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7

葛印卡老師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第一天
  • 開宗明義就提到,第一天的障礙會最大,不是甚麼妖魔鬼怪來作祟,而是除了「覺知呼吸」「觀察呼吸」以外,甚麼都不做。也就是,無聊與不習慣的障礙。無聊與不習慣,是「習性」作祟。
  • 不持名、念佛、或觀想,也不調息,就是觀察自然呼吸。持名、念佛、或觀想,是傳統佛教「定」的方法,主要藉此讓自己散亂的心,可以定於一、歸於一,至少,專注後,心不會散亂。但內觀的主要目的,不是心的專注,而是心的淨化。淨化,似乎與零極限所談論的「清理」,具有一樣的概念。根除內心的不淨與雜染,就可以解脫。
  • 如何過著內心安詳的生活,是內觀的目地,當然也是修行的目的之一。心中無私無我、充滿慈悲、見善隨喜、心境不二。
  • 從呼吸開始,就是透過對自我外在較粗重的「實相」開始去認識自我,從粗而細、超越心物的究竟實相。
  • 人對於實際所發生的事情,所知甚少。對於自己的身體也是一樣。除了頭目手足等外在而表面可以控制的器官外,對於其他不受控制的器官、器官的反應,以及細胞乃至更細微的電磁反應的變化都一無所知。
  • 覺察未曾經驗的世界,對於修行是很重要的,而呼吸是已知到達未知很重要的關鍵。然而觀察呼吸的同時,也在觀察心念的變化。當心中升起不淨與染污,呼吸就變得更為急促與沉重。因此,觀呼吸可以引導觀察身與心的實相。
  • 心,不斷游移、不斷攀緣,不願停止,不願停留於當下,不是跑到過去就是未來。心的不安定,造成人的苦不堪言。將心放在當前的實相上,就是當前的呼吸上。
  • 心念的游移,若毫無頭緒與條理,迷失於無明,這是「癡」;有條理皆緣樂與苦,緣樂,產生執著,就起「貪愛」;緣苦,則產生「瞋恨」。這是三障中的煩惱障。染污不淨,產生痛苦。
  • 心的染著需要淨化,而觀呼吸就是淨化的第一步。當專注於呼吸,對於呼吸不貪求不染著,此時心有片刻的純淨,對於長期以來受到嚴重汙染的心有很大的衝擊。藏在淺意識層的不淨,或浮現到意識層,而以各種讓人身心不適的方式呈現。這讓人會焦躁不安,不安的來源正是汙染受到純淨的衝擊。手術要切割腫瘤,當然會痛,怕痛,也要割。
  • 橫豎也是掛,要嘛就在手術室掛,總比在外面掛來的有點質感。這也讓我想起來,三次禪修都有不甚美好的經驗。但反過來說,或許在那幾次的禪修中,真有極其片刻是清淨無染的。
  • 幾個用功的忠告
  1. 靜坐在室內
  2. 活動在固定範圍(手術室)
  3. 下定決心成功走出手術室,要不就抬出來
  4. 守戒與禁語
  5. 避免飲食過量
  6. 放下過去所學的法門
  7. 快樂享受手術的過程與痊癒後的快樂

第二天

  • 心如同野獸一般焦躁不安,難以馴服。但持續不斷練習是成功唯一的方式。修行必須靠自己。開悟的人只能引導不能替代。一旦發心走上修行的路,護持正法的力量也會護持。
  • 法的修行為八正道。八正道分三大類,為戒定慧。持戒與修定,對修行是有助益,但這並不能根除心中累積的雜染不淨,只有培養智慧與洞察,才能完全淨化。戒定是手段,得慧是目的。
  • 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的八正道。正語防口業(兩舌、惡口、綺語);正業防身業(殺盜淫酒);正命,不傷害他人的職業。為避免貪取財富累積,不需財布施。
  • 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屬於「定」的八正道。正精進:「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升起」。觀呼吸就進行了正精進。
  • 正念,正確的覺知。放掉過去與未來的游移,將焦點放置在鼻孔周圍呼吸的覺知,培養對於實相的觀察,專心觀察、專心感受。心有一股很強的難以根除的舊習性,就是不斷在回憶過去與妄想未來,製造貪愛與瞋恨,製造不安與焦躁。此點與零極限中描述的「重複播放記憶的中毒程式」類似,就是自己累世以來累積的習氣,必須清理、必須根除,才不會浪費生命於執著過去、妄想未來中。以覺性而不是以記憶來生活。
  • 正定,不起貪嗔癡欲諸想的專注,才是正定。
  • 謹守五戒,練習專注於有限範圍的實相,不起貪愛與瞋恨,就是修定。因戒生定而修慧,開始貫穿潛意識層,根除過去深藏的不淨,享受解脫與快樂。
  • 在佛法中用「戒定慧」,零極限一書的則用對虛空升起「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四句來清理深藏於潛意識層的不淨與雜染。

