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3

「生活的藝術」(葛卡印老師) 心得



  • 內觀中心所提供的十日課程,類似七日「閉關」禪修,斷絕一切外緣。十日?去年開始,與紅塵如此糾結的狀況來說,三日都難何況十日? 漢傳佛教也講內觀,但我的因緣顯然未到,一無所知。「佛在靈山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自向靈山塔下修」。
  • 懂得游泳學,你可以在岸上講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令人嘖嘖稱奇;但學游泳,懂得游泳,才能於有危難的時候,保命。佛,或成佛之道,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學習。佛學與學佛,拿佛的教導來當成學問,不是如實念佛、如實洞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如實修行。但「如實」二字,甚難。
  • 這也是為何要「閉關」,要隔離,與斷絕外境外緣。因為凡夫都是未成就的人,隨境而轉。轉不了境,就先逃吧。我坐在這裡寫部落格,就是連逃的勇氣也沒有,還在累積逃的勇氣。
  • 佛陀的教導,主要是在苦與苦的止息。漢傳佛教,講八苦、三苦。但苦從何而來?
  • 本書上說「不要因為傳統、約定成俗或是經典記載,就相信。也不要只是因為透過自己的演繹與推理,或是某些說法得到自己的贊同,或是自己的老師那麼說,就相信。只有自己親身驗證,直接了知,才值得去相信」。不要相信傳統、不要相信約定成俗,或是大家都這麼做、這麼說,或是自己所信任的老師這麼說,就相信,這是說法可以被「現在的我」接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推理與演繹」,不要被自己的所知障給障了,這也合理。但不要相信經典所說,那如何「依法」? 要相信自己的親證看似合理,重點在於,自己親證,也是由自己的五官去接觸,用自己的肉心去感受,那麼會不會被自己的五官所騙呢? 那麼,自己是相信佛教後才相信佛的教導,還是相信佛的教導後,才相信佛教?
  • 本書所描述,苦的來源,沒有智慧的原因,是來自於,我們都受「受制約的習性反應」。為何會覺得苦? 因為我們不斷受習氣影響,習慣這樣去接收、感受、反應,而且通常不是「過去不留」,而是受習慣的影響,繼續「強化」心的作用,用苦來苦自己。「自討苦吃」果真是明白的道理。《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與執著都是煩惱,都是無明習氣。斷,斷除過去習氣,似乎是止苦的第一步。
  • 讀經、持咒、拜懺、禮佛。都是一種方法。用來斷絕習氣、學習定的功夫,以經文的意義,轉換自己應對事物的方式。這是外在的方式。而內在的方式,就是透過內觀的方法,洞察自己的心性與習氣,並學習專注與培養敏銳的洞察力,了解自己(實相),這與禪修的概念一致。只是方法的差異。
  • 不論是淨土所說「信願行」三資糧,或是其他佛教中所說的修行次第「信解行證」,都以「信」此一道源功德母為始,也都強調要「行」,要親證與力行。否則,佛是佛,我是我,業是業,經是經,咒是咒。
  • 人由身與心兩部分所構成。身,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白話講到底,就是由細胞組成,細胞由分子組成,分子又由極細微無法命名的物質組成,但這些組成不斷生滅,不斷變化。如人所見的水流與火,都是動態的生滅過程,只是變化速度之快,超過人的視覺而已,因此,從科學上來說,沒有哪一個我,即便是肉體,是「固定」的。身是如此,心更是如此。心也是一個過程,由識(認知-接收器)、想(判斷--起分別)、受(感受-決定好惡)與行(習性反應--做出動作)四個超高速地運作所構成。心的作用,變化與生滅,更為快速。心的作用與苦是因果關係。
  •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六識,都是心的作用。感官上的快樂,並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因為,人無法決定這些屬於自己的的快樂,那時候會來,哪時候會消失。還有「我」的時候,就會有苦。當到達某一境界,或說喜悅之境,這個由心不斷作用的「我」,已經消融了。基本上,我與極樂,不會並存的。只是,沒有我的時候到底是哪一個我,在享受法喜。
  • 不快樂,是因為每一個境界來的時候,都把「我」推到第一線,反應很快,就根據過去的習慣產生行為。每一齣戲上演時,不管自己是觀眾還是路人,是主角還是配角,都是「全力以赴」入戲十分,這樣不「苦」也難。學習著抽離,學習著觀察眾生與自心,學習著安靜地看待這一切。不論是自己掛名領銜主演的,還是只是路過的,都不要盲目而衝動地根據習性去反應。我,都不存在了,沒有我,哪會礙事?
