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4

自我感覺良好...總比...自尋煩惱來得好

自我感覺良好...總比...自尋煩惱來得好


接觸過的幾個台灣所謂大的佛教「山頭」,看起來應該是所謂的「大乘」,但在這些大師的言論與著作中,只有運用或融入「小乘」佛法的多寡,而不見指著小乘佛法說不堪。進一步來說,如果行者修者一開始自己沒有先入為主的分別成見,在這些「山頭」中學習,根本不知道有這些對立與分別。因此,執取與分別的,不是法的本身,而是人的心,人的愚痴。

建立這樣的分別,如果是隨順因緣,歡喜學北傳就學北傳,歡喜學南傳就學南傳,那也不錯,總是學習佛法。因緣到了有福報的人,歡喜持咒就持咒,歡喜唸佛就念佛,就學禪就學禪,歡喜讀經就讀經,歡喜拜懺就拜懺,歡喜入世修習六度就往前吧。但如果是拿別「人」(不是別佛、別菩薩、別阿羅漢)的分別,來障礙自己,小乘修習者認為被輕視或是汙衊,大乘修習者就自以為是菩薩而貢高我慢,看起來是有點好笑。這當然也對昨日的自己覺得好笑,過去以為自己打打不像樣的坐,念念不知所云的佛,讀一些不知道講的麼的佛經,都以為那就是佛法。

學法就已經是這樣了,一般的經驗世界更是如此。難怪佛法中那麼強調以智慧來破煩惱。而多數人是在自尋煩惱。最近學校有兩件事情,煩惱了應該為數不少的「老師」,讓這些原來應該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可能都需要別人來協助「解惑」。一為,新的教師評鑑辦法出爐,在我看來更容易過關,了不起就是去做一個12萬的產學(真假難辨)然後用心教書,利益學生,快樂的很。但很多老師看到評鑑項目,不是著眼於哪些項目可以過關,而是執著於哪些項目無法過關。看起來這也沒有那也缺,但辦法中明明就是說「只需要達到幾項」,但多數老師執著於「我無法達到幾項」,這些老師可都是「高」知識份子,在整體不安的氛圍下,容易讓自己的眼變盲、心也變盲。高知識份子也是眾生也是人。

不過,這真的很可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當人,又可以當老師,這樣的職業應該是相當福報累積而來,至少相對在付出的時間與勞力成本,與獲得照顧色身的資糧(金錢),是相對的輕鬆如意。如果以投資的觀點,當老師的人,已經有一個相對較好的基礎,或可以運用這樣的優勢,多利益人,累積更多的福報,如果一味消耗殆盡,甚至再造作惡業,那真是可惜。

另有一種來自學校高層的說法,「102/103年本校有倒閉的危機」這樣的說法不能說是毫無根據,而是以102年入學的學生,往前推84年左右的出生人口數是遠低於目前大學總需求數,以此類推,本校於102/103年會倒閉。經營領導階層這樣的說法,若心善,可視為鞭策與提醒,畢竟的確如我等這些高階教師多數是養尊處優慣了;但若是非起於善念,則為一種恫嚇,已達到某些政治或私利上的目的。當老師的,其實不需要去了解高層的起心動念。或許就飯碗的角度,應該去思考的,自己想不想當老師,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怎樣才能繼續當老師。然後好好去做、去植栽,去耕耘即可。對多數老師來說,應不需要過度悲觀,必竟以18年前的出生人口、6-7年前的大學需求,作會倒閉的推論,是過於靜態與粗糙。畢竟,整個環境是動態變化的,大環境是共業,個別學校是別業。而整個過程是動態的,因為這幾年已經有幾所大專院校面臨到減招或是倒閉,至少大學已經緩慢變少。而學校是否能生存,看起來是招生人數,但以企業經營的角度,其實就是盈餘,也就是在於收入與費用支出。這也是所謂的競爭力。

老師沒有工作,與老師減少超鐘點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如果這所學校的老師,終日壟罩於負面思維,沒有辦法提高生產力,沒有辦法多照顧學生,沒辦法在許多的細節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與支援,對外,無法建立好的社會口碑,對內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同,當然招生的力道就相對減弱,即便尚有一些地利的因素,也將消耗殆盡。而若學校高層的思維是為一己私利,無法以學校永續生存著想,而恣意揮霍或是聘任與自己有利益相關的人員,導致費用高升,這類似的舉措,當然也會削減這學校永續生存的機會。可是一般老師並沒有辦法左右環境或是高層因素,何不更快樂地將可用於學生的資源盡量用於學生,人與土地一樣,有灌溉就會有收成。自我感覺良好,也是很好的。

學校一般老師的憂慮,看起來像是自尋煩惱,是愚痴,我好像可以講出一段長篇大論,我就很有智慧?當然也不。跑到這五濁惡世來當人,其實都只是一般的「料」。我自己不也是好長一段時間,憂慮於學校的工作有異動怎麼辦? 我沒有持續這樣的收入怎麼辦? 一大堆的怎麼辦,這些無明煩惱其實也沒有「蓋高尚」,還只是顯示自己毫無智慧。有一直受苦於學校內的利益與人性的糾葛,陷落於人我是非中,一直在受不同的「苦」,難怪,佛要出興於世,辛苦說法,就是希望眾生能離苦得樂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