第三天

  • 持戒,斷除外來的惡緣;修定,不令雜染升起;修慧,要讓所有的不淨,連根拔起,進行真正根除的手術。當雜染根除,心,就不受煩惱束縛,不受障礙,得解脫入涅槃。
  • 正思維與正見,屬於「慧」的八正道。就是正確的思考與得到正確的見解,了解實相。
  • 慧的開發有三階段,為「聞、思、修」。聞法、聞慧,得到啟發,但這並不是自己的,而是外在的。思慧便是對於這些聽來的智慧以智識去思考,最後是修慧。由自身培養出來的慧,才是真智慧。聞思是熱身,行是關鍵。自己慧命自己修。聽到好醫生有好藥方,是聞、去了解好藥方要如何服用與相關禁忌,是思、真正遵守醫生給的囑咐去服藥,是修。要行,病才會好。
  • 知道很多的真理,若僅止於知道,是沒有助益,必須親自去體驗。
  • 並不是具有讓有聲起負面觀感的、人的災難或是死亡,才稱作「無常」。「無常」是生命的實相,剎那間都有千萬的生滅變化。但知道現象,不能得智慧。向內探究,體驗自己身心的實相,是可行的方法。
  • 從無常體會無我,沒有「我」與「我的」,沒有哪一生滅是「我」可以主導可以控制的。這個由我所投射出來的世界,是幻化的,我的身體所謂的真相,也是幻化生滅的。
  • 求不得,是苦,愛離別也是苦;不愉快的經驗是苦,執著於愉快的經驗,還是苦。執著於所有無常的事物,都是苦。無所執取,去除虛妄、貪愛與瞋恨,就是離苦。
  • 到第四天下午三點半,都只做一件事情,觀息。不持名、不觀想、不調息。行八正道、得戒定慧、滅貪嗔癡。
第四天

  • 感受身體變化的實相,並不是令人愉快的經驗,也容易生起更多的煩惱。但這些具有煩惱的感受,也是根除煩惱的工具。從觀呼吸開始,保持平等心去感受全身所有的變化,邁入解脫第一步。
  • 觀察全身的感受,要依序,可停住,意念到哪感受到哪,不用管其他部份產生的感受。不論這些感受是細微、粗重、愉悅、痛苦,就是感受,不貪快、不貪愉悅、不對痛苦起瞋恨,就是感受。藉著感受來淨化內心。
  • 衝動的反應,來自潛意識中就習氣的作用。要改變習性反映,就是不斷訓練,通過只感受而不起反應的重複訓練,了解無常、無我的本質,去除盲目的反應,才能從煩惱中解脫。
  • 不要貪求好的感受,不要推卻壞的感受,感受就是感受,感受不是自我。也不要選擇感受,選擇便起了分別心,心分別就業。保持平等的心,這是心的練習。感受,也是空性。
  • 此有固彼有。因果相續。要有不同的果,就必須種下不同的因。
  • 行包含身口意,意為心,心主導了身口,身口只是意的反應。
  • 心有四個作用,識(接收)、想(判別)、受(感知)、行(習性反映)。銘記,就是不斷通過這種心的作用,產生對外界事物的好惡,貪愛與瞋恨,造業。
  • 內觀教導的不只是生活的藝術,也包含死亡的藝術。我們可以活在當下,不再隨習氣產生反應,做自己的主人。
  • 內觀修行的兩個重點,一是,打破意識與潛意識的藩籬。由於無明,人們無法知道潛意識不斷在升起反映,也主導了行為,藉由內觀,讓心變得更有覺性,也去除無明;第二是平等心,覺知道任何感受不起任何反應。
  • 訓練的階段性成果,將是對所有發生的感受都能微笑接受,因為所有感受也都是無常,隨時生滅。

第五天

  •  困難與苦難,永遠會源源不絕而來,直到成道入涅槃。離苦,也是修行的主要動機。
  • 在內觀時,對於苦的所有感受,不要去起反映,只要接收(識),不須想、受,更不須行。不需要將這些苦的感受與自己畫上等號。
  • 佛陀以四聖諦說明離苦得樂的方法。苦,是與生俱來的,有八苦。離苦得樂是修行的根本。但苦由何來?貪愛是明顯的苦。貪求愉悅的經驗與排斥不愉快的感受都是苦。執著,就是苦的主要原因。執著於五蘊,執著於我,我的,就是苦的根源。
  • 四種增長的執著,欲取、我語取、見取、戒禁取。欲取,對於慾望的貪愛與執著;我語取,執著於「我」語「我的」;見取,對於自己見解的執著;戒禁取,對於自己所認定的宗教與儀軌上的執著。佛陀就是透過細微的觀察,了解到所有產生的痛苦,都可以歸類到此四點執著。
  • 執著讓人產生強烈的習性,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習性是來自於人對於與外界接觸後感受的執著,好的感受形成貪愛,不好的感受形成排斥,都是執著。苦的根本原因就是來自於無明,來自於對境產生執著。對現有與外界接觸後所產生的感受,不去評價,只觀察,不起反映。
第六天

