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
今天我們來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六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忍惡無瞋」。 「忍惡無瞋」,意思就是 忍受惡意的對待,但心中不起嗔恨。 哇,這個聽起來好像比之前的「割愛去貪」更難做到耶! 別人故意來找麻煩、說壞話,還要我們不生氣? 這怎麼可能呢? 別急,我們來看看佛陀是怎麼教我們的。
經文是這樣說的: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師父說, 佛陀在這裡點出了一種情況: 有些 心地不好的人, 聽到別人 行善、說好話, 心裡不舒服, 就 故意跑來搗亂、找麻煩。
師兄師姐們想想看, 我們生活中是不是也遇過類似的情況?
比如你 努力工作,表現得好, 可能就有人 眼紅嫉妒,在背後說你壞話。
或者你 好心幫助別人, 結果對方不但不感謝, 反而 嫌你多管閒事,甚至恩將仇報。
現在網路上更常見, 你分享一些 正面的想法或善良的行為, 就會有一些 「酸民」 跑來 留言攻擊、謾罵。
遇到這種情況, 我們心裡一定會覺得很 委屈、很生氣, 對不對? 覺得「我明明沒做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這時候, 佛陀教我們該怎麼辦呢? 經文說: 「汝自禁息。當無瞋責。」
師父解釋說,「汝」就是「你」, 「自禁息」就是要我們 自己克制、停下來。 停下什麼呢? 就是 停下想要反擊、想要辯解、想要生氣的念頭和行為。
「當無瞋責」, 就是 心中不要生起「嗔恨心」, 也不要去「指責」對方。 不要想著「你這個壞蛋,我要罵回去!」 或者「都是你的錯!你怎麼可以這樣!」
師父說, 這真的是 最難,但也最關鍵 的一步! 因為我們凡夫的習氣, 遇到攻擊, 第一反應就是防衛、反擊。 但佛陀告訴我們,要能理解這些都是無常。 「忍辱」不是懦弱退縮, 而是一種 內心的「力量」和「智慧」。 是 看清楚狀況,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不被對方的惡意所影響和控制。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難道就讓壞人得逞嗎? 經文最後一句給了我們答案:
「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師父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 那個帶著惡意來的人, 他的惡意最終只會傷害到他自己!
師父打了幾個比方,小沙彌覺得很有道理:
就像一個人仰著頭朝天空吐口水, 結果口水會掉到哪裡? 還不是掉回他自己的臉上!
又像一個人逆著風丟灰塵, 結果灰塵會飛到誰身上? 還不是被風吹回他自己身上!
也好比一個人手裡握著燒紅的煤炭,想要丟向別人, 在丟出去之前, 誰先被燙傷? 是他自己!
師父說, 同樣的道理, 當一個人 心懷惡意、口出惡言、做出惡行 的時候, 這些 惡念、惡語、惡行首先傷害的是誰呢? 是他自己的心! 他的心被 憤怒、嫉妒、仇恨 這些負面情緒所佔據, 就像生活在地獄裡一樣痛苦。 他的惡行也會 損害自己的福報, 招來不好的果報。
如果這時候, 我們 也跟著生氣、反擊、互相指責, 那會怎麼樣呢? 師父說, 那就等於是 把對方丟過來的「垃圾」接了過來, 還緊緊抱在懷裡, 讓自己也跟著一起變臭、一起痛苦。 我們就 被對方的惡意「污染」了, 被他拉到了和他一樣的低水平。
所以,佛陀教我們 「汝自禁息,當無瞋責」, 是在教我們 保護自己! 保護我們 內心的清淨與平和, 不讓別人的惡意影響我們的心情和修行。 當我們 不起嗔恨、不去指責 的時候, 對方的惡意就像 射向虛空的箭, 會自然落下, 傷不到我們。 我們的心保持平靜, 就像一面 清澈的湖水, 就算有人丟石頭進來, 也只是 泛起短暫的漣漪, 很快又會恢復平靜。
師父說, 這種「忍惡無瞋」的智慧, 在我們現在這個 充滿衝突和對立的社會, 特別有用。 無論是在工作中遇到 不講理的同事或客戶, 在網路上遇到 惡意的留言, 甚至是在家庭中遇到 親人的誤解或指責, 我們都可以練習運用這個方法。
當然, 這需要不斷地練習。 我們可以從 小的境界開始練起。 比如塞車的時候,練習 不煩躁、不罵人; 被人誤會的時候,練習 平靜地解釋, 或者暫時不解釋, 先穩住自己的心。
師父說, 每一次成功地「忍惡無瞋」, 都是 一次心靈的成長, 都是在 積累我們的定力和智慧。 當我們的心越來越 平靜、強大, 外界的風風雨雨, 就越來越難以撼動我們了。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明白「忍惡無瞋」的智慧和力量。 願我們都能學習佛陀的教導,在面對惡意時,保護好自己的心,不隨之起舞,保持內心的清淨與安寧!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內心祥和,遠離嗔恚!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