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1

《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第六章 我們為何需要上師?

本文為宗薩欽哲仁波切著作《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一書的主要內容之一,收集與整理自網路。

第六章 我們為何需要上師?

宗薩欽哲仁波切 著





今天想要修行佛法的人是非常幸運的,他們手邊有大量關於佛法的訊息,以書籍、錄音、網站、視訊的形式呈現,所有這些都非常有用。但對那些要認真追隨心靈之道的人而言,訊息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要全心全意地追隨佛陀的教導,你必須先有一位心靈導師——上師——接受你做為學生。之後,關於你在證悟之道上需要做什麼、需要何時去做等,他會給你非常特定的建議。藉由這種方式,你會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啟程邁向心靈之道有如計畫一趟旅行——例如計畫前往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有些旅行者會投入大量的時間,閱讀旅遊指南或者上「Google」網站查詢最佳路線與住處來計畫旅程。這是個有效的方法,但這只能達到某個程度而已。另外一些旅行者喜歡更簡單、更安全的方法,那就是請一位自己認識、信任又去過馬丘比丘的人同行,讓他帶路。同樣的,希望追隨佛教證悟之道的人,應該依循法教中所稱的「四正量」(Four Authentics):(一)佛陀的純正話語(即佛陀的教法);(二)對教法的純正闡述,這存在於往昔偉大上師的釋論中;(三)由純正個人經驗得來的結果所做的更進一步的闡述;(四)一位純正的上師為此經驗所做的表述。

實際上,這是指純正的佛教上師會分享他對教法與修持的純正個人經驗;而這些教法與修持,是由純正釋論的相關描述所闡明過的;而這些釋論又精確地代表了佛陀的純正話語。由於純正的上師是此過程裡的關鍵因素,所以,學生對上師擁有絕對的信心與虔敬心是非常必要的。

檢視上師

 
那麼,我們如何分辨所遇的上師是「純正的」呢?最實際又簡單的方法,就是運用邏輯與常識。上師是否自私,是否以自我為中心?他對輪回生活是否太感興趣?若是如此,那麼他可能不是你要的上師。若是你找到一位上師,她對輪回生活並無任何興趣,而且是位非常的佛法修行者,你仍然應該自問:「她是否具有足夠的慈悲,對我的證悟真正地感到興趣?」

上師可能會以無數的方式啟發你。例如,他的氣味、微笑、衣著,或者他跟你都是同一支足球隊的球迷。無論最初是何種原因吸引你到上師跟前,也無論那個原因是多麼膚淺,它都有可能讓你們結緣。然後,結緣之後,很重要的是你要徹底地檢視他。這個建議來自於佛陀本人,遠在現代世界頌揚言論自由的風潮之前很久,他就強調我們不可盲目地跟隨老師,而應該徹底地檢視上師,顯示他對邏輯與推理的力量異常尊重。除此之外,今日的我們,對於伴隨著心靈教授而來的各種文化包袱,更需要有充分的意識。

全球化讓我們的世界似乎變得更小,在許多第一世界的民主國家裡,具有權力者的操作必須透明化即是一個明顯的表徵。這是一個合理的原則,但強制透明化並不一定會有好處,反而可能造成偽善。過去幾年中,有些藏傳喇嘛受到甚多的批評,大體而言,這些批評都始於歐洲與美國的報紙。就在最近,有位新聞記者寫到關於西藏喇嘛的物質主義傾向,初次讀到這篇文章時,我有點不以為然;後來再讀一遍,卻讓我覺得她確實有些很好的觀點。

她描述藏傳喇嘛們如何地責駡富有的現代學生們購買欲太強,接著又指出,同樣的這些喇嘛卻帶著第一世界施主們吸取的鉅款,回到尼泊爾或印度來購買昂貴的新車與金表。她說得沒錯,這種事一直都在發生。從某種相當狹隘的角度來看,你可以說,如果所有的高階喇嘛賣掉他們的金杯、銀器的話,收回來的錢可能足以喂飽數百個饑餓兒童好幾個月也用不完。

然而,在嚴厲評判這些戴著勞力士表的喇嘛之前,我們也不要忘記,即使外表簡樸、謙卑的比丘,實際上也可能躲在虛偽的面具之後。當某些喇嘛小心翼翼所樹立的簡樸、謙卑形象稍微被提及可能是個騙局時,他們就會嚇得不敢動彈。對於這些喇嘛而言,以既謙卑又簡樸的形象被大眾所公認是如此重要,以至於若是被指控自己還隱藏了另一張「臉」,他們就會痛苦至極。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反而佩服那些我行我素、不為栽培謙卑形象而煩心的喇嘛們,如果他們想一次戴四個勞力士表,就去戴吧!然而,我們必須留意自己是以何種邏輯與推理來檢視上師。

