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並不確定這是否真的是「佛教原則」,但運用在商場上,有三個原則
。
1.做生意就是要成功,要賺錢。錢是中性的,有貪婪心的是人,不是錢;錢可以引起貪婪之心,也可以用作法佈施。要賺錢,要知道錢 怎麼賺;要修行,要知道行如何修。
2.要能夠享受金錢。在賺錢的過程中,要能保持身心健康,以避免無法享受財富。這裡看起來只提到,要避免以身體健康去換取金錢, 但「精神」層次的會用錢,沒提。若只保持身體健康,以至於能享受 財富於自身,應該不是心的健康。
3.在階段過程的結束後,要能從事業經營的過程中發掘意義。 - 此書顯然是寫給「未出世、具有商人特質且渴望成功的人」,而不是
「求出離,卻必須在紅塵中經營的人」,雖然原理是一樣,但「作用 」或是「說法」卻不同。將「靈修」當成是手段,獲得更好的洞察力 ,將事業成功當成是目的,是本書的論述基礎,但與我不同。 - 如果毀譽要由別人來決定,尤其是讓所謂「公眾」來決定,甚至是媒
體或是輿論來決定,那還真是必然的忐忑。媒體並不代表是多數人的 集中意見,尤其是經營,是保守落伍或是穩健經營,是冒險創新還是 風險投機,都是隨媒體怎麼說。但事實上,被評論毀譽的,是同一個 對象(或是人)。好壞決定於評論者的好惡。 - 自己以外的所有事務,基本上都具備空性。都是沒有色彩、沒有好壞
,沒有是非。會有「相」都是自已的心所造。「如工畫師,能畫諸世 間,五蘊悉從生,一切唯心造」。這種本身沒好沒壞的特性,是本書 中所說的「空」性,也是萬物的「潛能」。總總造成自己愉快或不愉 快的感受,並非是那人或事務具備有「愉快」或「不愉快」的特質, 而是源自於本身的「五蘊」造作。簡單的說,就是「自尋煩惱」。 - 自己以外的所有一切,是具備空性。「我」會如何去「受」,乃至如
何去「行」,都是由「我」自己而起。老闆的怒目皺眉、同事的挑撥 離間等,他們的動作都是空相,會有何感受,都是緣自於自己。但並 不代表自己可以控制看待外物的方式或是對這些受覺得反應。業力( 銘印imprint)是迫使我門採用何種方式去看待外物的力量。 - 此書有趣的是,試圖從了解「業力」運作的過程,運用「業力」來獲
取世間的福報,包括財富與快樂。業力就是一顆會放到阿賴耶識的種 子,他會以指數的方式成長。這利息果然會很驚人。因此,從瞭解空 性與業力運作的驚人力量,人,需時時覺知與觀照自己的心念,善護 念。 - 從目標導向的角度,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但這裡的栽,不是以一
般看得見的邏輯來栽,如想要賺錢,就是努力。而是「製作」或是「 創造」有利於達成目標的「銘印」。 - 銘印的四個規則:一、銘印與受,是同向的(業力與果報是正相關)
,種瓜不得豆。二、業力在潛意識中會不斷增強,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沒有種子(銘印),就不會開花(感受)。四、一旦有種下種子 ,必會有結果。那一個種子會先萌芽,要看誰的強度較強。 - 為了創造特定事業目標的成功所需要的銘印,往往與人性與本能所製
造的銘印相反。如此,若行為是跟著習氣而轉,會造成惡性的因果相 續。因此,植入一正確的銘印(業行),就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 許多微不足道的負面行動與思想,累積起來的結果往往會造成巨大的
負面結果。 - 因果法則,因先於果,因小於果,因成果需要時間。
- 靜默(靜坐)的幾個原則
1. 前一晚先檢視三個最好與最壞的身語意業,將心思專注於好的部分。
2.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與能安住的位置
3. 把心繫於呼吸與數息
4.同一時間、同一地點
5.有意識地將寧靜的心轉向面對的問題
6.觀想達成目標成為你希望成為的人 - 本書提到所謂靜默的原則,與禪門所教導的不同。禪門所教導,除了
數息等,要放下其他,不要去想,觀想或是妄想。此書要我們要轉向 問題,以及觀想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 「無我」「無人」,並不是說,當我遇到一個困境時,要告訴自己,
自己的感受不是真的,造成我困境(或火氣)的人不是真的。這些都 是真的發生了,因為我還是一個人。只是必須去觀想,人與我,以及 人我之間發生的一切,以及自己感受,都是有因緣的。知道因就有解 。而產生負面感受,不論是憤怒或是挫敗,都是來自己以甚麼樣的自 己(受過去的業力)去感受。因此,這個以甚麼樣感受去感受的這個 我,也是空性,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這個會感受的我,或說會如 何感受的我,都是受過去業力的影響。 - 假若困境無解,何必心煩意亂?假若困境有解,鬱鬱寡歡也無用。
- 圓圈日如同打坐一般,必須有固定的日期,在一週中選一天。完全保
持靜默。靈思泉湧是在保持完全的寧靜、接近偉大思想家的精神與思 想,以及願意服務周遭人物所種下銘印的結果。在所謂圓圈日的行程 中,不要接觸工作、排開每日的習慣行程,不問How只問Why。 - 「閒暇時間測試」--去問「你的伙伴於非上班時間,都從事何種休
