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9

內觀禪修十日課程報告

內觀禪修十日課程報告

2/29日下午報到,在來不及調整心理準備,事務長就要求交出身上的貴重物品,包括手機、錢包、或是其他3C用品,繳械了,絕世了。也在還沒來得及與室友多攀談兩句閒話的同時,宣布,晚上八點開始禁語,正式開始進入課程。這位瑜珈高手的有著一種似乎只剩下幾小時就要進入「涅槃」,要往生了、要受極刑了,趕緊說講兩句。然後不想來的事情總是來來的很快,八點,一下就到了。

攝於還沒開始內觀禪修之前

晚上九點,從昏睡中開始了我的神祕的心靈之旅。

試圖地不以這是一個所謂「佛教」的「禪修」來加上框架。但這套修行(習)的方法,的確是繼承於來自2500年前的喬達摩太子,這位覺悟者,我們稱之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陀的發現與教導。在所參加的十日課程中,以實修為主,輔以法義來增上。

相較於過去參加過的,半途折腰的、零零落落的禪七,這一次的十日課程反而是比較完整的一次學習。與前面比較不一樣的外在經驗,有三點。

1.極力降低宗教色彩,派別認知,回歸到佛陀的原始教導,依「法」。2.為了要給這課程一個公平的驗證機會,課程中,不持咒、不觀想、不數息、不持名,也不參雜其他靈修、瑜珈或是氣功等3.不重視腿功的增長,可以雙盤,可以單盤,可以散盤,可以不盤,可以坐椅子,可以將數個禪墊與坐墊堆疊得像沙發、可以有靠背

實修的部分,分三階段,為修「安那般那」、「內觀」與「慈心觀」

用三天半的時間,教授與練習「安那般那」(Anapana),簡單的說,就是觀息。目的在安頓這顆如野獸般狂放的心。

第1-2天,教授師(其實就只是葛印卡老師的Mp3,他以英文發音,但有中文再次解說)不斷提醒我們,觀息進出,知其長短、冷熱、強弱、知其左右鼻孔進出,只觀察、只觀察,即可。這樣是一天半。對,用一天半來練習觀察時時刻刻都與我們「生死相關」的「呼吸」。只觀察,不控制。

第3天,將觀察的注意力焦點,縮小到鼻樑上方與鼻孔構成的的大三角部分,觀察變化、觀察呼吸帶來的變化。只觀察、觀察。

第4天,將觀察的注意力焦點再次縮小,縮小到鼻孔下方與嘴唇上方所構成的的小三角部分,一樣觀察變化、觀察呼吸帶來的變化。只觀察、觀察。

在第一天晚上的開示(報到是第0天),我們的教授師Mp3,就說到,在內觀的修行中,第二天與第六天會遇到最大的風暴,最大的困難。要離開的人、撐不下的人最多。開示的內容其實相當生動活潑有趣,但聽到此話,令我大為驚訝。10年前與8年前兩次的中台禪寺禪七,都是在第二天中午,掛了。第一次是連禪堂也進不了,第二次是頭也不回在中午過後第一炷香,就走掉,烙跑。三年前在靈鷲山的禪七,也是一樣在第二天,就起了極大的煩惱心,退心,要走,那次是在心道大和尚的慈悲方便下,下達「不准讓智光走,讓他留在禪堂,要做啥就讓他做。」因此,那次我是在盤腿、坐椅子、靜坐、行禪與專持大悲咒的狀況下,撐完七天,這哪是哪門子說完成了七日禪呢?

原來,第二天魔咒不是我的專利。當我們的心,已經長期培養了躁動與向外攀緣、依賴聲色的習氣,突然間,在第一天(0天)開始的靜默下,與一天長達12小時在禪堂,10小時以上的打坐,身與心都受到極大「習慣」上的挑戰。第一天還真的是靠意志力苦撐,尤其,完整一天只觀察呼吸,天呀,難道無聊也是一種樂趣? 呼吸也是搞神通的方式,還是老天在觀察我,若能持續呼吸12小時,就會給我神秘的力量呢?第一天,真是難熬,白天可以有三次的睡覺時間,每睡一次,都覺得恍如隔世,跑到公佈欄去看,怎麼還是「Day 1」呢? 也許這一次我還真是有點準備,反正,如理如實的、傻傻的,照做。