老師示現,以啟發學生

 
一位好老師知道如何能有效地教導學生,但一位偉大的老師能啟發各個階段的學生;從初學者一直到較有經驗的修行者,在他們心靈上變得更加成熟時,啟發的來源也會跟著變化。我們身處於一個批判性的世界,大家都知道,若是美國總統或身價百萬的運動員做了些微可疑的事情,當事件曝光時,他的對手——特別是媒體——就會大肆宣揚報導。

同樣的,若是學生們企圖以他所認定的道德正直可靠人士之舉止當作評定上師的基準時,相同的批判心態也會指向上師。但問題是,過了一段時間,當學生在心靈上變得愈成熟,尋找的真理愈高深時,上師必須能夠給予他們相當不同類型的啟發。初學者經常被上師的謙卑與簡樸所啟發;然而過些時候,到了開悟要粉碎概念時,如果上師離不開出離者「道德性」的外表與特徵的話,要打破阻礙學生進步的藩籬,他可能就不具足夠的挑戰性。

願意受到啟發,或傾向不再接觸,這兩者都是相對的反應。有些人由於看到托缽乞食的安詳比丘而受到啟發,有些人則是由於半醉半裸的瑜伽士。有些金剛乘學生從穿著稀奇古怪、佩戴大量金飾又不守禮儀規矩的上師——而非一位圓滿的比丘——獲得更多的啟發,這顯示我們啟發的泉源是相對而主觀的。不僅每個人會從不同的地方受到啟發,而且,讓十五歲的人感到啟發的東西,等他到了四十歲,就不再有具有相同的效果。

因此,無論如何近距離地檢視每位上師,無論以多少方式來評斷他的價值,無論我們的論點多麼符合邏輯與推理,重要的是一位要記住,一切方法都是有限的,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的邏輯與分析是極其愚蠢的。

上師

 
「上師」的梵語「Guru」,其中一個詞義是「老師」(teacher)或「大師」(master), 代表教授並傳遞知識的人,如教導學徒的木匠大師。假設你毫無天賦且正失業中,還有一家人要仰賴你活口。有一天,某個木匠教你學做木器,和他工作了幾個月之後,鄰居們也開始付錢請你為他們做些木器。想像你會多麼感激教你謀生技能的老師,對他的幫助會多麼感恩。在心靈之道上,當我們發現某人願意接受並教導我們時,感恩是無限的。

金剛乘的經文中提及,對於尋求證悟者而言,上師比三世諸佛的總和還要重要。他的工作不僅是教導,而且還要引領學生。他是我們最重要的同伴、家人、丈夫、妻子與心愛的孩子,因為只有他才能帶領我們達到證悟。


遺憾的是,近年來,「上師」一詞已失去其原有的意義。這個時代的迷惑眾生貪著一切純凈、無染的事物,因此他們緊抓著上師的原則,恣意地破壞它、丟棄它,然後移向下一個他們能踐踏的完美珍寶。這太常發生了,因此在現代世界中,上師不僅不被信任,還經常被通俗文化拿來嘲弄取笑和。但是,對於認真追隨心靈之道的人而言,上師的引導是無可替代的。

我們之所以追隨心靈之道,是為了想要戰勝情緒並獲得證悟,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需要戒律、指引與勇氣,來面對自己多生多世一直逃避的一切。這正是上師所能提供給我們的:挑戰我們先入為主的概念,攪亂我們的生活,還有最重要的是,否定「我執」的每個願望。因此,如同吉美·林巴所極力建議的,我們將通行證給予上師,讓他來摧毀自己的生活之前,應該對他做大量的研究,因為我們必須能夠完全信任他。不幸的是,如今很少人會關注這種細節,因此這個階段的過程往往就被忽略了。

學生為何需要尋找上師?

 
是什麼促使學生尋求老師呢?理想上,是為了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證悟,但從這樣的願望開始是很稀有的。人們經常是在面對災難、身體的痛苦或無望的病情診斷時,才開始對心靈的觀點感到興趣,因為直到此時,我們才認識到生命是充滿了令人恐懼又擔心的無盡痛苦,於是我們開始到處尋找避免它的辦法。

在這種背景下,當我們初次遇見上師時,很可能只視他為可以抱怨、哭訴、討論或祈請的對象,類似是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或甚至「神」的替代品。雖然可能會花上一段時間,但最終我們會瞭解,想要從這種痛苦的存在中解脫,唯一的辦法是「證悟」;而要達到證悟,我們只能藉由追隨心靈之道,以及找到一位心靈上師,才有可能成就。

