教徒熱衷於勸導異教徒改信,讓他們免於被地獄之火和詛咒所毀滅,而存在主義者則積極地想要把有信仰的人轉變成異教徒。
情緒有時也以荒謬的傲慢呈現,例如印度人效忠於英國殖民者所塑造出來的名為印度的國家。當美國總統布希在林肯號航空母艦的艦橋上,宣佈戰勝伊拉克時,許多美國人感受到一種莫名的自我正義感,雖然事實上,戰爭才剛開始。拼命想要獲得重視也是一種情緒;看看馬來西亞、臺灣和中國大陸較勁,看誰能夠建造出世界最高的大樓,仿佛那是性能力大的證明。情緒也可能是病態而扭曲的,因而導致戀童癖和戀獸癖。曾經有人甚至在網路上刊登廣告,徵求自願要被殺害的年輕男子。他收到了六個人的回應,並且真的殺害並吞食了其中一人。
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這些不同的情緒及其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個誤解。當我們看著自己的身體(色)、感受(受)、想法(想)、行為(行)和意識(識)的時候,我們通常製造出一種自我的概念。
人們受制約,把這種概念視為恆常而且真實的。舉起手來,我們認為我就是這個形體。我們認為我擁有這個形體,這是我的身體。我們認為,形體就是我,我很高。我們指著自己的胸膛,認為我住在這個形體之中。我們對於感受、覺知和行為也會這麼想。我有感受、我是我的覺知……但是悉達多了悟到,不論是在身體裡或外,都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足以被稱為自我。
如同火圈的視覺錯幻一般,自我也是虛幻的。它是謬誤的;基本上錯誤,而究竟上不存在。但是如同我們被火圈所迷惑一般,我們也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執著於謬誤的自我,是無明的荒謬行為。它不斷地製造更多的無明,導致了各種痛苦和失望。
當悉達多發現沒有自我,他也發現沒有根本存在的邪惡,而只有無明。他特別地深思無明如何創造出“自我”的標準,將它附著於完全沒有根基的和合現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後拼命地去保護它。他發現,這個無明直接導致痛苦和傷害。
無明單純的就是不瞭解事實,或對事實瞭解不正確,或認識得不完整。所有這些形式的無明,都導致誤解和誤判,高估和低估。假設你正在尋找一個朋友,忽然看到他在遠方的田野中。一走近,卻發現你誤把一個稻草人當做是他了。你一定會感到失望。這並非有個惡作劇的稻草人或你的朋友試圖偷偷摸摸誤導你,而是你自己的無明背叛了你。任何源自無明所做的行為,都是冒險。我們在不瞭解或不完全瞭解的情況下行動,就不會有信心。我們根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起。創造出所有這些有名或無名、已知或未知的各種情緒。
我們自以為可以爬到階梯的頂端,或自以為搭乘的飛機即將順利起飛而且會平安抵達,唯一理由是我們在享受著無明的喜樂。但是這不會長久,因為無明的喜樂只不過是不斷高估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礙自己而已。當然,因緣會和合,事情會如願發生,但是我們卻把這種成功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把它當做證據,認為事情就該如此,認為我們的假設是有根據的。然而,這樣的假設只不過是餵養誤解的食物。每一次我們做出一個假設----舉例來說,我們認為瞭解自己的配偶----我們就會像打開傷口一般地暴露自己。任何時刻,可能會推翻我們假設的無數個狀況之一會突然出現,在那上面灑鹽,使我們退縮哭嚎。
習氣:自我的盟友
悉達多了悟到自我並非獨立存在、自我只不過是一個標籤、因而執著於自我就是無明,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發現。然而,雖然自我這個標籤或許毫無根據,要摧毀它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執著於這個稱作自我的標籤,是所有的概念中最難以破除的。