第二天雖然我沒有在遇到前面幾次的風暴,起了很大的煩惱,但腿與身體上的痛,也讓自己難熬。直到下午片刻休息時間,與助理老師報告,腿,已經痛得讓我失去平等心,開始起煩惱,無法專注觀察呼吸。助理老師轉頭告訴法工,給他一張「跪凳」,這是「安那般那」,不是熬腿。當下真的感恩助理老師的慈悲。在下一堂課中,開始用「跪凳」紓解的我「腿障」,用功時,居然還升起了,我要去買一隻豪華舒適的「跪凳」,有朝一日,我入涅槃,一定是這「跪凳」恩典等想法...當然這是妄想。

十天之後統計一下,每天的超過10小時的靜坐中,平均不會超過有1.5小時的「跪凳」時間。原因有二,一來他實在也不怎麼舒適,二來,還是繼續熬腿練單盤,總是感覺比較高尚(哈哈,另一種偏執與不平等心)這一次,我安然度過「第二天魔咒」,風暴不再起,或說,心,不再起風暴。或許,心船已經比較堅實,通過風暴。但在第三天開始,隨著更專注的用功,居然長時間地持續打哈欠,與自然地流淚。直到第八天。而第三天居然發現,原先坐在我右側的人,不見了。真是對不起他,或許是我的哈欠讓他起了煩惱心,回家了。

三天半的安那般那觀息,主要是讓我們安頓這個放逸過久的心。就是修「定」。每天晚上都有開示的時間,不是身穿袈裟剃髮的比丘或是比丘尼來開示,是Mp3,是葛印卡老師的Mp3來開示。在法義上,就是修「戒定慧」的第二階段,「定」。讓心安定,讓身心安定。其實第0天晚上,就已經沒有任何儀軌、不著痕跡的讓學員,完成了「三皈五戒」(舊學員因為過午不食,所以受持了八關齋戒)

由於不落入宗教或是儀軌的框架,在這裡更強調是「法」的本質與從「法」衍生出的意涵。三皈,皈依佛法僧,特別強調是要我等了解、景仰、追隨、學習這位覺悟者佛陀的特質,也不是佛陀這個肉身或是某個被神化的像。佛陀滅度前,告訴弟子「依法不依人」,應該就是這含意。皈依法,也不是皈依某部經典,或是某些人講的話,而是遵循法的本質。皈依僧,不是只是聽從狀似出家眾的人,而是發心學習遵循具有覺悟者特質,走在法的路上的人。

同時也很強調,遵守戒律的重要。持戒清淨才能過著道德的生活,也是下一階段修「定」的必要基礎。若不持戒而修「定」,心不易安定,所得的定也非正定。看起來我要對不起,過去很習慣要我喝酒的前老闆與諸友們,我,應該是不會想要喝酒了。

在第三天晚上的開示(其實,也是很不容易過日子的三天),說到「明天下午三點到五點教授內觀」。甚麼,搞了半天,度日如年,還沒進入正題。正題,就是「內觀」(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也是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所傳授,透過對於身體感受的觀察,體驗身心變化的實相,是生滅迅速而持續不斷的無常,進而淨化身心的過程。也就是說,這時候我才開始摸到可以聽聞、可以理解,而達到可以實作修行的階段。

共用了六天的時間,教授「內觀」。

第5天,從頭到腳,從身體的表層,一塊接續一塊,觀察變化。只觀察,不起任何反應,不造任何業行。有三種可能,粗重而程度不一的不喜悅的感受、細微而程度不一令人喜悅的感受,第三種就是感受不到有任何感受。剛開始的幾個小時,我還真的是「無感」,全身找不到幾塊是有感覺的肉肉。突然靈機一動,耍個小招,觀想有一雙可以任意放大縮小的嬰兒拳頭靠近要觀察的部分,果真比較容易有「感受」。這種感受,不知道是否是真假,所以逐漸也沒使用多次。這一天就算有感,也只是粗重的感受。

第6天,從頭到腳,再從腳到頭,進行雙向,身體表層一塊接續一塊,一樣的只做觀察變化。從第5天開始,在叮嚀上一直強調,這些感受都只是電子碰撞與排列結構,因不斷生滅而起的不斷生滅的變化。因此,要我們一定要記住,對粗重感受,不起瞋恨心等負面情緒反應;對細微的喜悅感,一樣不起貪愛的情緒反應,甚至對於無感,也不要起任何無明的情緒反應。這不就是藉由平等心與覺知,來滅息貪嗔癡的習氣? 真是有味道。