我們對證悟的渴望,有助於對心靈之道培養出真正的虔敬心;但這種渴望很難喚起,更難以維繫。在我們過度擁擠的腦子裡,虔敬心可能會曇花一現,但許多其他鄰近而不安的情緒馬上就會將它染汙。然而,縱使我們只經歷到真實虔敬心的吉光片羽,但其實價值卻無可估量,因為即使是最輕微的一瞥,也能引導我們走上正道。

理論上,我們是因為渴望證悟而尋找上師,但實際上,學生常常由於相當不同的理由而被上師所吸引。例如,上師可能體態優美,或擁有一人令人無法抗拒的翹臀,或擁有美妙的聲音;而對於我們某些而言,這些可能就是讓我們有所反應的僅有準則。但是,一旦被勾攝住了,我們就應該試圖將這些世俗的吸引轉為虔敬心,並以對證悟的渴望來追隨上師。如果我們能夠以這種方式調整自己的發心,與上師的關係就永遠不會動搖。但是,如果我們的發心被物質利益或其他的世俗欲望所染汙,事情就一定會出錯。

錯誤的發心會導致虛妄的期待,這是任何上師都無法令你滿足的。即使我們自認為是心靈道上的學子,但是這種錯誤的發心,仍會令我們經歷世俗的失望,一如我們在輪回計畫受阻時所感受到的一樣。當關係逐漸成熟之後,我們不僅會視上師為自己的導師,更會視他為心靈之道的關鍵。他不再只是提供讀書清單、回答無止境問題的那個人,而是我們佛性示現的體現。由於佛性太過抽象,以至於我們幾乎不可能靠自己之力而與它連結上,所以我們得請上師——也就是自己佛性的反映——來替代我們連結。這就是「以上師為道」(take the guru as the path)的一種方法。

金剛乘中說,上師既是「佛」,上師既是「法」,上師既是「僧」。「上師」在此不僅是指外在的上師,也指內在的、秘密的上師。因此,從甚深的層次而言,上師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心靈之道的整體。

上師即是「法」

 
在佛經中,關於如何跟隨上師,相同的建議一再出現,那就是「四依法」(Four reliances):(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單憑外表與舉止成功地判斷別人;而在心靈之道上,過份依賴上師的個性與物質更不是個好主意。如果經過徹底分析,而決定以他為法道,那麼很重要的就是不要再他歸類為一個「人」,因為從此刻起,上師既是「法」。

不要事後批評自己

 
雖然你可能已經找到上師,認定了他的純正性,而且也被他所接受,可是過了一陣子,你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做對了事。也許你對上師的分析有破綻?有關他的個性與生活方式,你是否真的檢視了每項該檢視的事?如果你手上時間很多,而且樂於滿足每個散亂的念頭,你大可繼續分析上師,愛分析多久就多久。但是如果你急切地想抵達彼岸(證悟),而且知道時間所剩不多,最快的方法就是單純地選擇一位上師,然後上路。

做了這個重要的決定之後,上師將成為你的法道,你也就必須對他培養出堅定不移的虔敬心;因為就一位完全具格、純正的金剛上師而言,虔敬心是極為有力的方法,保證能帶給你無量的加持。但為了讓這一切都一一到位,你所必須先解決的問題是:你考慮要當作上師的人是否具格,而且特別要解決的是,何謂真正的「具格」。

吉美·林巴說,檢視上師以及檢視你自己選擇他的動機,這兩者都極其重要。但是要記住,到了你能分辨具格不具格的上師時,你已經在心靈之道上進展得很遠了;而一直到那個時候,這會是心靈修持上相當令人迷惘的面向。

純正上師所具有的功德

 
如今,具格的大師極為稀少;而根據吉美·林巴所述,在三百多年前,具格的大師就已經是間斷且稀有了,他地具格上師稀有的悲痛,如今還被學生們持續地研讀著。那麼,我們應該在上師身上尋找何種功德呢?

純正上師也是佛法修行者

 
如今許多所謂的「上師」就如聾子音樂家,他們既不修持,也無足夠的佛法知識來正確地教導他人。即使他們擁有佛法知識,也不會把自己所教的內容付諸修持。

龍欽巴說,末法時期的眾生都被寵壞了,不會因接受他人的幫助而感到滿足。因此,如同雛鳥必須先等翅膀硬了、羽毛豐了才會試圖飛翔,修行者也必須先在心靈修持上修養成熟,否則無法真正地利益有情眾生。而且,若無一定程度的遍知能力,幾乎不可能真正地利益他人。因此,龍欽巴建議我們要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利益他人的願望,但在心靈之道的初始,更要特別注重自己的修養。康楚仁波切說,接受未曾修持者的教導,就如你正在生病時去閱讀與治療相關的書,它可能在知識上讀起來令人滿意,但等你真正需要實際説明時,一本書卻是毫無用處的。