閒?」可以看出這些人的發展。 - 森林圓圈日是擴大圓圈日的影響範疇,選10-20天的離群索居,
讓自己完全靜默。此事要能成就也要有基本的發願,是為眾人服務而 來。 - 如果今天晚上即將死去,我要如此度過我生命的最後一天嗎?除非能
夠從「萬物皆有盡時」的觀點來檢視人生與事業,否則不會決心讓你 的事業發揮某種意義,造福世界。「死亡冥想」,簡化生活,捨棄擁 有卻不需要的物質,放慢生活步調。獲得身心自由的開端。 - 終極經營法則--自他交換。
一、從自我中抽離,學習敏銳地觀察他人的需要與喜好,提供善意與關懷。
二、將自己裝入他人的身體,打破你與我的限制,將心比心
三、將你與我變成「我們」,擴大我的定義 - 經濟學上所說,資源有限,欲望無窮。這是在心有糾結的人心反射的
現象。財富,是擴大心量而得來的結果。「我」這概念改變,我所能 感受的物質世界與創意,也都會改變。這世間隨時變動,隨時生滅, 總資源或總財富也不斷變動。佈施,無住相佈施,是創造財富的主因 。
- 業力管理八大法則
2. 找出根本原因
3. 認出業力事業夥伴
4. 從自己開始
5. 停止做決定
6. 裝滿釘書針
7. 讓問題成為成功推手
8. 業力再投資
6. 裝滿釘書針
7. 讓問題成為成功推手
8. 業力再投資
- 若不清楚業力(因果)法則,人的一生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只機
率法則,沒有人可以百分百肯定成功,肯定會贏、肯定每一件事情是 按照自己的期待來發生,包括,天亮之後自己是否還能呼吸、明天股 票是漲是跌、公司是否會倒閉,乃至於自己原來以為可控的部分,屬 於自己的部分如車子是否會發動、是否還有瓦斯、牙齒是否會痛等等 ,就算你再有信心與把握,都只是「機率」問題。所有的努力都是「 希望」提高成功的機率。因此,我們常會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說法來告慰自已。 -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所謂「成功」的內涵,通常是「隨機應變」的
能力強,對目標的達成的接近程度,是平均值的概念,而非絕對值。 - 讓一個人不會逃獄的方法,就是讓他不知道那是個監獄。如果我們的
人生,不是完全的充滿著不確定性,這個監獄就解構了。 - 行不通的事情,若繼續做,還是行不通。常說,轉個彎,轉個念頭。
或是更科學的說,要找出根本的原因。單看表面的因果或是邏輯,當 然是行不通,必須分清「表面因果」與「確實因果」的區別。業力就 是確實因果的唯一。 - 「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應該改成「要怎麼收穫,就要發心幫
助與收穫有關的人怎麼去栽」或是說「你想從人生得到甚麼,就必須 先為他人這麼做」 - 這裡的「有關的」的人,是四種人,分別是,你的部屬、你的上司或
同事(客戶)、你的供應商(外部合作夥伴)與全世界(與你看似不 相干或是你的對手、從事相同資源競爭的人)。竭盡所能地想辦法幫 助他們成功,是確保自己成功的唯一祕訣。 - 過去都是執著於我,都從我的角度出發。延伸出「我的」也是小我。
我的職位、我的升遷、我的薪資、我的專案,或是我的公司等等。但 若將這種「我的」擴展到「與我有關的」,那麼,員工、同事、上司 、供應商,都是變成「我的」,如此確保他們成功,就是確保自己成 功。 - 你擔心公司想要(你)訓練一個能接替你工作的人,就是給你威脅。
這種想法看似合理,但卻不是業管原則。放心地去成就一個可以接替 你的人,讓他們成功,你自然就會水漲船高。當然這需要足夠的勇氣 。從另一個角度,對你的競爭對手,不論是同事或是同業,若有較好 的成就,能發自心裡給予隨喜與讚美,回應的力量將會更讓自己強大 。 - 心思清明的七點計畫
1.練習瑜珈
2.開始禪坐
3.遵守倫理規範(受五戒,至少四戒),禁止 殺盜淫妄,最好也守第五戒,菸酒毒賭。
4.不斷學習
5.善巧飲食(輕食、素食,避免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6.服務他人
7.休息與放鬆(戒除不必要的上網與看電視,甚至是閒聊) - 多數所謂「決策」的程序,是因為所知道的方案之間,具有「替代與
權衡」的效果,都有優缺點,而每一個優缺點都會導引出相對的缺優 點。真實的說,是因為我們都不知道哪一個方案是有「決定性效果」 。如果知道成敗的關鍵是在於業力的因素,而你也確實做到該做的, 則面對決策時,最該做的決策就是不要做決策。 - 不進行決策分析,那麼,就是依據「直覺」做決定吧。剛進大學教書
的時候,一直鼓勵學生,「生涯規劃」,但一路以來,自己可曾按照 自己的規劃在過日子?計畫趕不上變化,規劃,也是一種降低風險的 辦法而已。業力管理,簡單的說,如果是惡貫滿盈,不由人制裁,就 會由天;相反的,如果善因充滿,人生怎麼做決策,都會是對的決策 。 - 擁抱問題,不針對人來處理,是成功的關鍵。
- 拿出你收入或是專案獲利的十分之一,去犒賞與專案直接有關的人,
甚至是進行無關的布施,不住相的布施,這是業力的再投資,以確保 未來事業的繼續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