第7天,從第5、6兩天的單向、雙向,但還是停留在單點感受,開始變成從頭到腳,再從腳到頭,進行雙向對稱兩點,一樣是一塊接續一塊,觀察表面反應。過去這三天,「招式」的變化不大。但主要的核心是「觀察不起反應」也就是平等心。觀察,觀察,將粗重的感受消融。只要不起反應,不餵養貪嗔給習氣,習氣就會自然滅去。在身體的反應上,我也的確感受到這樣從粗重到消融的過程。但也在第七天的練習中,因為不知名的因素,頭部後腦的粗重感蠻重,我就開始依照老師的指導,觀察時間拉長,希望得到消融,結果是突然間腦中一片空白,似乎要昏厥的樣子。而且屢試不爽,只要專注於那處,就是同樣的反應。這與我在2000年成功嶺離營前一天晚上餐會上,突然間感覺被人從後腦拍一下,接著神智就不清的感受一樣。

由於佛陀已經了知,人身體是由四大與四大現象所構成,分解到最後,是由所謂「極微」的單位,換句今日的話,就是分子或是電子等的說法所構成。其實,人的身體與其他友情或是無情的眾生,分解到最後都是一樣的「極微」。這是色身的部分。可是「內觀」看起來是在「觀身」,本質上在「觀受」。身受心法,如實觀之。為四念住。所以,在課程中,一直叮嚀,如實觀之即可,不起反應。

但這與「心」的作用又有何關係?在內觀課程中,以代表「心」的四蘊,識(接收)-->想(分別)-->受(感受)-->行(習性反應)的循環來說明心的作用。其中,「行」就是習性反應,也是產生果報的種子。六根接觸六塵,自然會產生六識,立刻有分別,而產生感受。一片一片的觀身體表層感受的這種練習,就是從「識」到「受」的反應。如果不形成下一個行為或是意念的形成(行),就不會產生新的果報,不會產生新的習性。因此,才會一直叮嚀「不管身體感受到甚麼,細微的,不起貪愛;粗重的,不起瞋恨」,就是這樣不斷訓練來自身產生心的作用,止於「感受」,不造新業。

第8天,開始以「多點觸控」的方式,由頭到腳(由上到下)逐一感受全身細微的作用。猶如以很舒服溫度的水柱,從頭淋浴,讓細微的水能夠淋遍全身。在這天的練習,我是有比較大的「沒成就感」。因為,不論是單點、兩點的前幾天「感受」,應該是69%是粗重,30%是無感,只有某幾個時段,在幾個小範圍區域,曾經出現粗細不一的細微的感受。老師在前兩天就提醒,針對細微的感受,不要起貪愛。對我來說很難起貪愛,沒有挫敗的感受升起,就不錯了。因為這些感受對我來說,不能說舒服,只是相對於多數的粗重感,它算細微的,如此而已。

第9天,「若」多點感受都是細微的,必須重覆以「更小」的區域,全身上下檢查身上每一區塊的感受,直到「確認」身上的每一區域都有感受,而且都是細微令人愉悅的感覺為止。接著,進行內部穿透。也就是觀察的區域由表層進入身體內部,由平面進入立體,由2維進入3D的觀察。猶如滴一滴墨水於一杯水中,如此的穿透與融合。當時,腦中「想像」就是「透明人」,或許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如果到這一刻,我,應該也隨之消融。

第10天上午,就正式結束內觀階段。解除「神聖的靜默」讓大家進行「神聖的閒聊」。並開始教授「慈心觀」。慈心觀可以說是十日課程的迴向。就是將前面所修得到的安詳與和諧,所得到的純淨與慈悲,善意與任何離苦得樂的方式,向外散佈,與眾生分享。老師叮嚀,在修「慈心觀」之前,要檢查心是否安定,以及,在前面內觀修習時,若有任何不舒服,不愉悅,則需要先調整到心安定身感受舒適的狀態,才向外分享。在這階段,引導我們,對仲生發起慈悲心,請求被我們傷害過的眾生原諒,也原諒曾經被我們傷害過的眾生,不論是傷害過我們的,或被我們傷害的,我們都同樣給予慈心與分享。在這某一片刻,我還真的掉下眼淚。

在修慈心觀的過程中,我很自然地檢視每一個在今生生命中出現過的人,不管他們給我的「感受」為何,(或他們自己浮現)沒有太大意外,不管這些以往生或是還在,遠的還是近的,曾經給過我傷害或是恩惠的人,惡意或是善意的人,都輕易地掠過,但很奇怪地,卡在前面一個於前面兩年工作中的一位女生3-5秒鐘,他在工作層級與工作關係,或是私下互動,都不是很密切的一個只能稱之工作夥伴的人身上。我知道,我對於某些事情還沒有完全放下,對於產生這些事情的人,也還沒有完全放下。但還是回向給他。

所有的課程在第11天早上早餐過,清掃環境後結束。自己知道,心更安定了,思慮更清晰了,更冷靜與穩定了。也知道自己經踏上法的這條路,法佈施為上,法供養為最。自己能走上法的道路,並透過這10天的課程,知道有一個修的方向與為何而修,這是最令自己歡喜的。引用老師說的,「做好自己該做的,其他交給法」。勤修戒定慧,在法的道路上,也扮演一個知客角角色,為受苦的眾生,搭一小橋,或闢一條小徑,連結到法的道路上。

在第10天解除禁語的中午,我去問了助理老師一個問題「對感受不起反應,不餵養貪嗔能量給習性,習性自然枯竭,這是不造新業的過程,我明瞭;但不造新業之後,淺藏底層於潛意識中習性會浮上來,然後用同樣的方式,逐一消融,就是消舊業,這似乎不太合乎業力或是因果。畢竟,即便我今生確定沒殺過人,也肯定殺害過其他眾生,也傷害過人,令人傷心,何況累世呢? 怎會那麼好康,在禪堂禪修一下就可以消除舊的業力?」助理老師笑笑對我說「才剛開始,才剛開始」。對,才剛開始。或許因為我的心中已經築入了「才剛開始」,以及與往昔所造諸惡業相應,並且於昨日剛從耳根聽到「進行身體內部穿透的觀察」,以及也因為十天來盤腿正身所造成的疲憊,在下午的某一共修時段,認為右胸有一痛點,與左後背有一痛點,似乎有關,我便觀察身體內穿透的連結,天呀,真是痛到要命,腦中浮出的一個影像居然是,「一劍穿心」。直覺想到是我曾經一劍穿過某人的身體,不管那是甚麼情境;試著只觀察痛點約幾分鐘,看看能否不起任何瞋恨與恐懼心後,此一痛苦是否能化解。但似乎不容易。往上觀察肩與頸兩個痛點,向內觀察,腦中浮現的竟然是將一種類似豬牛羊的動物以鐵鉤吊起來的情境。算了,今天到此為止,感謝示現讓我知道,前面幾天的感受,還真是「剛開始」。雖然痛,但卻讓我更有信心,也更歡喜。

在最後的開示中,葛印卡老師說,參加了十日的課程,因為以戒為基礎,受供養,專心於法的修習。已經等於出家了十天。已經將每個人的「十波羅密」由有破洞的塑膠袋或是隨時會漏水的紙袋,變成小瓶子,裡面開始聚積一點點資糧。要成佛,或許要是大石油桶裝滿十桶波羅密,但將小瓶子裝滿,也可以成就阿羅漢,了脫生死了。這樣子,至少我找到了一個實修的方向。戒,真的要守的清淨。從2000年在成功嶺發生的一些事情,到2001年第一次參加禪七,雖然自己很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譬如是天山,但學佛十年多來,始終在台北火車站內的各個廳瞎逛。無論如何,現在得到十個幾乎是空瓶的瓶子,總算走到門口,或東門,或西門,踏出一小步,往著天山的方向繼續前進。也許走到天山,還很遠,走到忠孝橋,就已經足夠讓此生得到足夠的安詳與和諧了。

綜合整個修習方法,簡單地說,以戒為基礎,以「觀息」修定,以「內觀」修慧,以「慈心觀」將功德迴向。而過程中,訓練從身的感受訓練心的覺知,並訓練以平等心觀察身心感受的生滅,不起貪嗔,不起無明,以停止新的習性反應,不造新業,消融舊業。一層一層粗重到細微,粗重到細微,觀察、分解、消融,將習氣一層層轉化消融,將業障轉化消融。這是還債的過程,也是離苦的過程。當然也是得到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的過程。
攝於還沒開始內觀禪修之前攝於還沒開始內觀禪修之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