純正上師不會為了獲取利益而調整教法

 
傳播佛法非常重要,但絕不應該為了物質利益獲利而教授。果真如此,佛法就會像世界上許多古老的智慧傳統一般,因為失去了力量而衰落。例如,把修持印度瑜伽當作鍛煉身體的時尚已經幾十年了,當今有多少老師提及真正瑜伽修持背後的見地與動機?或者保留傳統的元素,如對瑜伽老師行大禮拜或在授課時唱誦祈請文?少數是有,但並不多見。大多數的狀況是,瑜伽修持中有關心靈的一切全被省略,讓課程能更符合健康意識強烈的企業員工之時刻表,也讓老師們更加有利可圖。一旦類似瑜伽這種活動變成只是另外一種搖錢樹時,它就迅速地失去了心靈的特質。

你可曾享受過傳統的英國茶,從瓷壺中倒出來,用配套的茶杯與茶盤奉上?它真是優雅!而當純正的「英國茶」氛圍被營造出來時,茶本身便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品質。但如今,能喝到正統的英國茶是另一種相當稀有的經驗;更多人喝的是在速食店裡買來的茶,裝在附有蓋子的聚苯乙烯杯裡,然後在上班途中大口地喝下。

這可能是一種快速而有效的攝取方式,但太多東西在這種過程中失去了。大多數上班族對於他們的即溶茶都會相當滿意,但對真正的茶癡而言,沒有什麼能比得過傳統的儀式。同樣的,上師不應該讓佛法去適應忙碌而物質化的人們之需要,因為他們要求的是用一種符合其生活方式的商業方法來接受教法。若是如此,太多真正心靈之道至關重要的東西,就會因而喪失了。

純正上師歸屬于一個純正的傳承

 
偉大的薩迦派上師劄巴·堅贊說,沒有傳承的上師是不能傳遞加持的。
佛法的基本見地是:所有的事物都由因緣而產生,並非隨機而發生的。因此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依靠正確的因緣去達成證悟。遇見一位心靈上師,而且被其接受,是絕對重要的因緣。因為只有接近上師,我們善良與靈性的特質才能被激發而增長。

「上師瑜伽」的修持,與崇拜外在的個人完全無關,它也不是用來承認某位上師就是我們老師的無聊方法。「上師瑜伽」是建立自己與心性之間的橋樑之唯一途徑,因此,不僅尋找一位純正上師是重要的,他也必須持有純正的傳承。身為一個能力有限的眾生,我們要衡量法道與其道上行者(上師)的效力,只能藉由查訪上師、他的上師們,以及所有同一傳承其他上師們的心靈修持經驗之歷史紀錄。

對一個與所有傳承無關,卻聲稱發現某條證悟新道的人,我們把自己的信任感放在他身上是非常冒險的。如果你確定要追隨某位自命為「上師」的人,那麼請切記,你將只能仰賴自己,因為他的聲明是否屬實,完全無法檢驗。他極有可能是個騙子!因此,確定你的上師屬於某個傳承,非常有助於驗證他的智慧與證悟的真實性,如同知道某位學者在哪個大學研習、從哪位教授得到學位,非常有助於驗證她的學術地位之真實性一般。

具格的上師至少必須具足悲心,而且總是為了你的利益,而非他自己的利益而努力。

福德與上師

 
在此,「福德」再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尋找正確的上師需要大量的福德。若無福德,甚至連遇見心靈導師的願望都不會生起,更遑論能以正確的發心培養出清明的能力,來辨別上師是否既純正又適合自己。找到上師是一回事,有足夠的福德不去懷疑自己的選擇,並能一直相信他又是另一回事——這需要有海量的福德。事實上,在你與上師的關係中,每一階段都需要福德。

在這一生中,你與上師的業緣所積聚的福德一直都潛伏著,有如你在飛往證悟航班的等候名單上等候通知。一旦你遇見上師,那個福德便開始成熟,此後,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然而,你的心靈之道終將如何展開,完全取決於你與上師,例如,他可能會叫你放棄現在的生活,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果真如此,那就是你必須追求的法道,因為你必須為了最終能獲得證悟,而付出任何代價。

以虔敬心來度量心靈的進展

 
在佛法修持的每個階段,理解(understanding)、經驗(experience)與證悟(realization)都會在你心中增長。因此,無論你有多少信心,由你的證悟結果所歸納的結論,完全是你自己的。因此之故,唯一真正顯示你的心靈是否有所進展的,就是你對上師的虔敬心以及對有情眾生的悲心,是否有所增長。除此之外,你所有的淨境(vision)、夢境或從佛法修行者協會贏得的獎章,完全不代表任何事情,也都毫無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