悉達多摧毀魔羅的故事,就是他發現自我是謬誤的像證。我們沒有必要相信或不信欲界魔王是否真實存在;魔羅只不過是悉達多的我執。故事中,描述魔羅是個英俊威武、無役不克的戰士,這個比喻相當適切。自我,如同魔羅一般,威力強大且貪得無厭、自我中心且虛偽欺詐、貪求眾人目光、機敏伶俐且愛慕虛榮。我們很難記住,自我如同火圈的幻相一般,是和合而成、不獨立存在而且善於改變。
習慣讓我們軟弱,因而無法對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習慣,都十分頑強。你或許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多麼不利,但那不一定能說動你戒煙,尤其當你喜歡吸煙這個儀式時;纖長的煙條、熏紅的煙草、繚繞指尖的輕煙。然而,自我習慣並不只是像煙隱那麼簡單。從無法追憶的時候以來,我們就都一直耽溺自我。它是我們認同自己的方式。它是我們的最愛,但有時候又是我們的最恨。我們以最大的努力試圖去證實,就是它的存在。
幾乎我們所做的,所想的或所擁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們的心靈道路,都是為了要確認它的存在。是這個自我,害怕失敗,渴望成功;害怕地獄,渴望天堂。自我厭惡痛苦,卻喜愛引起痛苦的原因。它愚蠢地以和平之名發動戰爭。它希望覺醒,卻厭惡覺醒的道路。它希望作社會主義的工作,卻要享受資本主義的生活。當自我孤獨的時候,它會渴望友誼。它對其所愛的佔有欲,會展現為激情。甚至可能導致侵略。它的假想敵----假如設計用來征服自我的心靈道路----常常被它收買,並且被吸收同夥。它耍弄詭計的技巧,幾乎無懈可擊。它像桑蠶一般,把自己織進網中,但它不像桑蠶,因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與自我作戰
在菩提迦耶的戰役之中,魔羅使出各式各樣的武器來攻擊悉達多。他特別祭出一大量特殊的弓箭。每一支箭都擁有毀滅的力量:引發欲望之箭、引發心智昏沉遲鈍之箭、引發驕慢之箭、引發衝突之箭、引發自大之箭、引發盲目迷戀之箭,以及引發喪失覺知之箭等等。我們在佛教經典之中讀到,在每一個人心中,魔王仍然未被擊敗----他隨時對我們發射各種毒箭。當我們失去覺知,執著自我之時,那就是魔羅的麻藥。逐漸地,毀滅性的情緒必然隨之而來,滲透我們全身。
當我們被欲望之箭擊中的時候,一切常識,沉著和清明都不見蹤影,而假尊嚴、墮落和不道德就緩緩滲入。中了毒的人會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無所不用其極。一個被貪愛擊中的人,可能會認為在街上拉客賣春的河馬性感,而讓枯坐在家中的美人癡等。如同撲火的飛蛾和上鉤的魚一樣,世上無數的人都曾因貪戀食物、聲名、讚譽、金錢、美貌和崇敬,而墮入陷阱之中。
貪愛也可能表現為對權力的欲望。執著於這種貪愛的領導人,對於他們的權力欲望如何地摧毀世界,完全視若無睹。如果不是因為某些民族對財富的貪婪,高速公路上早就會充滿著太陽能動力車輛,而不會有饑荒。而此同時,我們又對不正義感到不滿,怪罪於喬治布希等人。我們被貪婪之箭擊中,看不到事實上是自己的欲望----例如擁有廉價的進口電子產品,奢華的駻馬休旅車等便利----在支持著這個正在摧毀世界的戰爭。每天在洛杉磯的尖峰時段,道路上堵滿了成千上萬輛只有一人駕馭的車輛,而共乘車道卻空蕩蕩的。即使是那些抗議“不為石油流血”而示威遊行人,也仰賴進口奇異果,製作他們的水果冰沙。
魔羅的弓箭製造了永無休止的衝突。縱觀歷史,那些被認為超越欲望,作為正直與德行典範的宗教人物,也一再地證實對權力有相同的饑渴。他們用地獄的威脅和天堂的來操控信徒。今天,我們看到政客為了操縱選舉和爭取民調支持,已經到了可能用戰斧飛彈轟炸無辜國家而毫不手軟的地步。只要你贏得選舉,誰在乎你是否贏了戰爭。其他政客假裝神聖地吹棒宗教、讓自己挨槍、製造英雄、假造災難,全都是為了滿足他們對權力的欲望。
當自我充滿驕慢的時候,會以無數的方式化現----如心胸狹窄、種族歧視、脆弱、害怕被拒絕、害怕被傷害、麻木不仁等。出於男性的驕慢,男人壓抑了過半數人類----女性----的能力和貢獻。在求偶期間,雙方都各自表現出驕慢,不斷地評估對方是否配得上他們,或者他是否配得上對方。豪門貴族為了一段不知是否會長久的婚姻,在為時一天的婚禮中揮霍;而在同一天,同村的人正因為饑餓而奄奄一息。一個觀光客賞給他推旋轉門的門房十美元來炫耀自己,而下一分鐘,卻為了一件五美元的T恤,和努力養家糊口的小販討價還價。
