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5

逆風揚灰,傷到的是誰?小沙彌:《四十二章經》的「業力反彈」法則!


阿彌陀佛,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小智無光。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佛說四十二章經》的 第七章, 這一章的題目叫做 「惡還本身」。 「惡還本身」,意思就是 造作的惡業,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 這章經文透過一個佛陀親身經歷的故事,非常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經文是這樣開始的: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

師父說, 佛陀當時正在 堅守正道、修行弘法, 並且 施行廣大的仁慈,幫助眾生。 但是, 就有這麼一個人, 聽說了佛陀的事蹟, 不但 不尊敬,反而心生不滿,跑來惡意地辱罵佛陀

大家想想看, 佛陀是這麼慈悲、這麼有智慧的聖者, 竟然還有人會跑去罵祂! 這是不是跟我們上一章講的「惡人聞善,故來擾亂」有點像呢?

那麼,面對這個人的辱罵,佛陀是怎麼反應的呢? 經文說: 「佛默不對。」

師父說, 佛陀 保持沉默,沒有回應。 祂沒有生氣,沒有反駁,也沒有為自己辯解。 祂的心像 平靜的湖水一樣,不起波瀾

等到 那個人罵完了,停下來了, 佛陀才開口問他: 「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

佛陀問那個人:「先生, 如果你 帶了禮物去送給別人, 但是 對方不肯接受, 那麼, 這份禮物最後會歸誰呢?」

那個人回答說: 「對曰。歸矣。」 他說:「那當然是 回到我自己這裡 啦!」

這時候,佛陀就接著說了: 「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

佛陀說:「先生, 現在你用惡毒的話來辱罵我, 但是, 我現在不接受你的辱罵。」 就像你不接受別人送的禮物一樣,我也不接受你送來的「惡意」。

那麼, 這份 你送不出去的「惡意」和「辱罵」, 會去哪裡呢? 佛陀說: 「子自持禍。歸子身矣。」 意思就是: 你自己帶著這份禍害,最終還是會回到你自己身上啊!

師父說, 這段對話真是太有智慧了! 佛陀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比喻, 讓我們明白:

  • 別人的辱罵、惡意、負能量,就像一份「禮物」

  • 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

  • 如果我們 因為別人的辱罵而生氣、痛苦、反擊, 那就等於 「接受」了這份惡意的禮物, 我們的心就被污染了,我們就受傷了。

  • 但如果我們能像佛陀一樣, 保持內心的平靜,不起嗔恨,不予理會, 那就等於 「不接受」這份禮物

  • 那麼, 這份 送不出去的「惡意禮物」,最終只會回到送禮人自己身上, 也就是 「惡還本身」

經文最後又用了兩個比喻,來強調這個道理: 「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師父說, 這就像:「回音一定會跟著聲音出現」, 你喊什麼,山谷就回應什麼。 你發出惡的聲音,得到的回應也是惡的。「影子一定會跟著形體移動」, 身體走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甩都甩不掉。

意思是說, 造作惡業,就像發出聲音、產生形體一樣, 它的果報是一定會跟隨的, 就像回音和影子一樣, 永遠無法擺脫

所以,佛陀最後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 「慎勿為惡。」 一定要謹慎,千萬不要造作惡業啊! 因為造了惡業,最終受苦的還是自己。

《四十二章經》第七章「惡還本身」, 給了我們非常重要的啟示:

  • 面對別人的惡意時,我們可以選擇不接受,保護好自己的心。 不要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讓自己生氣痛苦。

  • 我們所做的一切,無論善惡,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 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謹慎自己的言行和心念,努力止惡行善。

師父說, 當我們真正明白了「惡還本身」的道理, 就能更好地 管理自己的情緒, 更 智慧地應對人際關係中的衝突, 也會更 堅定地走在行善的道路上

阿彌陀佛。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師兄師姐們對因果報應有更深的理解。 願我們都能學習佛陀的智慧,不接受惡意的「禮物」,並謹慎自己的身口意,多行善事,遠離惡報!

阿彌陀佛,祝福大家,善因善果,吉祥安康! 小智無光,感恩合十。

沒有留言: