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不自在」。 仔細想想,生活中有好多時候,我們都覺得卡卡的,放不開,好像被什麼東西綁住一樣。
比如說,上班開會,明明心裡有更好的想法,卻怕說出來被老闆打槍,被同事笑,結果只好默默閉嘴,憋得好難受。 跟朋友聚會,想輕鬆一點,卻又忍不住在意穿著打扮,深怕自己看起來不夠時尚,不夠有品味,結果玩得一點都不放鬆。 甚至在網路上發個文,都要想半天,修圖修到天荒地老,就怕按讚數太少,留言不好看,結果搞得比上班還累。
有時候我就會想,為什麼我們會活得這麼ㄍㄧㄥ?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擺脫這種不自在的感覺呢? 我就跑去問師父。
師父就跟我說:「就是來自於你太把自己當一回事。」
「太把自己當一回事」? 師父這句話,好像有點深奧。 難道不要認真看待自己,隨便過日子就好嗎? 當然不是這樣。 師父說的「太把自己當一回事」,是指我們常常給自己貼上太多「標籤」,然後又太執著於這些標籤。
什麼是「標籤」呢? 就像我們手機APP的名字一樣。 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給自己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我是好員工」、「我是好爸爸」、「我是學霸」、「我是網紅」、「我是運動健將」… 這些標籤,有些是別人給我們的,有些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
一開始,這些標籤好像是正面的,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厲害、很有價值。 但是慢慢的,這些標籤就會變成無形的枷鎖,把我們牢牢地綁住,讓我們活得很不自在。
師父就跟我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有一個AI專家,在人工智慧領域非常有名,大家都稱他「AI大師」。 他自己也很習慣這個稱號,覺得自己就是AI界的權威,說話很有份量。 有一天,公司來了一個年輕的新人,只是個剛畢業的小職員。 在一次會議上,這個小職員竟然直接指出這位AI專家的研究方向,可能有點問題,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講得頭頭是道。
這位AI專家當場臉色就變了,覺得很沒面子,心裡非常不舒服。 事後,他越想越生氣,覺得這個小職員根本是在挑戰他的權威,讓他很痛苦。
師父就說,這位AI專家之所以會這麼痛苦,就是因為他太執著於「AI專家」這個標籤。 他給自己貼上了「AI專家」這個標籤,而且覺得這個標籤是牢不可破的,任何人都不可以質疑他,挑戰他。 一旦有人碰觸到這個標籤,他就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否定了,自尊心受傷了,所以就感到痛苦和不自在。
但實際上,「AI專家」只是一個別人給他的稱號,只是一個暫時的角色,並不是他真正的本質,久而久之自己也這麼認為。要不就算被小職員挑戰了,就算研究方向真無法涵蓋所有層面,也不代表他就不是一個有價值與貢獻的人。 但是「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太在意這個「AI專家」的標籤,結果就讓自己陷入了痛苦和不自在之中。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常常這樣。 比如說,有些人給自己貼上「正義代言人」的標籤,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拯救所有受苦蒼生,因此,他必須先假設有一個惡魔,或一群惡魔,在殘害蒼生。然後腦補出,旁邊的人都活在煉獄之中,他必須要抵抗強權。一旦沒有達到預期,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很焦慮,活得很不自在。
這些都是「太把自己當一回事」的例子。 我們太在意自己身上的標籤,太害怕失去這些標籤,太想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結果反而讓自己活得越來越不自在。
師父說,要得到真正的自在,就要學習放下對「自我標籤」的執著,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 這不是叫我們放棄努力,而是要我們看清楚這些標籤只是暫時的,無常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己。
輕鬆但努力工作,照顧你可以、也需要照顧的人,可以追求夢想,但是不要被「專業人士」、「好父母」、「成功人士」、「正義使者」這些標籤綁住。 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允許自己犯錯,可以放下對輸贏成敗的過度在意。
當我們不再那麼在意自己身上的標籤,不再那麼害怕失去別人的肯定,我們會發現,心就輕盈起來了。 我們會更勇敢地做自己,更自在地生活,更能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
就像師父常說的,自在,就從你不把自己當一回事開始。 放下那些沉重的標籤,你會發現,原來真正的自由,一直都在你心裡。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