驕慢和自憐息息相關。我執純粹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更悲哀。當自我發展出自憐的時候,便讓其他人生起悲憫的空間消失了。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許多人都曾經受苦,並且仍在受苦。但是某些人的痛苦卻被歸類為比較“特殊的”痛苦。雖然確切的統計數字無法取得,但是我們可以相當確定歐洲人殖民北美所屠殺的原住民人數,不少於其他有記載的種族絕滅之死亡統計。然而,並沒有一個廣被使用的詞彙,例如“反猶太人”或“大屠殺”來形容這個難以想像的屠殺。
由史達林和盧安達胡圖族人所主導的大屠殺,也沒有辨識的標籤,更不用說精緻的博物館,為了復仇而提出的法律控訴,以及沒完沒了的紀錄片和劇情片。回教徒呼喊著被迫害,卻忘記他們蒙兀王朝的祖先們以傳教之名,征服了大部分亞洲所造成的破壞。他們所帶來的浩劫----曾經為了敬愛不同神祗而建的紀念碑和廟宇被摧毀的眾多遺跡,至今仍然有跡可循。
還有一種歸屬於某個學派或宗教的驕慢。基督徒、猶太教徒和回教徒都有相信同一個上帝,就某種意義而言,他是兄弟手足。然而,由於這些宗教各自的驕慢,以及各自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宗教之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至今已經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罹難人數的總和。
種族主義從驕慢的毒箭中溢出。許多亞洲人和非洲人都指控西方的白種人是種族主義者,但是在亞洲,種族主義也同樣地根深蒂固。在西方國家,至少有法律來對抗種族主義,並且會公開地加以譴責。一個新加坡女孩,卻不能帶她比利時籍的丈夫回家會見家人。在馬來西亞,中國裔和印度人士即使已經在當地定居數個世代,也無法取得“土地之子”(也就是馬來人)的身分。
許多在日本的第二代韓國人,仍然不能歸化成為日本人。雖然許多白種人領養有色人種的小孩,但是亞洲的富裕家庭領養白種小孩的可能性並不高。許多亞洲人會作何感想。如果這些移民建立起自己的社區,在當地謀職,從老家進口新娘,世世代代說自己的語言,拒絕使用地主國的語言,還外加支援祖國的宗教極端主義的話,會是什麼狀況。
忌妒是魔羅的另一支箭。它是最強大的失敗者情緒之一。它毫無理性,而且製造荒誕的故事來讓你分心。它會在最出其不意的時刻突襲,甚至可能在你欣賞交響樂的時候。雖然你從來未曾想過做個大提琴家,甚至從未摸過大提琴,但是你可能對那個無辜、素未謀面的大提琴演奏家開始嫉妒起來。只因為她的才華洋溢,就足夠讓你的心中毒。
世界上多數人都嫉妒美國。許多宗教和政治狂熱人士揶揄批語美國,稱美國人是“魔鬼同路人”和“帝國主義者”,這些人會為了尚未到手的綠卡而卑躬屈膝,否則就是早已經擁有一張。出於純粹的忌妒,而且常常是受到媒體的誘導,社會上大眾幾乎總是批判任何成功的人或事,不論他是在金融、體能或學術上的成功。一些新聞記者聲稱是在捍衛劣勢和弱勢的人們,但是常常不敢指出一些“劣勢族群”其實是狂熱分子。這些新聞記者拒絕揭露任何弊端和罪行,而極少數直言的,卻要冒著被誣衊為極端主義的風險。
魔羅想要爭取更多追隨者,因而聰明地鼓吹自由,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行使自由,他不一定會喜歡。基本上,我們只想要讓自己,而不想讓他人擁有自由。難怪,我們真的行使所有的自由,就不會被邀請去參加任何派對了。
這個所謂的自由和民主,只不過是魔羅另一個控制的工具而已。
那麼愛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是痛苦的----愛、喜悅、創意的啟發、虔誠、狂喜、和平、團結、滿足、慰藉等情緒呢?我們也認為在詩詞、歌謠和藝術上,情緒是必要的。我們對於痛苦的定義不確定而且相當有限。悉達多於痛苦所下的定義卻是更廣泛,但也更具體、更清晰。
