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音(Buddhaghosa)的論集中:對緣起的誤解當作標準
。從亙貫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立場來解說緣起。過去世的無明與 行(意志性的活動)引生現在世,在現在世中承受過去所作所為的果 報。這種過程決定了我們現世的煩惱(愛與取),且不斷輪迴而導致 未來世中的生與苦。 - 佛使尊者仔細檢查這種解說,並提出重大疑問:如果佛陀教導無我(
anatta),那麼自一世轉移到另一世的東西是什麼?如果苦的 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卻在另一世,那麼我們要如何踐行在此生此世即 可獲得利益的方法呢? - 若像覺音所宣說的,苦的因是存於過去世,那麼要在此世解脫痛苦是
不可能的,因為它的因不是我們所能掌握的。 - 在宣說道德時,就必須說到有「人」、「眾生」、「我」、「如來」
,甚至教人造福時,也會說到死後將能獲得福報。然而在宣說勝義諦 時,並沒有所謂的「眾生」、「人」、「如來」,只有相互依存所生起的剎那,相續流 轉,每一支稱為「緣生法」(paticcasamuppanna dhamma),當它們被串連成線或成鏈時就稱為緣起。在一一剎 那中,即使是此時此刻,其中都不可能有個「我」,因此就沒有誰生 、誰死,或誰去承受舊有業報的常見,也不是死了就斷滅的斷見。 - 在善的因緣未改變之前,一般人的習性會執著於道德,以善行求心安
。一旦因緣改變,由於執著而感覺到無常的苦(dukkha)和無 我,他會明瞭道德也不是究竟的皈依處,必須回頭尋覓如緣起這種勝 義諦,以拔除痛苦的感覺。 - 緣起不涉及道德,因道德不論在任何情形下都以自我為根本,仍依存
於常見中。 - 有兩種緣起的說法,其一是被歪曲渲染而無法奉行的緣起,這種扭曲
的教法已經被教導了一千多年;其二是契入佛陀本懷的緣起,對於根 門的觸能有所警惕,不讓受引生愛,當下就可實踐並有所收穫。 - 緣起並不是如一般人以為的只是浮誇的理論,相反地,它是嚴謹的修
行──當根門的觸生起時,有正念來控制受,而不會引生愛、取、有 、生──甚至不必使用「緣起」這種太過專門的術語。 - 別把佛教的心要──緣起,詮釋成萬物有靈論,即相信有個自我的靈
魂、神識能去投生,或時常附在身體內。 - 它的法則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就由於這種原則使佛教不
致陷入斷見或常見。 - 如果還迷惑地認為識是自我,那還是邪見,仍會經歷痛苦且無法滅苦
。識是緣生法,識依緣而生起。 - 原始巴利經文說,每當我們心中產生煩惱,十一種狀況即相依相續地
產生緣起的運行。
2014/12/13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