  • 心的反應速度太快,比身更無常。學會觀察,不會盲目隨習氣反映,讓子彈飛一會,對所受到的感受保持覺知與平等心,然後再反應,再決策。
  • 內觀,最主要就是從學習覺知自身的感受開始著手,對感受保持平等心,在習性的反應點上停止,如此的訓練才能夠了了分明。
  • 往自己身體探索,將會發現四大的運作。
  • 在修行過程中,會有「五蓋」障礙,所謂「貪嗔癡慢疑」。

第七天

  • 內觀有兩方面的修持,覺知與平等心。對身體所有的感受,要能覺知,同時對所有的感受要能持平等心。
  • 持續修持,所有粗重與不愉快的感受都將化為細微而愉快的感受。但此時,這種愉悅卻是一種危險的訊號。
  • 無論是痛苦或是愉悅,粗重還是細微,都必須保持平等心。
  • 覺知與平等心會慢慢深入到潛意識層,這深藏在裡面的染污與不淨,慢慢清除。而這些根深蒂固的不淨染污,浮到表面時,會產生不愉快的感受,一樣繼續觀察,不做反應直到消去。這就是消除業行的方法。
  • 粗重感受通常維持較久的時間,細微愉快的感受則維持舊短。但無論哪一種感受,只需觀察,不起瞋恨或是貪愛想。
  • 人在活著的時候,每一刻都會有身體與心理的新感受生起。由於感受速度太快,意識層還來不及反應,潛意識就已經反映。這就是習氣。
  • 不去覺知身體內的感受,無法體驗這個身體;不去覺知心理的反應,無法了解心理的變化。經過內觀的訓練,將學習到,心理起了甚麼變化,必定牽動身體的反應。
  • 晚上睡覺,也可以訓練對於全身每一部份反應的覺知。睡覺,是為了讓身體休息,但若能保持覺知與平等心,即便整夜清醒,也是可以讓身與心都得到休息。
  • 感受既然是無常,那又何須對於這無常的感受起反映呢?而不會隨境而轉,則不會造作新業。
  • 要體會涅槃,要先將最粗重,最染濁的業行清除(三惡道),然後再逐一清除三善道的業行,最後才能脫離這緣起的世界。
  • 將隱藏在隱藏在潛意識層中的所有不淨與汙濁,保持覺知以平等心觀察,便可以逐一根除。
  • 相對於五蓋這敵人,修行路上也會有五力這朋友,分別是信(信仰)、進、念、定、慧。
  • 皈依佛法僧,規依的不是兩千五百年的那位釋迦牟尼佛,或是任何寺廟的佛像,而是經典曾出現過,或不曾出現過的這些佛陀,這些覺悟者的特質,包括滅除三毒與內心的染著不淨。

第八天

  • 業行根除多少,就離苦得樂多少。
  • 表面的智慧或是理性會告訴我們,天乾物燥、隨時起火,要準備水罐。但當真正起火時,因習性反映,通常是會打開原本沒有準備的油罐,甚至潑灑,而引起更大的火,更強烈的業行。
  • 人是習慣的奴隸。
  • 遇境不起反映,以平等心觀察,在此時作出決定,通常是正確的。這與零極限中,不根據經驗來做決定,而將決定交給神性,是相通的道理。

第九天

  • 正法若是無法導入於日常生活,那麼內觀就只是一個沒有宗教色彩的宗教儀式。
  • 遇到痛苦或是挫折時,有智慧的凡人,會選擇深呼吸、起身、喝口水,暫時離開等方式來,就是藉由注意力來轉移所遇到的當下的痛苦,以及避免立即受習氣所導引,造作新業,而得到短暫的、意識表層的安詳與和諧。但事實上,深藏於內心的染著並沒有消除,壓抑或是逃避只是讓負面情緒增生。
  • 只要潛意識表層升起不淨的業行,同類型舊的業行就會生起而與之連結增生。但當我們只感受、只觀察、不做反應時,新業不起、舊業隨之消除。
  • 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秧。這句話,或許應該倒過來說,若不造新秧,舊業隨緣消;
  • 心中升起不淨煩惱時,身體會有兩個變化,一是呼吸改變了常規,身體起了新的感受。因此,從觀察呼吸與覺知身體的變化開始,是除滅心中不淨的方法。
  • 因被誣陷而感到憤怒。那是因為,自己的舊行,創造了對自己的印象,是不可以被誣陷的,因而,對於來自於外在的誣陷,產生的制約的反應,那就是憤怒。如果我們對誣陷這來自於外在的刺激,保持覺知,感受而不加評論或是反映,自然無法與過去連結,自然也不會受到習氣影響而產些新的業行--憤怒。新的業行不只是讓自己當下感受到痛苦,更會強化或是增生這樣的制約反應,而在下次遇到此狀況時,產生更為激烈的反應。
  • 當別人對你產生誣陷或是辱罵時,他也在受苦,也再造新業。若能對他產生慈悲心,則可以強化自己心的清靜。
  • 培養十個良好的心理特質:捨離、持戒、精進、智慧、忍辱、實相、堅決、慈悲、平等心、布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