某些種類的痛苦,例如嗔恨、忌妒和頭痛,具有明顯的負面性質,而其他的一些痛苦而比較幽微。對於悉達多而言,任何具有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質的都是痛苦。舉例來說,愛或許是愉悅而令人滿足的,但是它不會憑空獨立地出現。它得依賴某個人或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預料的。一個人的愛最少需要依賴一個物件,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就常受束縛了。而其他許多隱藏的狀況更是數不清。因此,為了憂鬱的童年而責怪父母,或為了父母的不睦而自責,都是徒勞無益的,因為我們無法察覺許多隱藏其中、相互依存的因緣。
有一個不容易翻譯的佛教諺語,大致上可以這麼說:一切朗旺(rangwang)都是快樂的,而一切賢旺(shenwang)都是痛苦的。“朗”指“自我”,而“旺”指“力量”、“權利”或資格。而“賢”指“他人”。廣義而言,快樂的定義是,一個人擁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權利、安逸,沒有障礙,沒有束縛。這意指有選擇的自由或不選擇的自由。能安然地積極活躍,或安然地從容悠閒。
有些事情我們能做,而將世界扭轉成於己有利,例如,服用維他命讓自己變得強壯,或喝一杯咖啡來提神。然而我們無法讓世界保持靜止不動,好讓另一個海嘯不會發生。我們無法阻止鴿子去撞擊擋風玻璃,也無法控制高速公路上的其他駕馭者。
我們人生的一大部分,是在努力讓其他人高興,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感到舒適。和一個老是發脾氣的人生活在一起,不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我們無法讓另一個人的情緒永遠保持昂揚。我們可以嘗試,甚至有時候會成功,但是這樣的操控需要大量的維修和保養。只在戀愛初期說一次“我愛你”是不夠的。你必須要做正確的事情----送花,關懷一直到最後。只要你一次沒做到,你所建構的一切都可能會分崩離析。
而有時候,即使你關懷備至,你的對象可能會誤解,可能不知道如何接受,也可能完全不接受。一個年輕男子期待著和他的夢中情人共用一頓燭光晚餐,想像那個夜晚將如何開展,他將如何贏得她的芳心;但是,那只是他的想像,他的猜測。不論有沒有依據,都只是一個猜測而已。基本上,我們無法永遠百分百準備妥當。因此,我們的障礙和對手只需要做百分之一的準備,就能夠造成所有的傷害。
我們或許會認為,自己不是真正在地受苦。即使是在受苦,也沒有那麼糟糕。我們不是活在貧民窟中,或在盧安達被屠殺。如果這種態度來自真正的知足和珍惜擁有的事物,那麼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珍惜是悉達多會認為可取的。但是,我們鮮少真正地滿足;我們的心時有一種永不休止的嘮叨,想要從生活中獲得更多,而這種不滿足就導致了痛苦。
悉達多的解答是----培養對情緒的覺察。如果情緒正在起的時候,你能夠有所覺察,即使只是一點點,不能夠限制它們的活動;它們變成像有監護人在旁的青少年。有人在監視著,魔羅的力量就會減弱。悉達多沒有被毒箭所傷,因為他覺察到這些只不過是幻相。同樣的,我們自己強大的情緒,也可以變成像花瓣一般地不具殺傷力。當天女接近悉達多的時候,他清楚地瞭解,她們如同火圈,只是和合而成的,因此她們失去了誘惑力,無法動他一絲一毫。同樣的,只要瞭解我們所欲求的物件事實上是和合而成的現象,就能破除誘惑的魔咒。
當你開始注意到情緒所能夠造成的損害,覺知就會開始發展。當你有了覺知----舉例來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懸崖上行走不再那麼恐怖,事實上,它反而是非常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懼的真正根源。覺知不會妨礙你的生活,反而讓生命更加充實。如果你在享用一杯茶,而且瞭解短暫事物的甘與苦,你將能夠真正的享受那杯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