  • 身與心的五蘊(色、識想受行)是不斷變化,根本沒有實有。而對五蘊的貪愛與執取,卻是痛苦的根源。更進一步說,「我」是我痛苦的根源。執著於我這因緣聚合所成色身的變化,貪愛年輕、美貌、矯健,驚恐於漸漸老去的器官機能,病苦不斷來襲都是苦的第一因素。接著就是執取於因為貪愛與妄想的一切世間的名利與外在的享樂是其二。執著於「我」是實有,與「我的」的貪求,都是苦的根源。我的身體、親朋友好、財富與地位、權力,甚至信仰與價值,都是不可侵犯,與需要被保護的,這些都是苦的來源。放下,是通往智慧之道的基本,因為,過去背太多、要太多。
  • 以十二因緣法為理論基礎,說明輪迴,與因為無名而起的習性,製造了痛苦的循環。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既然有因果法則存在,將苦因滅,則苦果無。
  • 佛教中的三(累)世業感因果、十二因緣法,與前一陣子讀過一本「因果輪迴的奧秘」(以催眠與通靈,說明輪迴的個案),都說明「因果」是跨越呼吸之間的「世」。但如果今生的積功累德、努力修行,都只是在求今生或是來世的富貴亨通,那肯定不究竟。畢竟,世間可見的富貴榮華知人,痛苦依然存在。必須從痛苦中徹底解脫,才值得追求。而當痛苦來臨時,不是找人抱怨、不是藉外力麻痺自己,而是更勇敢面對這些現象,同時,轉變念頭,停止盲目的習氣反應。
  • 對待世間一切的不公義,不須起瞋恨,而是以更柔軟的心去對抗與保護自身;對待世間一切具正義與良善的價值,不須起貪愛,盡份隨喜。
  • 殺盜淫妄酒,這是為人的基本五戒。也是修行的基本戒。看似基本,要做到清淨無染,對凡人是很困難。原本對我最容易的是「煙酒毒品」(酒戒),但在過去的一年多來,我連酒戒也失守,還失守的很測底,屢屢喝到神智不清。找個藉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對,難怪一直輪迴。
  • 禪修基本功都是「練習呼吸」。專注於觀察身體內部,呼吸是最顯著的。專注於呼吸的一刻,顯然沒有時間去執著與妄想,也沒空去起貪嗔癡。讓我想到前兩天在靈鷲山與恆常師的對話,有一位老菩薩,一天可以持大悲咒一千次,算算時間,就算他與心道大師父一樣,每次40秒,那麼也需要12小時。如此,能有何附加價,不知道,但應該也沒時間生病或是起煩惱了。能專注呼吸,已經開始改變過去的習氣,過去的習氣被搞亂,這也是突破習性的一個缺口。
  • 就算專注呼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這是需要練習的,雜念升起、腰酸背痛,昏沉弔舉,甚至如幾年前在中台禪寺所發生的種種現象,或恐懼、或身體作用,這些都是過程,要用更柔軟的心,慢慢練習。能端坐幾支香,固然可喜,但禪坐是無法成佛的,都是一個過程,一個改變習性的過程。禪坐所得到的「效果」,如喜悅與輕安,也都不是修行的目地。而是練習更好的心的洞察力以移除苦的來源。
  • 酒肉腸中過、修行在紅塵,行不行? 如果我是濟公禪師或是維摩居士,那就行。
  • 持咒或專注讀經,都能讓自己的心變得安詳。因為專注,不起其他雜念。但與禪修練習呼吸一樣,所得到的都只是心沉澱後的輕安,對凡人來說已經是大躍進,但與離苦得樂的究竟,還有一段距離。因為,這只是「定」的功課。只是將貪愛與瞋恨,推到底層,暫時「休息」,不要跑出來攪和。而「苦修」是一種更直接,對峙貪愛與瞋恨的方法。
  • 身體的病痛或是不健康,一直影響到自己心裡的力量。這可能也是缺凡禪定的功夫。若能以慈悲與平等心,觀察這些病痛,至少努力地在每一個「不舒服」升起的時候,觀察病痛,觀察連這病痛都是生滅,諸行無常,或可以減輕病痛對心的影響。
  • 我,的確是痛苦的根源。這個我,是所有過去業行的果報,累積了過去生以來的業。因緣生滅,無一法可得,當然也無一「內」可「觀」,這是在成就之後。如前兩天在靈鷲山抽到的簽,心道法師法語,證悟之前,我屬於因緣,證悟之後,我,甚麼也不是。既然,我還是屬於生滅,屬於因緣,那麼,過去一年的苦,何來之有? 沒有兄弟必須照顧、沒有學生必須扶持、沒有老闆必須服務、沒有價值必須堅持、沒有對手必須抗衡、沒有小人必須防範,當然也沒有城必須攻,沒有糧必須屯,也沒有恩怨必須報必須償、沒有義必須盡,沒有職必須去取或是捨,沒有名與利,必須去追求或宣告放棄。隨緣盡份,歡喜自在。
  • 我們以為是對外境起反應,但事實上,我們其實是對潛藏在潛意識層過去習性所制約的現在感受,在起反應。所以目前感受的世界,真的是感受出來的世界,這些來自自己習氣反應的無常生滅的世界,不是實相。
  • 「培養覺知、以平等心面對呼吸與身體無常的生滅變化,以及種種的愉快、不愉快的感受,不起任何反應,只是觀察。將目前無明的習性反映暫停,讓過去無明的習性反映浮上來,清理、根除。貪欲與雜染,清除越多、痛苦清除越多,快樂就越多,內觀,是一個離苦工程」。這是目前的我,在還沒有進行內觀實作前,對內觀的理解與思想上的準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